|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958次 | |||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中山市东部,是199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距市城区中心12公里,东临横门出海处,南至南朗镇,西与石岐区及东区接壤,北隔横门水道与民众镇相望。2005年,总面积92.23平方公里。总人口18.9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39万人,流动人口13.6万人。辖联富、六和、城东、海滨4个行政村及张家边社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24.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29:81.32:18.39,财政收入9.72亿元,税收19.6亿元。区内流行粤语沙田话、客家话、广州话,通行普通话。 1979年,张家边服装厂与港商签订“三来一补”加工合同,成为区内首家外向型企业。同年底有24间企业。1995年初,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上市,成为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首家上市公司;张家边企业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97年,中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全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之列。2000年全面实施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外向带动战略,调整企业实体及经济架构,成立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中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山火炬集团有限公司、张家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业联合有限公司、临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中阳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东南实业有限公司9家公司,国际火炬会展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火炬城建开发有限公司、火炬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4个经济实体,拥有包括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6个国家级基地,基本形成外向型的工业格局,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化学工业、现代包装七大产业群,确立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化学工业、生物医药和汽车配件五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507.45亿元,比1979年增长9646倍;有规模以上企业26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8家,年税收超1000万元的企业31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出口总额35.81亿美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04倍和65482倍。区内有日本、美国、新加坡、瑞士、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企业37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0家. ![]() 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厂房(2005年摄) 1979年前区内商业贸易主要由张家边供销社统管经营,1984年起打破供销社独家经营的格局,1990年个体企业达1100户,联合企业293家。1997年形成大岭汽车专卖一条街、五星装饰建材一条街、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等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业逐年兴旺。2001年11月建成中山火炬国际会展中心,占地66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同年12月在会展中心举行首届中国(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开启该区会展经济。有310家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5家,签约项目36个,投资与贸易总额52亿元。至2005年共成功举办5届电子展览会、包装印制展会,3届房车展,1届食品博览会和60次全国性及行业性展会,贸易成交额300亿元。2005年,有货柜运输、生物医药、装饰材料、包装印刷等物流企业50家,咀香园食品公司、健康基地生物谷等成为工业旅游景点;全区有各类集市贸易市场3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 火炬开发区1979年前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柑橘橙为主,亦有水产养殖。改革开放后,农民由种粮为主改成以水产养殖为主,以畜牧业为重点,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益农业。199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在灰炉、海傍、濠四、张家边五村建立4个蔬菜生产基地,共260亩,年产蔬菜3800吨。水果种植品种主要有龙眼、芒果、荔枝、香蕉、柑橘橙,其中茂生香蕉是中山特色水果。1995年宫花村民营宫果渔农场种植水果2500亩,有鱼塘400亩,是广东省知名的民营果园。1986年起水产养殖是区农业经济的龙头。沙边、神涌、宫花、西桠等地将低洼地、沙坑、湖泮地改为鱼塘。2005年全区水产养殖产量2561吨,农业总产值6200万元。 区内中山港1984年5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港内有3万吨和5000吨集装箱货运码头共6座,货物吞吐量300万吨,为国内第9大集装箱货运港口,位居世界百强港口之列。1985年2月,港内的中山至香港飞翼船通航。1996年重点规划中心城区,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健康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包装印刷产业园、民族工业园和临海工业园共“一区六园”。1997年兴建小隐水闸及洋关泵站,确保区内排涝。2001年,建成火炬第一中学、火炬国际会展中心、香晖园住宅区、国宾大酒店、得能湖公园、火炬创业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健康花城小区等。建有张家边公园、康乐公园等7个绿化广场。至2005年全区村村建有农贸市场、运动场、路灯、公厕,其中16条村有老人活动场所,12条村有公园;“村村通”火炬公交线路覆盖全区;全区修建硬底水泥公路34条,总长184.54公里,公路密度2.64公里/平方公里;京珠高速公路从西部贯穿区内。全区陆地总绿化面积460公顷,绿化覆盖率35.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22平方米。 1979年全区有中学2所,小学25所。1984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普及高中教育。1991—1995年新建11所中小学,改建、扩建13所学校,建起占地103亩的理工学校,创办中专班及大专班。1998年,24条村办起成人技术学校;张家边中心小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999年9月与湖南株洲工学院合作在张家边中心区创办株洲工学院中山包装学院。2001年全区中小学普及校园网。2002年被评为省教育强区。2003年开发区管委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火炬区中心城区创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中山外语学校,民办学校育英学校开始招生。2004年创办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全区有高等院校1所,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8所,其中省一级学校(含幼儿园)4所和市一级学校10所。 1987年建成张家边影剧院。1997年成立火炬区有线广播电视台,同年区文化站成为全市首个省特级文化站。2004年区管委会在康乐大道成立火炬创业中心,入驻创业企业近30家,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及国内科研院所20位博士。与武汉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有13个项目分别获省、市、区科技计划立项。2005年12月该中心被科技部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开发区被定为广东科技人才中山基地。2005年,全区有线电视主干线基本完成光纤化改造。有图书馆1座,藏书3万册。区文联分会组建火炬艺术团、外来员工歌舞团及东镇、张家边、窈窕3家曲艺社。会展中心广场成为群众娱乐活动的好去处。1997年成立区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田径、篮球、游泳、乒乓球及体操5个项目训练基地。同年举办区首届运动会。1998年区体操队参加香港大埔国际体操邀请赛获金牌50枚,奖牌123枚,实现金牌、奖牌、总分第一。1996—2000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张家边医院现为火炬开发区医院,于1996年4月成为一级甲等医院。2005年,有医疗病床230张,卫生技术人员403人,其中医生137人。角膜移植、视电生理检查、Ⅱ期人工晶体植入、高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参数研究等科研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2005年6月动工兴建全区首个农民住宅小区五顷围新村,原五顷围65户村民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优惠价格购买新居,余额由村财政承担。同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751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21倍和40倍;就业率达97%;在20个自然村及小区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99.6%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全区户籍人口共有私人汽车6645台,平均每100人拥有12台;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93亿元,人均55917元。 全区旅外侨胞25928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16736人、台湾同胞336人,是中山侨乡之一。1979—2005年华侨、港澳台同胞共捐资1.1亿元建设医院、市场及办学,捐资160万元出版《东镇侨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