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刘居上 【文章来源】《阜峰岐水》 【成文日期】2020-10-14 【点击率】9136次 | |||
上年纪的中山人大概不会淡忘,直到二十世纪的60年代末,中山还有一个木偶剧团,在省内颇负盛名。 中山的木偶艺术,源出于三乡镇乌石村,而根子却是粤西的雷州地区。相传大约在公元1850年(清遭光三十),有一雷州男子名叫奎元,流落到三乡谋生,此人擅刻木偶,又会演木偶戏。乌石村村民郑金宵和儿子郑惠迪对此发生兴趣,花钱雇请奎元刻制木偶脸谱和教演木偶戏。由于本地人听不懂奎元配唱的雷州曲调,便从广州、佛山请来粤剧艺人教唱粤曲和演戏,这就创建了中山历史上的第一个木偶粤剧团,并且此后一直由郑氏家族世代相传,到1918年郑宁(当时年仅11岁)入行时,已是第四代的传人了。 中山木偶粤剧团所演出的流派属于杖头木偶(又称手舞木偶),一般高约 中山木偶粤剧团的传统演技中还有一绝,这就是所谓“三上吊”,即将正在表演中的木偶高抛,让它准确地落在悬空的秋千架横杠上,相传该绝招是五、六十年前,由三乡乌石村艺人郑寿全独创的。 二十世纪的60年代,是中山木偶艺术的兴盛年代。为了表现与敌人作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模范少先队员刘文学等现代人物,传统的木雕脸谱已不适用,该团的美工人员大胆革新,先以石膏做模,再用旧模板加浆糊打成“模朴”,变木偶为纸偶,制成了刘文学等一批剧中人物的脸谱,成功地上演了《刘文学》一剧,在广州、中山等地连演三百多场,大受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山木偶粤剧团被加上“不适应潮流”的罪名,人马星散,道具毁弃,中山的木偶艺术从此绝响,殊属可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