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4 【点击率】527次 | |||
火炬开发区是中山市城区的副中心,又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配套区。1996年后重点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和高科技产业园、健康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包装印刷产业园、民族工业园和临海工业园的“一区六园”。2001年后大规模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招商大厦、外商服务中心、开发区行政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国宾大酒店、得能湖公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中山外语学校、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工业展览馆、火炬创业中心等一批构筑中山市科技新城的重点设施,筹建五星级的温泉宾馆和数码大厦、商务大厦、科技大厦、商业步行街,形成行政办公区、会展区、休闲娱乐区、科研区、商业区、商住区、教育区等七大功能区。中心城区基本建成五纵五横的公路网络,总长25公里。2005年,开发区中心城区建设投入资金16亿元,建成公有物业达160万平方米,商住用地达3500亩,积累资产达60亿元,成为中山城市化进程的新亮点。 建区以来,大力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学工业、现代包装印刷和汽车配件五大主题产业。在培植支柱产业的同时,适应经济规模快速聚集扩张的需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从2001年起,高标准、高起点整合扩建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6个国家级基地,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6块国家级基地牌子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5年2月2日,中山火炬开发区与阳西县政府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建设规划总面积为11000亩的产业转移园区,即国家级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阳西园区。 2005年,区内共有工业企业51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2家),从业人员12.8万人。其投资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化工产业的代表性企业有中山联成化工有限公司、华厦塑胶(中山)有限公司、联聚工业有限公司、台达化工(中山)有限公司等;包装印刷产业代表性企业有中山天彩印刷有限公司、中山中荣纸类印刷有限公司、中山鸿兴包装有限公司、中山环亚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等。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4.74亿元,工业总产值513.99亿元,出口创汇35.8亿美元,税收收入19.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引进内资6.1亿元。工业总产值中,其中电子信息257亿元、包装印刷43.8亿元、化学化工26.8亿元、生物医药43.9亿元和汽配制造26.9亿元,这五大主题产业总产值共398.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5%。 二、实施科技兴区战略 1998年起,每年投资1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扶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0.82亿元,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1999年9月,火炬开发区与湖南株洲工学院合作创办株洲工学院中山包装学院,引进中国包装技术研究所、药物研究中心等。2000年,科技部和外经贸部批准认定火炬开发区为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2001年后,加快实施“科技兴区、科技强区”战略,引进科研成果、科技项目、中小科技型企业、科技基金、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每年投入创业基金1000万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博士后和在国外留学2年以上、并在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员或项目带头人,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2万至5万元的津贴。至2005年,全区累计80人次享受此待遇。 2004年,火炬创业中心成立,入驻创业企业近30家,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国内科研院所的20名博士。与武汉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在孵化企业中有13个项目分别获省、市、区科技计划立项。2005年12月,该中心被科技部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当年,火炬开发区被定为广东科技人才中山基地。 至2005年,全区有6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全市总数的40%;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0.9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8%,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5%。拥有各类专业研发机构5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建区以来,累计承担国家“863”计划10项、国家火炬计划4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1项,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80%;有科技型企业120家,工业企业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33721人,其中:博士63人,硕士468人,本科8434人,大专24756人;有高级技术职称者722人,中级3636人,初级7970人。 三、区内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 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 1999年10月经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中国包装总公司批准挂牌成立,是集产、学、研、贸于一体的国内较早的包装印刷专业生产基地。规划用地5000亩,首期开发3000亩。基地成立后,吸引大批国内外著名包装印刷企业前来投资,2005年有各类包装印刷企业80家,包括香港鸿兴印刷集团、香港印艺制版公司、大连盛道集团、山西运城制版、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国包装科学技术研究所、湖南工业大学中山包装学院等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落户,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形成集包装材料的生产流通和纸类包装印刷、塑料包装印刷及包装机械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涉及出版印刷、包装装潢、塑料包装、商标印刷、防伪包装、印刷制版、包装材料等各种印刷包装领域。