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纪念孙中山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791次


  中山市重视加强孙中山研究,广泛联络专家学者,组织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孙中山研究活动,挖掘、传承、发展孙中山文化。与孙中山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创设孙中山学术论坛,传承伟人故里的历史文化,提升孙中山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发掘提炼孙中山“天下为公”等伟人精神并赋予其时代意义,提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纪念活动,宣传和弘扬孙中山文化,将蕴含深厚孙中山文化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作为全市各项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开发孙中山故居及周边地区,扩大孙中山故居景区范围,提升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将孙中山故居景区打造成中山重要的、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物标和城市窗口。将孙中山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发展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新闻传播等文化产业。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孙中山文化,以名人效应凸显中山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一、中山对孙中山的研究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使孙中山研究这一20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极富生命力的“显学”,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经过多年的积淀,中山市成为全国孙中山研究的重点城市,孙中山研究也成为中山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山市的孙中山研究组织和学人在本土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撰写出版研究作品,向社会传播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最早撰写研究专著的有中山籍学者王云五和李联海、中山学者李伯新。李伯新1985年与古江、姚志伟撰写刊印《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故事》,1986年与黄彦合编出版《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

  1983年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成立后,孙中山研究得以系统开展。1986年,以“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为主题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山翠亨召开,标志孙中山研究达到一个新高潮,在此前后,一批研究孙中山的专著陆续出版。这一时期的孙中山研究,除深入研究孙中山思想和革命实践外,重点探讨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研究考证并基本解决孙中山家族源流和亲属关系问题,研究孙中山与其同志、好友、老师、同乡、华侨及敌人的人物群体的关系、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孙中山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关系等问题。进入90年代,拓展孙中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现代化视角探讨孙中山思想、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等课题,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2000—2005年,拓宽孙中山研究的范围,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将孙中山的思想、学说、观念和实践作为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彰显孙中山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加深对孙中山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首位伟大改革家的认识,恢复和显示孙中山作为中华民族伟大代表和时代巨人的形象,注重用孙中山精神和思想指导解决中山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具体问题,转化为促进中山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使孙中山研究有巨大发展和超越。1965—2005年,中山学者编撰出版研究与纪念孙中山的著作43部、文学作品10部和收藏品集1集。1984—2005年期间,中山与全国、海内外各地的孙中山研究组织联办或协办,在翠亨村举行孙中山研讨会6次(场),与会超830人次,提交研究论文541篇。

(一)研究组织与主要活动
  1956年11月在翠亨建立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中山最早纪念和研究孙中山的机构。1983年为研究孙中山的思想,县政协主席陈振光倡议在中山建立孙中山研究会,推荐县民革主委苏干远和党员李旭昭等负责筹备工作,得到省社科院、中山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支持,是年8月,中山县孙中山研究会成立,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研究孙中山的地方群众性学术团体。此后,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孙文研究室、民革中山市委会孙中山研究小组、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相继成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市档案馆、市中山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单位收集、保存有大量的孙中山文物、文献及研究资料,构成孙中山研究资料库,部分工作人员加入孙中山研究组织,参与研究工作。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 1983年8月28日成立,原名为中山县孙中山研究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研究孙中山的地方群众性学术团体。1984年改称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首任会长陈占勤,任职21年。2004年起,市政协副主席、孙中山曾外甥孙杨海(孙中山姐姐孙妙茜的曾孙)任第二任会长。会员以中山籍及在中山工作的学者为主,包括部分从中山调离赴外地工作或移居港澳及海外的会员,聘请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思想研究的著名学者陈锡祺、章开沅、张磊、黄彦、王杰等为顾问,孙中山亲属孙满、孙乾、孙穗芳、孙穗芬、戴成功、孙必胜、孙必达等为名誉顾问。至2005年,成立22年,有会员159人,其中市内会员109人、市外7人、港澳2人、侨居国外4人。设6个研究活动小组。自1984年8月举行首届学术年会起,每年举办1次学术年会或小型学术报告会,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交流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孙中山研究机构、团体及研究学者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发掘、整理、研究孙中山的本土资料,特别是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生平资料,注重各种细节研究,重点探讨孙中山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1984—2005年,编辑出版会刊《孙中山研究》及其前身会讯9期,研究论文集3辑。其中翠亨研究小组1990年11月和1991年10月分别出版《集腋》2期,1994年7月、1995年11月、1996年10月、1997年10月分别出版《酸豆》4期;与有关单位合作在大中小学校主办或协办弘扬孙中山精神的讲座、故事会、征文、演讲和知识竞赛等100场次;会员主持编纂出版《广东省志·孙中山志》与《孙中山图典》,编著出版《伟人孙中山》、《风雨征程——孙文轶事》等通俗读物。

