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民俗
云龙“复活”庆升平
【作者】杜丹丹 何腾江场 【文章来源】中山日报 【成文日期】2007-11-18 【点击率】4084次
           
 

■核心提示

    中山一条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云龙,在沉寂7年之后复活了。在第六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上,古镇镇六坊村的100多位村民,舞起了这条巨龙,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也舞出了古镇人民的精气神。

  诞生  50巨龙祈平安

    六坊村的老前辈介绍,云龙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云龙舞主要取名于龙显灵的吉祥寓意,过去多在祠堂前或晒谷场等空旷地舞动表演。最初的活动是在菩萨巡游之日和每年正月尾,村民们都要舞龙助庆,和其他各村的曲艺社、醒狮等共同出场表演,歌舞升平,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六坊云龙隶属武龙,金鳞红角,彩斑白鬓。云龙通体都是用竹笏扎制,外披纱布制作的龙袍,龙身都绘有精致的龙鳞,龙裙上还有纹饰。云龙龙身比一般的舞龙要长得多,舞蹈动作也要比一般的龙舞考究,主要着重于龙的翻腾动作。龙身全长50多米,共有21节,需要近百人才能舞起来。

    在我国众多的龙舞中,六坊云龙舞以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六坊云龙舞的舞龙者上身穿着汗衫,下身穿着缝制有龙袍纹饰的灯笼裤,与舞龙者融为一体,远看龙人合一,近看龙腾大地。

    六坊云龙特点之一是龙体内可以装上蜡烛,当入夜以后,点燃蜡烛,云龙便通体透亮,银光闪闪,宛如在星空中穿云破雾翻腾。加上村民用稻草熏烟制作烟雾,远远看去,云龙犹如腾云驾雾,风起云涌时,更如蛟龙翻江,令人有一种腾云驾雾、如入仙境的感觉,更有一种龙越云烟的气势。

    六坊云龙在演出时,还专门配合有纱扎的鲤鱼和彩凤,并配有各种形式的针口灯和纱灯,在龙舞中往来游动,为云龙增加不少的生机和情趣。舞龙动作有很多,包括穿龙门、过龙桥、梅花桩、龙转庄、双飞蝴蝶、跳龙脊等,而其中又有反脊、舔脊、滚珠、迷途失珠、寻珠、双飞蝴蝶、双凤朝友、双鱼伴舞、四鲤戏龙、鲤鱼跳龙门等。

  习俗  舞龙前必先旺龙

    过去,每次舞云龙之前,村民均要焚香放炮,导致烟雾缭绕,加上鱼塘、稻田有烧秆做肥的习惯,因此,云龙舞经过之处,像龙在烟雾中穿行一般,成为名副其实的云中之龙。在每次舞龙之前,必须先举行点睛仪式,叫旺龙。首先在六坊华光庙举办拜华光师傅仪式,在仪式举办的时候,必须保持肃穆和庄重,不准交头接耳,然后到海边作吸水仪式(俗称龙上水),再举办龙抢青仪式。

    此仪式多在黄昏举行。龙上水这个仪式特别精彩,在海边举办仪式时所看到云龙倒映在水中,活灵活现,更是奇观。之后举办锁龙口、领令旗等仪式,再前往古三村北帝庙菩萨处领取令旗方,之后再围绕六坊村环游一圈,仪式才正式完成。

  荣誉  声名远播东南亚

    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气势,使六坊云龙声名远播东南亚。

    1935年港英女皇加冕就职大礼之日,应有关部门的邀请,六坊云龙组成20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到香港,各界民众掌声不绝,无不喝彩。除了奖品之外,还有一个写着浩荡翻腾字样的1多高2多长的大牌匾,银杖8个,锦旗100余面。另外,港府还特别赠送了一面写有字称号的锦旗,往返海关口岸时,扬旗免检,顺利返回六坊。

    六坊云龙的另一件轰动省、港、澳的大事是前往澳门为孙中山先生的配夫人卢慕贞女士祝寿,时间是1946年。当时,居澳门中山人士邀请云龙队前往澳门演出,卢慕贞对云龙表演评价较高,并热情邀请六坊云龙队到澳门孙中山纪念馆进行表演并拍摄留念,还赠送了一面写的瑞献升平字样的锦旗。

