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2003)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4 【成文日期】2003-12-02 【点击率】1366次


【简况】 2003年,中山信息化建设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全市的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信息化综合指数不断提高】 2003年,全市信息化指数69.6%,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291小时,增长15%;人均宽带拥有量239.04千比特,增长20%;人均通话次数5663次,增长35%;网络资源数据库容量1200G,增长39.70%;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19%,增长1.59个百分点;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直接贡献率达24.5%,增长12%。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7.6对/百人,增长15%;移动电话实际用户突破191万户;国际互联网络用户29.81万户(不含储值卡);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约34.37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95%。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于交通及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32.3%。信息网络服务、数据库中介咨询等新型服务行业正在兴起。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较为先进的电信、广播电视、电力三大信息光纤网络,全市共铺设光缆超过8304皮长公里,比上年增长75.78%;271774纤芯公里,增长102%。光纤网络已覆盖到各个镇区,全市共拥有计算机主机系统700多台(套),建成以ATM宽带网作骨干的IP城域网。卫星站点数197个,增长15%;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完成市区至各镇区的光纤联网,逐步发展以视频点播、数据广播、网上电视新闻、宽带互联网接入、计算机数据信息交换为主的数据业务。新网通、联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商相继进入中山,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宏碁电脑集团、纬创资通、国碁电子、美加科技、佳能、长虹、TCL、宏钜光电、船井电子等著名的大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相继落户中山,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聚集效应和产业规模。2003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产值541.9亿元,比上年增长89.0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65%,电子信息制造业成为中山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业共有300多家,总产值达6亿元;其中航行家、新学林、南方思域、金科、英特韦特、精灵视觉、联动科技、锐旗软件、博网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软件企业通过省信息产业厅的软件企业认定和年审,享受国家规定的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城市信息化应用程度显著提高】 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新阶段,于2003年6月30日开通中山市党政信息平台内部网。在大部分的市直机关单位和镇区建立网站,并接入党政信息平台,为接入单位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政务公开服务。将办公自动化(OA)系统接入100多个单位,OA系统用户数量达400多个,基本实现市委办、市府办下发非密级文件的网上流转。实施政府网上审批系统工程项目,于年底基本实现第一批16个部门的审批、审核、核准事项网上审批。在市人大与市政协召开“两会”期间顺利启用建议提案在线网络办理系统,方便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在网上提交议案,方便市民通过该系统在网上了解提案和建议及其答复等信息。4月,在市党政统一信息平台增设“外事签证信息”专栏,提供快捷、准确的外事签证信息;协助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工商、税务、海关、公安、人事管理、劳动保障、“三防”等管理部门进入网络化,实现电子化办公。加强对市党政机关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初审、专家评审、政府审批的制度,规范政府部门信息工程建设的预审和监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促进优质和高效建设政府信息工程,成立市政务信息化专家组,由市信息办主持多次评审会,组织专家组专家评审市委党校、发展计划局、法制局、国土局、气象局等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加快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在教育系统采用宽带方式连接247个学校(或教办)网站入中山教育城域网,其中光纤接入的有47个单位,采用ADSL专线接入的有200个单位,“校校通”普及率达64.4%;中山教育信息网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容量达1100G,在110多所学校建立了170个多媒体综合电教室,90多个学校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雍景园、阳光花地等社区已完成小区的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达到“三星”级智能化社区标准,其中阳光花地信息化小区情况被收录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广东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广东IT风云录》节目;新建立的生活小区基本实现光纤到区和宽带入户。确定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为省医疗改革试点单位,开通968800133自动电话查询系统,提供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料、医疗IC卡划拨的实时信息;改进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发行使用金穗社保卡42万张,已覆盖全市25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31家约定医疗机构和43家定点药店以及农业银行的相关服务机构,将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保险5种险种合并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运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对药房、收费、医嘱、住院病人实行计算机管理,较好地解决了过去病人看病“三长一短”(挂号、收费、取药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弊端,并在候诊大厅安装了电子大屏幕、触摸屏,滚动播放医药价格和医疗收费,实行价格公示制,提高了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中医院开展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活动,住院病人通过系统每天都能查询到当日医药费用清单,增加医疗行为的透明度;市博爱医院的妇幼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市各个医疗机构的妇幼信息系统联网,及时交换新生儿登记、统计、分析等信息。公安系统建立了全市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重点人口的人口信息库,并加入了公安部金盾工程“百城联网”,可即时查询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的人口信息,出入境管理启用了感应式IC卡自动申报系统,申请人可在几分钟内完成申报,为前往港澳的群众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建设和完善海内外的旅游信息资源库,促进旅游资源共享,发展网上管理和服务,完成建设中山旅游网二期工程,实现网上旅游信息查询、食宿和票务预订、组团及行程安排等功能。农业信息网被评定为全省信息化示范项目,全市已有1251户专业户联入“视聆通(中山)农业信息网”主页,该网有信息量900多万字,1.2万张图片和12小时的音像库,每天更新信息2万字,日均浏览量超1000人次,信息量和信息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东升镇水产品流通专业户通过农业网实现水产品交易600吨,销售额超1300万元;花木专业户通过网上发布产品信息实现的交易达900万元。加快金卡、金水、金税等“金字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施银行卡联网通用,金税工程全面展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采集水平居全省前列,并推行了税银联网电子扣税系统。2003年,初步建立和开通一批综合性专业网站,发布公共信息,建立了一批公共数据库,并向社会开放,其中市国土资源局重点开发的档案管理系统、城市基础测绘数据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对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建立开放式核心地理信息库,实现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防洪救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市水利局开发的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在热带气旋信息应用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广东省三防总指挥等多个部门应用;水利系统初步实现对全市的江河、水库水位、雨情、水质咸变等的实时控制。市经贸局的中山企业库和中山产品库是目前中山最具规模的网上数据库之一,集中了近8000家企业的资料和国内产品3000多个,日处理供求信息150条,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各种信息服务。