  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孙文研究室 1990年成立,设在中山市石岐城区莲峰山上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内。1994年孙文学院与中山大学脱钩为独立建制地方学院。1994年更名为中山学院孙文研究室,2002年中山市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该学院,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孙文研究室,至2005年有研究人员12人。重点研究孙中山原著,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科研。1993年举办“孙中山、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研讨会,同年9月编辑出版《孙中山研究论文集》。1994年8月编辑出版论文集《孙中山、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学院教授胡波1997年1月出版专著《岭南文化与孙中山》、2002年3月出版《思想人物与历史文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文集》。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 2002年10月经中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同年11月12日挂牌,是利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业务和管理方面的资源与优势而成立的,所址设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展示体系为研究主要范围,对孙中山进行相关研究,包括孙中山出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岭南文化、珠江三角洲民俗、华侨历史、孙中山的生平经历、家庭、亲属与后裔、孙中山与其同时代的(特别是香山籍)人物、孙中山及其相关文物等多个方面。与海内外“孙中山和近代中国”研究专家、相关纪念和研究组织建立起业务交流与合作关系。参与和资助与孙中山研究相关的项目,成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基地和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实践基地。至2005年,组织或协办学术会议和纪念会、评审会、座谈会30多次(场),其中2000年承办国家文物局举行的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颁奖暨学术研讨会;主办和协办孙中山与香山华侨、孙中山与澳门、孙中山与广东、孙中山与香港和陆皓东烈士纪念等展览30多个(场);组织策划或合作、资助出版书籍30多册(套),其中编辑出版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图片册获中国图书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精神文明产品精品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参与或协助国家级、省级、市级社科研究项目9个,参与编纂《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参与中山市孙中山与近代社会相关的实际调查评估、作品编辑、展览制作,其中主办的《孙中山生平史迹陈列》展览,获1999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 依托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多年积累的业务、研究、管理工作的良好基础成立,通过馆藏图书、文物、档案、文献以及各种电子文献和大型数据库,使传统文献与电子数据相结合,包括“逸仙图书馆”收藏的7万多册专业图书以及孙中山研究专家、著名学者陈锡祺、张磊、林家有、邱捷等的赠书专藏;开设国际互联网“伟人孙中山”网站及三维数字虚拟系统。

  民革中山市委会 秉承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推动孙中山学说及其生平事迹的研究和宣传。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1月12日诞辰纪念日,举办或协办纪念集会,交流孙中山研究的心得和成果。征集市民革党员的研究成果,在内部刊物《中山民革》刊出,支持党员参加全国、省、市的孙中山研究学术交流活动。2001年和2003年,党员邹佩丛应台北“国父纪念馆”和中华民族教育学会的邀请,3次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孙中山史料交流和孙中山思想与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提交《孙中山移风易俗思想与实践》论文,并在会上发言。组织党员赴珠海市、梅县、大埔县,南京市总统府、中山陵等地参观考察,与当地民革党员进行研究交流。多次主办、协办或参加纪念、研究孙中山的座谈会、学术研讨会,至2005年,先后在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的会讯、会刊、论文集或各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纪念文章150篇。参与孙中山在粤史迹调研,党员刘居上出版专著2部,还参与《少年孙中山》、《青年孙中山》2本连环画的编辑和撰稿工作。邹佩丛编辑出版《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图片集、《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孙中山画传》、《孙中山家世研究与辨析》等书。

(二)1984—2005年中山组织或承办的孙中山重要研讨会
  孙中山研究学术讨论会(广州、中山) 中山大学、广东省历史学会和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联合举办,1984年11月20—26日在广州市和中山市翠亨村召开,与会海内外学者120人,提交论文64篇。会议以研究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主题,围绕孙中山早期的思想和革命活动、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时期若干历史人物的评价、孙中山与清末革命活动、孙中山与护国护法运动,孙中山的哲学、文化、经济思想,孙中山的军事思想与军事斗争、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思想、孙中山晚年的思想与革命活动等问题进行研讨。

  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州、中山) 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主办,1986年11月4—9日在广州市和中山市翠亨村举行。全国各省市、地区及美国、日本等地学者139人与会,提交论文109篇。会议以研究“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为主题,着重讨论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地位、时代特征。对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社会、孙中山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孙中山与国际关系、孙中山与海外华侨、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革命组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孙中山与若干人物和政治派别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讨。把会议入选的论文编成《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共3册,1989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 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与日本孙文研究会联合主办,1990年8月2—6日在中山市翠亨村举行。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日本、美国、韩国、印度等国家的学者179人与会,提交论文98篇、文稿提要7篇。是首次由不同国家学术团体联合举办、海峡两岸众多学者共聚一堂、规模空前的孙中山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重点讨论孙中山的亚洲观及其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其中孙中山与日本、越南、朝鲜、暹罗(泰国)、印度、澳门等地关系的论文,对原始报章或政府档案提供的资料加以发掘和运用,使研究取得新进展。入选论文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和日本汲古书院分别汇集出版。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 由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联合会共同举办,1996年11月3—8日在中山市翠亨村举行。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中国内地学者180余人与会,提交论文110篇。会议以“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为主题开展研讨。把会议入选论文编成论文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由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孙中山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基金会联合主办,2000年11月19—24日在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120人与会,提交论文80篇。会议以研究“孙中山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为主题,围绕孙中山与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等展开研讨。

  辛亥革命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由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01年11月26—28日在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全国各地学者100人与会,提交论文80篇。会议围绕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与20世纪世界潮流、与中国近代化、与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移风易俗、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会议入选论文编成论文集《辛亥革命与当代中国》,于2004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主要研究成果
  1.著作

  《翠亨孙中山故居》 李伯新、黄彦编。文物出版社(北京)1981年8月版,3万字。1982年再版。该著作利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的历史文物照片和文献资料,结合作者多年的调查资料,介绍翠亨村的历史、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的家庭状况、孙中山的成长经历等。

  《纪念孙中山先生》(图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翠亨孙中山故居编,文物出版社(北京)1981年10月版,12开,322页。全书共收入照片300张,图文并茂,着重介绍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组织革命团体、推翻帝制创立共和国、维护约法捍卫共和、国共合作、永恒的纪念等六方面的内容,系统详尽地展示孙中山伟大的一生。获1949—1992年中国大陆孙中山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奖资料汇编类二等奖。