    解放后,六坊云龙成为一项民间著名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凡有大型喜庆节日或各项庆典活动,六坊云龙便要翻腾起舞,并常到广州、石岐城区、小榄等地表演,好评如潮。

  传说  巨龙恶斗水魔保平安

    相传在远古年代,古镇地区还是一片汪洋,随着西江水的冲积,这里逐渐形成陆地。元明时期,人们开始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但是,西江上两个大水魔,经常夹带着西江洪水,到这里兴风作浪,滋扰民生,令农田受浸,民房倒塌,老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一天,这两个水魔又在呼风唤雨,搅得昏天暗地。这时,在不远的天边,一团金色的祥云向古镇方向慢慢飘来,云端上,一条巨龙怒视着两个水魔。突然,巨龙腾空而起,扑向两个水魔,展开勇猛厮杀。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搏斗,两个水魔被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连续多日的搏斗,巨龙元气大伤,为了确保群众不再受到洪水的威胁,它伏在西江边上,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一道长长的堤岸,阻挡着洪水对村庄和农田的浸扰。

    直至今天,在西江边古镇地段,人们还依稀可以看到一条仿似睡龙的地形走向,随着现代建设发展的需要,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特征才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了纪念这条巨龙,每逢节日喜庆,当地群众都会舞起云龙,穿街走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富足。

    还有一个当地人传说的小故事,说是在1964年,六坊村当时遭受一场大台风,但在云龙置放的堂屋里,屋顶有5格全部塌了,惟独龙头那两格没有一点问题。有村民说,当时龙头却正好对着风口,是云龙的威风逼退了台风。虽然这是一个无从考证的传说,但直到现在仍然被六坊村的村民们津津乐道,他们认为,云龙是全村的保护神,并将这条龙奉为灵物

  复活  百人舞起巨龙

    因为种种原因,云龙沉寂了7年,但在今年10月中旬举办的第六届古镇灯博会上,六坊村的百余名壮汉让这条龙复活了。来自海内外的客商们,一睹充满传奇色彩的六坊云龙神韵。云龙舞动过程中,整个场馆内烟雾缭绕,龙似在雾中穿行,蛟龙出海、首尾相互、云雾穿行、龙跃天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舞起云龙,绝非易事。云龙全长足有50,龙身分为21节,总共要86名舞龙人才能舞动巨龙,完成全部动作,需要一两个小时,所以还需要数十名替换人员。而一般的龙龙身只有20左右,所需的舞龙人也只要20名。

    古镇镇政府希望六坊村能够借第六届灯博会之机,让沉寂的云龙复活,并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准备。接到任务,六坊村人热情高涨、异常兴奋,男女老少齐参与,原计划组织80人的舞龙队伍,一下子来了120人。每天晚上,被选中的大批青壮年就集中起来进行舞龙集训,由老师傅悉心指导,围观的群众更是水泄不通。

    由于年代久远,所以此次舞云龙之前,村里曾经对云龙做了全面修缮,不过,老云龙的很多主要部位,比如,最重要的龙头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基本没有改动。

  龙人  祖孙三代舞云龙

    李立兆今年60多岁,他的父亲、儿子还有他,祖孙三代都舞云龙。我是跟老前辈学的,表演过十多次,当时的龙头就有20多公斤。现在我的儿子也舞起了云龙。李立兆说。

    李立兆说,父亲到各地舞龙的时候,他有时会跟着去看,逐渐地对云龙有了很深的感情。父辈们渐渐年老,舞云龙又非常需要体力,所以年轻一辈就接过前人的棒。因为那时候没有电灯,云龙排练时,晚上都是点炷香训练。我记得,1979年的时候,在镇里的公社演出过。1987年,外海大桥剪彩(江门荷塘)时舞过。多是龙与狮对舞,场面相当壮观,整条龙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60岁的李立兆仍然老当益壮,但他说现在是该把云龙交给后辈的时候了,他的儿子今年也参加了云龙表演。这条龙,是无价之宝。传承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相传下去,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脱节。

    这次云龙重新舞起来,舞龙人八成是新人,大家都能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 沙溪的民间艺术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正说“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