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特产
【风物中山】黄圃腊味:“腊”得欢
【作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成文日期】2021-04-02 【点击率】11814次

“秋风起,食腊味!”到了冬日,饭桌上来一煲热气腾腾香飘四溢的腊味煲仔饭成为了广东人的日常。2004年黄圃镇获“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腊味食品名镇”称号。2006年黄圃腊味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腊味已成为中山市黄圃镇的特色名片。

 

黄圃镇风貌(许初元 摄)

 

黄圃腊肠(供图: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由黄圃民间小食作坊的主人王洪利用当地原料,加上独特的手工技艺制作发明而成。由于黄圃腊味色香味俱佳,甚受百姓欢迎,当地民间纷纷仿效制作,从而形成了腊味制作行业。

 

黄圃腊味颜色紫红悦目,光泽明亮,红白相间,肥瘦适当,肥而不腻,入口味道甘香酥软,咸甜宜人,香醇厚实,卖相诱人。究其原因,一是材料选用猪后腿肉。因为猪后腿肉厚大而扎实,味香口感好。二是制作过程是人工切肉模式,口感嫩滑有嚼感。三是味料选用合理。酒、糖、盐搭配相宜,没有防腐剂。四是烘培温度掌控得当。“抢色”是控制传统腊味色泽最重要的烘烤技术,也是腊味生产中关键的一环。如果“抢”好了,是色香味俱全的腊味,“抢”得不好,轻则色泽暗淡,重则产品报废。“抢色”这一个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烘烤技术,主要依靠烘烤技术师傅一代代传承。2009 年,“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审定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式黄圃腊味(供图:中山市黄圃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各式黄圃腊味(周劲 摄)

 

黄圃腊肉(供图: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黄圃腊鸭(供图: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黄圃腊味的产生流传着一个故事:始作腊肠的是大黄圃一卖粥档主,名叫王洪(人称老洪先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冬季某天,天气奇冷,寒雨纷飞,王洪准备的肉料猪肉、猪肝、粉肠卖不出去,遂用盐、糖、酒等调味料腌制肉料,将粉肠掰衣,将肉料切粒,塞进肠衣,用水草分段捆绑,悬挂于烧猪炉内烘焙;待天晴,肉料经数天的风吹日晒后,吃起来别有风味,且耐储藏。王洪遂如法炮制,设档出售。因此物是肉料灌于肠衣内经烘焙制成,形如猪肠,故名腊肠。腊肠以其独特的风味、耐储藏的特性,名声日噪,求过于供,大黄圃人争相仿制。清末民初期间,黄圃人已前往省城广州一带以及香港、澳门、海南、广西梧州、湖南衡阳、郴州等地应聘腊味制作师傅或设厂生产腊味。

 

手绘黄圃腊味起源典故(供图:中山市黄圃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大规模长期的腊味制作,使黄圃人渐渐总结出一套腌制配方和制作腊味花式品种的方法,也使黄圃人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圃人在广州市受聘于或开设了“沧洲”“八百载”等十多家烧腊店;广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荣华”烧腊味店也专聘黄圃师傅坐案,历代相传。改革开放后,黄圃一度开设200多家腊味生产工厂。至2017年,众多工厂被整合成80多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腊味生产企业,生产旺季每日可达200多吨成品,是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基地。

 

 

 

黄圃腊味生产(冯宝怀 摄)

 

黄圃镇腊味现有60多个品种,以腊肠、腊肉、腊鸭、腊鱼、腊金银润、关刀肉、凤凰盏、腊鸭肠、鸭扎包等品种销量最大。黄圃人不仅擅长制作腊味,也是烹饪腊味的高手。黄圃腊味虽是品种多样,食法不同,然而传统的食法仍是饭面蒸腊味、腊味糯米饭(煲仔饭)、腊肉炒菜(瓜),腊鸭炆芋(茨)仔、腊味芋头糕等。

 

黄圃腊味煲仔饭(供图: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黄圃腊味蒸鱼(供图: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黄圃腊味嚼后回香,食而不腻,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热闹的烟火气,更是一份乡愁乡情。


制作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资料提供: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黄圃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视频提供:中山市黄圃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上一篇: 大涌红木家具:“雕、凿、琢、刻”皆匠心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风物中山】结实爽脆"咔嚓"一声,是中山脆肉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