  《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 黄彦、李伯新选编,中华书局(北京)1986年9月版,46万字。选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的孙中山档案资料,包括电报、函札、公牍、呈文、规章、批件、演说辞和其他文件等508件。以时间排序,分为12部分:黄花岗起义前后、南京临时政府军政设施、革命军北伐、南北议和与北京政变、财政、实业、文教卫生、政治团体、华侨和对外关系、各地欢迎孙中山、各省情况和其他。全书所收载的档案大部分从未刊行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获1949—1992年中国大陆孙中山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奖资料汇编类二等奖。

  《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专辑》 《中山文史》第10辑,政协中山市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编印,1986年11月印,32开,100页,7万字。收录从日本出版的《孙文选集》中选录的《谈日本研究“孙文热”》、《对外开放政策是孙中山的遗愿》、《孙中山家世源流》等有关研究文章17篇、图片4幅。

  《香山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中山市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筹委会、市孙中山研究会1991年10月编印,论文集,16开,90页。收载《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与林君复》、《香山辛亥起义考》、《孙中山早期革命的军事思想》等论文及讲话稿29篇。

  《孙中山与翠亨》 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香港资讯推广有限公司编印,香港资讯推广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印,16开,65页,全书彩色印刷,图文并茂,有中英文对照,2万字。通过历史文物照片、文献资料、文字说明,简要介绍孙中山及其故乡翠亨村、亲属和同村革命追随者,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孙中山的了解。

  《孙中山的亲属和后裔》 《中山文史》第27辑,李伯新撰,市政协文史编辑部编印,1993年1月27日印,32开,138页,8万字,收录图片26幅。以作者收集的丰富史料,具体、生动和翔实地叙述孙氏亲属及后裔的生平。

  《孙中山研究论文集》 贺守仁主编,许炳城、黄德智、胡波副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93年9月版,32开,233页,收载论文14篇,主要研究孙中山与国外关系、孙中山建设战略思想、岭南教育及时代对孙中山的影响等,分析孙中山思想活动的发展历程。

  《孙中山、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 黄德智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广州)1994年8月版,32开,305页,论文集。收载《孙中山、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孙中山、毛泽东与儒家文化》、《孙中山、毛泽东与新闻事业》等研讨会论文18篇。

  《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晚年北上纪实》 《中山文史》第32辑,葛培林撰,政协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印,1994年9月20日印,32开,338页,16万字。以1924年和1925年天津《大公报》及《益世报》、北京《晨报》及《顺天时报》、上海《申报》及《民国日报》6种原始报刊所收集的资料与征集的当事人日记、回忆文章进行汇编。

  《孙中山文史考补》 《中山文史》第35辑,余齐昭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1994年12月20日印,211页,14万字。收载文章56篇,为有关图片与史实考订,附有孙中山佚文38件、图片54幅。过半的文章是首次刊载,孙中山佚文则全未发表过。

  《临时大总统和他的支持者——孙中山英文藏档透视》 邓丽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1996年2月第1版,32开,18万字。宣统三年(1911)下半年至民国元年(1912)上半年,是孙中山一生中跌宕起伏的时间,对孙中山一生有过影响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在他担任临时大总统时写信给他,这些人是他前半生的老朋友,或是他后半生革命的得力支持者,该书以孙中山所保存这些人在民国前后给孙中山的英文信函和有关文物为线索,对活跃在孙中山周围的外国人士及若干名不见经传的华侨人士加以描写。

  《孙中山与近代社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96年9月版,32开,432页,32万字。收载论文21篇,分为孙中山研究和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两部分。主要论述孙中山的思想在21世纪的地位,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他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文化观等。附《中国大陆发表的研究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91—1995)》。

  《孙中山研究文集》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96年9月第1版,32开,527页,约40万字。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而出版,作者来自领导干部和专业工作者等。有宏观的考察,也有个案分析及史料的发掘与考证,具有地方特色。

  《孙中山史迹忆访录》 《中山文史》第38辑,李伯新撰,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1996年10月25日印,171页,11万字。全书分为孙中山故居今昔谈及孙中山史迹众人谈两部分,作者将保存的近30年的所见所闻书面记录,籍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之际编辑成文出版。

  《孙中山与海内外友人——孙中山家藏海内外友人书信选译》 胡伯洲、胡波、朱明海主编,1996年10月26日版。主要是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海内外关心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理解和支持孙中山的有关人士写给孙中山的信件,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永留浩气在人间——1925年海内外悼念孙中山先生活动纪实》 《中山文史》第39辑,葛培林撰,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1996年11月印,32开,305页,23万字。是一部记载海内外各界人士从民国14年(1925)3月12日至4月底,举行各种追悼孙中山活动的资料性极强的纪实性专著,内容涉及当时17个省和当今的4个直辖市,以及近100个市县,包括当时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旅居苏联、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法国、越南、韩国的海外华侨及各界人士追悼孙中山的活动。史料翔实,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孙中山和民国历史的专题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孙中山与香港》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刊《孙中山研究》庆祝香港回归专辑,论文集,市孙中山研究会和香港中山社团联合会合编,1997年8月印,16开,106页。收集孙中山与香港专题论文21篇,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讲话及论文8篇。

  《岭南文化与孙中山》 胡波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97年1月版,32开,467页,38.3万字。在论述岭南文化的形成、结构、特征和岭南文化与岭南人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心理学、文化学、社会政治学的方法,阐述孙中山与岭南近代文化的外在联系,岭南文化对孙中山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孙中山与宋庆龄(图集)》 张磊、萧润君、盛永华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1997年12月版,16开,369页,20万字。是一部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的图集,集历史文物图片、文献资料、文字说明于一体,展现孙中山和宋庆龄所处的时代,为革命而奋斗及所走过的道路。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广东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孙中山研究文集(第二辑)》 赵德均主编,编委主任陈占勤,副主任胡伯洲,天马图书有限公司(香港)1999年11月版,32开,422页,30万字。收录论文53篇,主题是孙中山与香港、孙中山与澳门、孙中山与香山。