【企业信息化见成效】 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改造提升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传统产业,在灯饰、五金、服装、食品等行业推广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信息技术,逐步将设计、加工、成型、装配、测绘、制图等项目的传统手工操作和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在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建立其局域网,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技术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掌握企业每个时刻的生产、销售、订单、库存、采购、财务等动态信息,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先进的管理模式。其中沙溪镇的汉弗莱服饰有限公司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全国各地300多个连锁店的统一指挥、调度生产经营和运作;欧普照明公司引进CAD平面设计系统、PRO.E三维造型设计系统、MASTERCAM数字加工系统以及ERP资源管理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探讨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宣传企业和产品,搜集供求产品和相关企业的信息,寻找商机;应用信息技术向网络化、综合化发展,加强了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能力,开始产生B to B、B to C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古小鹏)
 

20022003年中山市信息化指标构成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数

2002

2003

增长%

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

小时/千人(总人口)

243.3

291.9

15

人均宽带拥有量

千比特/人(总人口)

199.2

239.04

20

人均电话通话次数

通话总次数/人(总人口)

4195

5663

35

长途光缆长度

芯长公里

134000

271773

102

微波占有信道数

波道公里

638

829

30

卫星站点数

卫星站点

172

197

15

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

主线总数/百人(总人口)

41.46

47.6

15

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

有线电视台数/千人(总人口)

248

285

15

信息网络普及率

互联网用户/百人(总人口)

14.5

21.8

50

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

计算机拥有数/百户(总家庭数)

75

85

13.33

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

电视机数/百户(总家庭数)

248

260

5

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

吉(G

859

1200

39.70

信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

百分比(%

10.6

11.66

10

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百分比(%

21.9

24.5

12

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例

拥有大专毕业文凭数/千人(总人口)

36.3

41.4

15

信息综合指标数

百分比(%

54.98

69.6

 

上一篇: 信息化(2002)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信息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