2005年基地工业产值92亿元,税利总额5亿元,出口创汇6.6亿美元。火炬开发区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之一。 电子信息科技园 又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2001年由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子集团(CEC)共建。规划占地510公顷,完成开发330公顷。2002年,基地综合管理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基地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和光电科技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台湾宏碁集团纬创资通(中山)公司、国碁(中山)电子有限公司、波若威光纤通讯(中山)有限公司、中山东茗影音电子有限公司、祥丰电子(中山)有限公司、中山船井电子有限公司、佳能(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维用电子(中山)有限公司、中粤嘉财入谷电子厂、卡西欧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等为骨干的IT产业群。电子高端产品96%可在基地内采购完成,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基地内设有中山火炬软件园和企业技术中心。2005年,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4.8亿元。 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 2004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正式挂牌,由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与中山火炬工业联合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规划占地面积6999亩,已开发4561亩。入驻工业企业100家,引进永丰余纸业、盛邦强点电子(香港裕兴集团)、中国外运物流、联合鞋业、天马精密、高木汽配、野村钢材、金马游艺设备等大型项目。2005年,基地产值超40亿元,实现税收1.6亿元,利润1.2亿元。 临海工业园 又称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于2002年12月成立,位于火炬开发区马鞍岛,东临珠江口,北与广州南沙开发区隔水相望,西临横门西水道,南与伶仃洋深水航道相通。该园的开发建设是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推进东部组团发展,调整中山产业结构,推动中山工业向适度偏重型发展,提高中山综合竞争力的重大部署。产业规划以高端位、高投入、高税收产业为主,共分为能源化工产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石化加工产业区、装备设备工业区、高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区、港口码头区、仓储物流区、服务配套区。该园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引进和发展产业链前端及上游部分,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现代物流业等五大产业,提升开发区的高级化、适度重型化产业水平,是中山东部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火炬区重点开发的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近40000亩(规划总面积26.67平方公里),由核心区和若干专业园区组成,核心区和主要的集中拓展区——临海工业园占地25000亩,园区总投资38亿元。计划用8年时间全部开发完毕,引进大型项目50个以上,引入资金3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50亿元,成为中山经济重要的增长极。2004年12月临海工业园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该园近2000公顷土地整体推进,做到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开发、一次性成型,开创珠三角工业园区开发新模式,兼具水运、江海联运和临海港口优势。2005年有燃气电厂、A9高级环保润滑油、汽车配件、香港立信纺织机械、广船国际船舶制造等22个大型优质项目进驻,投资总额88亿元,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火炬高技术产业园 又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992年建成。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2001年园区内占地2000亩的中炬汽配工业园建成,有伟福科技、富拉斯特、日信等近30家汽配企业落户。2002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工业区。2005年形成电子信息、汽配、精细化工、光电子一体化、新能源材料等五大产业链,日本伊藤忠、日棉、花王、迪爱生、丽光精密、格兰特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在园区投资置业。2005年,园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49亿元。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阳西园区 2004年初,火炬开发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腾出空间发展科技产业和优势产业,派出专门班子在珠三角东西两翼考察和选择产业转移园区。2005年初,实施省政府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与省西部的阳西县合作共建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阳西县有大片不适宜耕种的丘陵山地,发展工业不占用农田;人工速生丰产林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木材加工业;石英砂、陶土、花岗岩丰富,有利于发展建材、陶瓷产业;海产品丰富,且沉香种植面积大,有利于发展食品产业和医药产业。2005年3月,阳西园区正式动工建设,成为广东省首个启动的产业转移园区。 阳西园区规划用地总面积11000亩,计划总投资80亿元。在产业规划方面,确定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服装、制鞋、包装印刷、电子装配等传统产业;二是资源利用型产业,包括木材加工、建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三是市场开拓型产业,包括制药、食品和日用品行业。园区建成后,预计年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税收15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2005年,基本建成首期园区1500亩,进园企业32家(其中部分建成投产),总投资超过15亿元。阳西园区建设以来,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阳西县的工业发展开始提速并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人流增加使当地的宾馆、酒店、旅游、运输业逐步兴旺。阳西产业转移园的做法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务院西部办曾于2004年5月邀请火炬开发区在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就此作专题介绍;广东省政府领导高度评价该园区是目前全省“建设进度最快、招商成绩最好”的产业转移工业园。 四、会展经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