  《孙中山言粹》 中山市文化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0年1月版,32开,269页,14.6万字。是孙中山的语录集,分中国与世界、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人生六部分,收录孙中山在演讲、文章、信函中的精辟言论近1000条,集中反映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政治主张、文化经济思想和人格品德。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图集)》 邹佩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1年3月版,3万字。分为早期经历、推翻封建帝制、创立共和国、捍卫共和制度、实现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的新高潮、致力推动经济建设、决然北上、壮志未酬等专题,配上图片,展示孙中山革命的一生。

  《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图集)》 林华煊、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1年3月版,16开,121页,7万字。图文并茂介绍孙中山的祖先、父母、妻子、兄、姐、妹、儿女、亲属与后裔。

  《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 邹佩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1年11月版,32开,708页,53.6万字。是孙中山家世资料及研究论文的汇编,分门别类收录孙中山家世“东莞说”和“紫金说”两方面的历史文献、文物、口述资料、调查访问记录、函电、年谱与传记及有关的著作、论文、评论等资料。

  《孙中山与香山》 孙中山研究文集(第三辑),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编印,编委主任陈占勤,副主任胡伯洲,主编赵德均,2001年11月印,32开,21万字。收录研究孙中山的青少年,孙中山与香山海外华人、华侨,孙中山与香山人等文章51篇及大量珍贵照片。

  《孙中山语萃》 孙中山著,胡波选编,珠海出版社2002年出版,32开,132页,15万字,分中国与世界、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与人格等6部分。

  《思想人物与历史文化》 胡波著,湖北辞书出版社(武汉)2002年3月第1版,32开本,432页,约46万字。作者从文化与人、历史与人的视觉考察岭南文化与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西方文化的异同,确认岭南文化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形成、政治思想的实现及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产生持久的深远影响。揭示孙中山的人文背景、人文内涵和人文特色。作者还深入挖掘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孙中山与华侨、孙中山与西方列强、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外关系以及武昌起义等课题。

  《广东省志·孙中山志》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承修,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2004年10月第1版,702页,104万字,定价198元,印数4000册。全书分7章,分别记述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历程;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突出其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思想成就;著作、文集、主要文章;家世与亲属、后裔;国内外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或相互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纪念地与纪念品;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等。另设概述、大事记、附录。其中纪念地与纪念品首次较系统记录全球孙中山纪念设施的状况,以孙中山为主图案的纪念邮票、邮政用品及债券的现存情况。附录三中的孙中山历史照片目录表则首次集中介绍孙中山历史照片的现存情况。附录四简介中外孙中山研究者的情况及著作。配有以历史影音资料和纪念孙中山的影视片断制作的电子光盘。2004年12月获广东省第一届新编优秀志书一等奖。

  《私语孙文》 胡波选编。珠海出版社2004年6月版,214页,16万字。主要辑录生活在孙中山产生影响的时代,多半与孙中山有过交往的32位名人雅士和政治家的41篇回忆与怀念文章,他们均是过去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学者,记述的历史鲜为人知。

  《孙中山图典》 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2004年12月第1版,298页,定价280元。收载孙中山原版历史照片530幅及相关背景图片资料1270幅,附翔实的文字说明,按编年体编辑,前言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孙中山》,书末附有《孙中山生平简谱》,设遗墨与遗物选、美术作品选、纪念邮票与货币选3个附录。该图典运用历史图片反映孙中山生平,又保持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存史价值,被视为《广东省志·孙中山志》的姐妹篇。

  《孙中山与香山相关人物集》 陈迪秋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香港)2004年12月版,32开,197页。简要介绍与孙中山相关的香山籍人物369人,重点是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前的人物。

  《孙中山与香港》 《中山文史》第56辑,葛培林撰,政协中山市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编印,2005年2月印,32开,183页,11万字。以大量原始、丰富、翔实的史料记述孙中山在香港的生活、与香港的关系。

  《孙中山家族源流考》 《中山文史》第57辑,邹佩丛著,市政协中山文史编辑部编印,2005年3月印,32开,166页,6万字。主要分析孙中山家族的来源,在广东境内的迁徙、繁衍、分支及家族规模、房亲关系。

2.文学作品
  《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李伯新、古江、姚志伟撰,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讯》增刊之二,1985年刊印,32开,96页,约4.5万字。收录乙未广州起义之前关于孙中山的各种故事21篇。

  《求索——孙中山在家乡的故事》 刘居上著,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合编,《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刊》特辑,历史文学集,1990年5月版,小32开,77页,约4万字。收录电视文学中一组孙中山在家乡的故事以及历史小说《新居——孙中山和他的妻子卢慕贞》、《孙逸仙在镜湖医院》、《手足情深——孙中山和他的大哥孙眉》、《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回故里的故事》等。

  《伟人风采——孙中山故事》 吴竞龙著,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1990年7月编印。主要讲述孙中山的生活故事,包括孙中山名字的由来、机智少年孙中山、爱国青年孙中山、正义青年孙中山、本色孙中山、平民孙中山、布衣孙中山、平民总统孙中山、革命孙中山、孙中山轶事、孙中山在日本等故事共58则。

  《革命先驱起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林华煊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99年5月第1版,116页,5.9万字。列入《五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丛书》,对晚清时代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的早期经历、孙中山与他的追随者、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介绍。

  《少年孙中山》连环画 刘居上著文,黄国宏绘画,共青团中山市委员会、中山市青年联合会合编,2000年出版。根据孙中山的自传和乡亲父老的回忆,以及流传于翠亨村的故事,生动细腻再现少年孙中山成长的足迹,主要记述古老山村的山明水秀与封闭落后,少年孙中山的勤劳、勇敢、智慧与敢于诘难旧礼教、旧传统的求索精神,从夏威夷求学回国后改良村政的努力,最后因破除迷信砸白帝庙而被驱逐出村等。

  《青年孙中山》连环画 刘居上著文,黄国宏绘画,共青团中山市委员会、中山市青年联合会编,普及读物,2000年出版,2001年再版。是系列连环画《孙中山》的第二辑,扼要叙述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转变的心路历程、介绍他设计、监建举世闻名的孙中山故居等趣闻轶事。描写生动细腻,构图精美。


  2004年,市实验小学学生争相阅读《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并开展读书会等活动

       《百年随笔》随笔集 中山文史第46辑,刘居上著,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2002年出版,32开,287页,22万字。介绍孙中山与中西药局、中山人民高举孙中山像迎接解放、孙中山远祖来自东莞的物证、孙中山与中山装、古镇村民赴澳门舞“六坊云龙”为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祝寿、孙中山故居等相关内容,获2001—2002年度中山市百件优秀精神产品奖。

  《伟人孙中山》 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2001年1月第1版,32开,132页,7万字。图文并茂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具有中山特色,通俗易懂。

  《孙中山的故事》普及读物 李文光编撰,珠海出版社2002年出版。收集孙中山从童年到逝世数十年间的31则故事,塑造孙中山一生的成长、业绩、人格魅力和光辉形象。

3.收藏品集
  《孙中山邮票藏品集》 阮关逸编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香港)1999年11月版,大16开,282页。收载各历史时期所发行、印有孙中山像的邮票3000枚(种)。

二、中山对孙中山的纪念
(一)纪念活动
  中山市每年在孙中山的诞辰和逝世日里,均举行隆重的全市纪念活动。中山市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注入宣传、弘扬与传承孙中山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伟人故里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影响力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名城、构建和谐文化,打造中山德育特色,提升中山德育层次,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自编乡土教材《乡土中山》中记录孙中山的内容;在学校广播、电视、板报、校刊、网页等阵地以宣传孙中山的思想、情操、精神、事迹为主要内容;召开弘扬孙中山精神的主题班会;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为主体开展弘扬孙中山精神故事会(小学)、演讲、讲座、论坛(中学)或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考察孙中山故居博物馆、孙文纪念公园、中山纪念堂等德育基地;结合中山的发展实践,开展孙中山知识网上调查和影视系列教育活动。

(二)纪念设施
  民国时期建设和命名的纪念设施有孙文东路、孙文西路、民生路、孙文中路、中山纪念中学、原中山纪念图书馆、中山公园。至2005年,中山市设有纪念孙中山的遗址和纪念设施30处。

  翠亨孙中山故居 位于翠亨村西南角。该建筑由前院、主体建筑和后院三部分组成,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主体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是一座正面为红色的二层三开间砖木结构小楼。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从檀香山寄回白银,由孙中山设计并主持,邻乡下栅(今属珠海市)的长福号施工,将清光绪九年所建的一间房屋(1885年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结婚之处)向北延伸为三开间、向上加高为两层楼,并采用在前面加建骑廊的建筑形式改建而成。该建筑独具特色,一是中西合璧,它的外表结构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与陈设则属于当地民居传统形式;二是坐东朝西,与翠亨村的所有民居坐向取坐西向东有别;三是门多窗多通道多,且有两座楼梯,故使该楼上下左右可以自由通行,屋院亦有三门可以出入,居住和生活十分便利。一楼正中为客厅,客厅后座为孙中山母亲的卧室,客厅北侧为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南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夫妇的卧室;二楼中空,后座是立于孙母卧室之上的神楼,其北为孙家客房,其南为孙中山的书房。清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一年,孙中山在澳门和广州行医期间,经常回乡居此,为乡亲治病,研读书籍,撰写《上李鸿章书》。清光绪二十一年,孙中山与陆皓东在书房共商革命大计,制定了起义反清“恢复中国”的革命目标。后因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前后达16年之久。民国元年(1912)5月27—29日,卸任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在考察之际回乡省亲,在这里小住三日。在前院的西南侧,有一株酸豆树(又名酸子树),由孙中山于清光绪九年从檀香山带回树种种植,其树干原为直生状,民国20年被台风刮倒,树干遂成倒伏状,但一直根深叶茂。民国14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该建筑被称为“总理故居”,民国29年后被称为“国父故居”。民国36年,孙中山之子孙科为了给母亲祝寿,曾维修该建筑。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故居由中山县政府派人管理。1956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该建筑正式定名为“孙中山故居”。1986年,故居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1956年成立。全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向公众开放区域约7.5万平方米。其管理范围主要包括: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皓东故居和杨殷故居,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孙眉墓、冯氏宗祠、陆皓东墓、孙昌墓等翠亨村周围20多处文物点以及孙中山纪念馆、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等区域。该馆与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挂属同一机构,有工作人员110人。该馆形成了以孙中山故居复原陈列、孙中山生平史迹陈列、孙中山亲属与后裔图片陈列、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等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多位一体的、兼具历史性和民俗性的陈列展览体系。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被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10月,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1999年11月,将1966年在馆内兴建的孙中山生平事迹陈列馆改建为翠亨孙中山纪念馆。改建后,该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首层的中部为纪念大堂。中心立有孙中山全身铜像,铜像高1.85米。展览区分为两层,首层为《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陈列》,二层为《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全面、系统地反映孙中山的生平事迹、革命精神、伟大人格、思想理论和他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也适当反映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主要追随者的情况。《孙中山的亲属与后裔陈列》介绍了孙中山主要亲人的生平事略以及他们与孙中山革命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展示的人物包括孙中山的父母、夫人、哥哥、姐姐、妹妹、儿子、女儿、侄子以及孙氏后裔。内设报告厅、图书资料室、贵宾接待厅、临时展览厅以及业务和研究用房等区域。其设计获广东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和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施工获广东省优良工程奖,装饰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金奖,陈列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中山纪念中学 位于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侧,于1931年由孙中山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亲手创办,1934年建成,学校原名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1949年改名为中山纪念中学,现校名由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78年亲笔题写。

  学校以“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为校训。195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7所重点中学之一。1954年3月,在全国重点中学汇报会上,与广东广雅中学、梅县东山中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广东省3所典型中学。1978年秋被重新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

  校园占地27.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分新旧校区。旧区主要是1930年代建校时的建筑,其主体建筑群对称排列,中轴线最高处为逸仙堂,左右两侧分列哲生堂、寿屏堂、鹤龄堂、皓东堂,均以孙中山的兄长儿子和亲密战友名字命名。纪念孙中山长子孙科生母的“慕贞堂”与“逸仙堂”形成犄角。新区主要为改革开放后建设的高标准、设备先进校友楼、体育馆、游泳池、音乐楼、美术楼、信息中心、图书馆、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各年级教学楼、学生宿舍、各类运动场等一大批与旧区格调一致的现代化建筑,与旧区相映生辉。

  校内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科实验室20间,多媒体教室97间,6个局域网发射站,40台边缘交换机,1500个信息点,800台各类电脑,为全部教师配备手提电脑,在全省中学中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实现有线加无线的高度智能化的校园网配置。

  2005年,有学生3200人,72个班,为全寄宿式;学校有教职工270人,其中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101人,中学一级教师76人;校长贺优琳为国家级骨干校长、全国人大代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山市十杰市民。此外,还有一批省市教坛新秀,省市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市教育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等,他们为学校高考连年丰收,学科竞赛一路领先,教育科研稳居前锋作出卓越贡献。

  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获全国一等奖人数及免试保送上重点大学人数2项指标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第二,2004年,这五大学科获全国一等奖人数名列全省第一,先后有270人获全国奖项,其中学生周芳颉在3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国际金牌。有140人被免试保送进入全国著名重点大学,2005年7月,学校代表队在第二届东南亚地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5年8月,学生梁秋豪代表广东省参加第14届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获得第一名,入选国家集训队。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在国家、省级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定向越野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有2名队员候选国家青年队。田径队周兆斌同学入选国家队。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80%以上教师直接参与课题研究,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超过100篇,近100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1984年学校成立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9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1年被省教育厅、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试点学校、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学校。2001年被授予为全国首批科研兴教示范基地。2004年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确定为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实验学校。学校连续13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2005年4月,学校被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绿色学校。

  翠亨冯氏宗祠 位于翠亨村东部,孙中山幼年读书处。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东,占地118平方米,砖木结构。冯氏宗祠是翠亨村冯姓人家的家族祠堂。清代后期曾作为翠亨村村塾使用,主要招收农家子弟学习四书五经,进行启蒙教育。清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孙中山曾在此读书,并对塾师只要求学生背书而不给学生讲解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在此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等同学结为好友。2000年11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冯氏宗祠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对该祠堂进行保护性维修。

  龙田 在孙中山故居背后右侧不远处,有一块约2亩的稻田,是孙中山童年劳作过的地方——“龙田”。这块地是当年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以白银6两6钱租耕的。童年的孙中山,每天跟着父亲在这里耕作,种的是水稻,而吃的是甘薯,他从这里目睹和亲历了农民的苦难,曾不平地问:“为什么农民种出这么多稻谷却吃不上饭只能吃甘薯?为什么东家(地主)不种田却能天天吃白米饭?”这块地孕育了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也是孙文学说中所提出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等革命主张的思想基础。

  “龙田”四周,种植着甘蔗、香蕉、荔枝、龙眼等果树,还种有一畦畦的芋头、竹芋、木薯、甘薯和四时瓜菜。周边草房栏舍还养着猪、鸡、鸭等。田头右角是一排三间典型的南方农村瓦屋,屋内展出有孙中山一家和翠亨村农民当年所使用的农具,以及反映当年生产状况的图片和雕塑。

  孙中山听故事遗址 位于翠亨孙中山故居门前40米处。该处属于翠亨村后树林,原有一棵大榕树,是翠亨村民乘凉、歇息或傍晚闲聊的地方。据传孙中山幼年时代,曾在该榕树下聆听过太平天国老兵冯爽观讲述洪秀全反清故事,颇受启发。孙中山曾感叹地说:“要是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他还自称为“洪秀全第二”,经常组织小伙伴们玩“杀清妖”的游戏。1960年,大榕树被台风刮倒,为纪念此地,在大榕树原址种植了一棵榕树。1987年,在榕树下设置了一组铜像,取名为《根》,展现孙中山和其他小伙伴围在冯姓老人身边听故事的情景。

  翠亨北极殿遗址 位于翠亨村东北。原建筑坐西向东,占地279平方米,现存有原殿门框石三块,分别刻有“北极殿”、“灵盛昭水德”和“福曜运天极”门对。另有纪录历次修缮的石碑三块及“北极殿”铁钟1只收藏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北极殿始建于清康熙(1662—1722)年间,殿中供奉有北帝(即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金花夫人、天后娘娘3座神像,是翠亨村民祈福的公共场所,也是过去翠亨村的权力中心。孙中山于清光绪九年(1883)秋与陆皓东一起损坏了北帝像和金花夫人像,以此劝奉村民不要崇拜偶像,被村民认为“大逆不道、亵渎神灵”。孙中山的父亲被迫出资重塑金身,孙中山也离村到香港读书。北极殿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仅存遗址。

  翠亨村山水井 位于翠亨村以南金槟榔山。该井为地下泉水井,水深0.5米,水井占地两平方米,呈长方形,井面由石条围成。翠亨山水井是过去翠亨村民食用水的主要来源。孙中山小时候经常到这里挑水回家,是孙中山早年在翠亨活动遗迹之一。此井今弃置不用,但保存完整。

  兰溪 发源于翠亨西部五桂山东南侧的峡谷地区,流经翠亨村南部。孙中山少年时代经常到兰溪中捉鱼,也常与小伙伴们在水中游泳嬉戏。

  翠亨“瑞接长庚”闸门 位于翠亨村南,砖石结构,保存完整,门架宽6米、高4.45米、厚0.5米,呈东西方向排列。门梁上刻“瑞接长庚”四字,附记“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季冬岁旦”。门洞宽1.5米、高2.5米,有5根木质门柱作护栏,起防护作用。该闸门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是过去翠亨村南面的出入口。据传在清光绪十八年孙中山曾用自己试制的炸药在这里进行试验,结果将该门横梁炸出一条裂缝。该横梁及裂缝保存至今。该闸门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弃置不用,1979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修建围墙时将其纳入保护。

  中山纪念图书馆原址 位于石岐西山西南部山腰间,东邻西山寺,北靠西山公园。民国24年(1935)11月兴建,由中山县政府拨款,各界人士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集资。民国25年12月落成,民国26年2月揭幕。孙科题书馆名。占地1953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停办,民国35年9月重新开放。原为二层楼,民国36年扩建成三层楼,并改名为中山县立图书馆。1953年5月易名石岐人民图书馆。1970年10月改称中山县中山图书馆。1981年春复称中山纪念图书馆,馆名由宋庆龄亲笔题书。1991年11月,该馆迁往位于兴中道,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名的中山图书馆。

  中山市孙文纪念公园 位于城区兴中路南端,1994年3月兴建。同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29周年初步建成开放。公园占地面积26.6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以“纪念”为主题。公园牌坊在兴中路端,拾级而上为三级平台,高点处竖立高8.5米、重16.3吨的孙中山全身铜像,铜像面向兴中道,双手拄杖向前凝视。铜像承台面积3500平方米。台阶两旁种植龙柏999株,取九九不尽之意。铜像的西北、东南、西南面设置了松园、竹园和梅园。第二期工程以“香山”为主题建游览区。景区山前立“后来居上”巨幅题词,寓意“三民主义”的三民亭坐落在山腰。工程于1996年10月完工。总投资8200万元。1997年被广东省旅游局评为广东省优秀旅游景点。

  中山市博爱医院 位于中山城区城桂路西侧、孙文纪念公园旁边,为秉承孙中山的“博爱”精神而兴建并命名。主体建筑有门诊楼、医技楼、综合楼、住院楼和护士楼。1994年8月动工兴建,1996年8月竣工使用,工程投资7000万元。经费主要来自中山慈善万人行的捐款及市政府的拨款。

  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 位于石岐孙文中路的孙中山纪念堂公园内。由中山籍香港知名人士郭德胜捐赠1000万港元兴建。1982年2月动工,1983年4月竣工,同年11月12日揭幕。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纪念堂前座是三层宫殿式建筑,高36米。32根高逾两层楼的方形大石柱排列在前沿。正中大门上方,镶嵌一块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书的“孙中山纪念堂”金字横匾。屋顶上有一座八角亭楼和两座四角亭楼。八角亭外墙正中,悬挂一块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的金字直匾,三座亭楼的顶尖装设3颗金黄色的大琉璃珠,以比拟孙中山创立并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纪念堂序幕大厅中央,安放着孙中山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大厅两侧和二楼是展览馆。纪念堂的中座是大型现代化影剧场,1484坐席。纪念堂的后座分两层。整座纪念堂建筑,鸟瞰成一“中”字,平视成一“山”字。两侧是幽廊曲径和园林小景,前面是公园。孙中山纪念堂公园所在地原称仁山,纪念堂又称“仁山玉宇”,为中山市的旅游点和新十景之一。

  中山港 位于火炬开发区横门水道南岸,东距香港51海里,南距澳门52海里,是珠江三角洲重要出口门户之一,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原为横门作业区,1983年11月改为中山港。1985年正式通航。中山港向东5海里即入伶仃洋,与国际航线相通。内河与省内西江、北江、东江襟连,陆路与广珠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衔接。设有至香港的客运航线和货运码头,年客运量10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能力400万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位于石岐莲峰山东南麓。1984年2月筹办,1985年12月为中山大学分校。1986年11月,命名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9月,更名中山学院。2002年12月,改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该院占地2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1988年2月,得旅日华侨、广东同乡会会长吴桂显捐赠1200万港元资助。教学楼前安放一尊汉白玉孙中山坐像。

  中山城 位于翠亨村的北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中山城为拍摄电视连续剧《孙中山》,再现孙中山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建。1998年8月12日奠基,1999年10月完工,总投资1亿元。城内建有中心广场及引景区、日本景区、美国景区、英国景区、中国岭南景区,还有旅游观光、娱乐、影视文化展览中心、现代高科技影视艺术设施等,是既有革命纪念意义,又有历史文化和影视文化的高品位的综合性的影视旅游基地。2002年,中山城被广东省教育厅关工委确定为“德育基地”,2005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评为“中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山市孙文西路 孙文路的一段,西起岐江桥东桥脚(原天字码头),东至民族路口,长780米,宽15米。民国13年(1924),动工将岐阳里、怀德里、武峰里、观澜街拓建为三合土路面的马路,初称城西大道。民国14年,命名为孙文路。后因新建孙文中路,故改称孙文西路。为城区西部陆路交通干道。该路两旁为19世纪末20年代初欧式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混合的“南洋风建筑”,商业繁盛。清光绪十九年(1893)孙中山曾与程北海在此路47号合作开设中西药局。1997年8月,中山市投资600万元改建为文化旅游步行街,称“老街新韵”,为中山市新十景之一。

  中山市孙文中路 西起孙文西路(即民族路口),东至市人民医院(原学宫),前接孙文东路(原岐濠路)。长1.09公里,宽15米。民国15年(1926)9月至民国17年1月,将原城内永宁街、达德街及东门外的文集坊、常丰街拓宽改建为马路,改称孙文中路和孙文东路。1988年9月,因原岐濠路改称孙文东路,故将原孙文东路(西自孙东邮电所起,东至市人民医院路段)并入,统称孙文中路。为城区中部陆路交通干道。

  中山市孙文东路 西起孙文中路市人民医院前(原学宫),东经柏山、起湾、土瓜岭、齐东、濠头等村,至中山港大道止。长6.28公里。该路原为岐(石岐)环(大环)公路的石岐至齐东路段,始建于民国13年(1924)。1979年易名岐濠路,1988年9月进行扩建并改称今名。是城区东部陆路的交通干道。

  中山市民族路 北起孙文西路路口,东与民族东路(原缸瓦巷南门桥)相接。原名西市。长498米,宽14米。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而改称为民族路。1967年曾改名东风路,1981年复称今名。是贯通孙文路、民生路的道路之一。

  中山市民族东路 西起民生路(民族路口),东至华柏路中段。长620米,宽12—22米。1984年6—12月覆盖九曲河时拓宽,仍分称原街巷名,因地处民族路之东,1988年9月统一改称今名。

  中山市民生路 北起孙文中路,南跨越中山二路至三级石,由原民生北路、民生中路组成。全长882米,宽15—16米。混凝土路面。该路北段过去曾称正薰街,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而改称民生路。1967年曾易名解放路,1981年复称今名。是石岐城区的主要道路之一。

  中山市民权路 西起安栏路,向东穿越悦来路和亭子下大街,接民生中路。长1.1公里,宽19米。始建于1984年,因近南园巷,曾称南园路。1985年全路修筑完毕。因民族、民生路早已在民国14年(1925)命名,尚缺民权路,为纪念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该路于1985年遂改称今名。为城区重要交通道路之一。

  中山市中山路 广珠公路路段之一,也是石岐最长、较宽、车辆交通最繁忙的新型道路。北起狮滘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交接。全长10.3公里,宽30—54米。1951年,原有长洲路和环城路(后称人民路),但未贯通。1970年,开辟长洲路南段,并建人民桥跨岐江河连接环城路。1989年夏,将长洲路和人民路合并而改称今名。该路已成景观道路,分中山一路至中山六路。

  博爱路 位于石岐城区南部,为东西走向主干道。原名环市路,起于105国道石岐过境线,止于兴中南路。1992年12月始建,1994年竣工,长5214米。后工程继续向东延伸,至逸仙路口,续长5959米。为纪念孙中山“博爱”精神改名博爱路,分博爱一路至博爱七路。

  中山市逸仙公路 北起中山港大道,与广珠东线番中公路接通,南至南朗镇平顶村,与珠海市港湾大道衔接,全长19.4公里,按一级公路设计,路面宽70米,设12车道。第一期工程于1993年6月动工,1994年6月28日完成8车道,7月1日通车,命名为逸仙公路。

  中山市中山公园 位于石岐西部的烟墩山(又名阜峰)上,是一座山林公园。占地8.67万平方米(烟墩山面积为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0平方米。民国35年(1946),由中山旅外侨胞集资动工建造。1949年后多次修缮。公园分南、北两处进口,分别有石牌坊和门楼,由欧初题写“中山公园”四字。南面牌坊在孙文西路中段北侧三元庙街北端,牌坊下为10米宽、分9叠共108级的石阶,拾级上行至公园中部。北面门楼在山湖路北端,内接公园4米宽、1公里长的环山路,沿环山路可直达山顶——公园中心。顶端有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阜峰花塔。1959年将塔的内檐及塔尖装上霓虹灯,1987年改装追逐彩灯,是香山县古八景与中山市新十景之一。山腰间,西、北两面分别有建于民国36年(1947)的旧中山纪念堂(县参议会会堂,后曾为中山市技工学校校址)、中山纪念亭及黄凯之等5位革命烈士墓。

  逸仙水库 位于五桂山东麓、翠亨村西部。以孙中山别号命名。1956年动工,1962年基本建成。集雨面积5.95平方公里,总库容6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22.5万立方米。大坝属均质土结构,主坝顶面长317米,宽4米,最大坝高20.7米。1985年开始向石门、翠亨村居民及翠亨宾馆供水。

  逸仙湖公园 位于石岐区,东靠湖滨路,南向光明路,西接大墩村,北连仙湖边街。占地23.34万平方米,其中湖面8.67万平方米。1959年冬动工,1961年冬建成雏形。因以人工为主建成,初名人工湖公园。1975年冬,公园南面道路扩建成光明路,遂易称光明湖公园。1983年初,改称今名。1988年初,在该园东面,湖滨路西侧新建一座公园大门楼,即今公园正门。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