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洲镇(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23 【点击率】2270次


【基本情况】 坦洲镇位于中山市境南部,东、南面毗邻珠海、澳门,北接三乡镇和神湾镇,西南隔西江口与珠海斗门相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131.58平方公里,辖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个。年末常住人口11.95万人,户籍人口7.12万人,流动人口9.06万人。坦洲河涌交错,保留优美沙田风光,是中山咸水歌发祥地。镇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良,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形成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服装皮革、塑料制品、化工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是首批市工业强镇和经济强镇。拥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景点伊泰连娜DIY地带。2008年,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考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157.78亿元,增长7.76%。三次产业结构为7∶63∶30。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150.97亿元,比上年增长7.52%。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服装皮革、塑料制品、化工医药五大支柱产业企业258家,实现工业产值110.13亿元。全镇规模以上企业188家,其中3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完成产值110.29亿元,占全镇工业总量73.04%。实施《坦洲镇鼓励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开展节能降耗减排奖励暂行办法》,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快速增长,实现产值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1%。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推动技术改造,20多家规模企业进行技改投资。志和、圣马丁、天裕和联邦4家企业申报市技改重点扶持项目,总投资7550万元,投资额增长185%,获市财政贴息补贴127万元。新增联邦公司“安必仙”和百诺公司“BENRO”2个省著名商标。至2008年,全镇有省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5个。帮扶企业抵御金融风暴冲击,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产品内销,全年有4家企业申请办理调整内外销比例、增加内销经营权及转独资手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1060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10.09%。
  农业 克服冰冻灾害、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小水果生产发展较快,形成万亩种植基地。发展优质水产养殖,新合村新围近1000亩鱼塘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淡化养虾面积2000多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投入1930万元,加固89公里围内支堤,累计加固支堤160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87%。投入946.69万元综合整治六村涌、公洲涌、安阜涌和申堂涌等围内河涌。市镇投入1376万元新建农路4条共2.93公里,完成农路硬底化30公里。10月,省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马角、灯笼水闸重建。创新农村管理模式,推广土地反承包管理模式1500多亩。7月,全市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坦洲举行,推广坦洲土地承包经营新模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专家授课和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培训农民1800人次。全年实现农业产值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6%。
  镇村建设 6月,成立镇工程建设中心和市政管理维护中心,统筹政府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投入371万元调控城镇规划,全镇控规覆盖率70%。投入2000万元改造维护城镇道路路灯、绿化、交通标志等设施和旧区给排水改造工程、垃圾填埋场Ⅱ阶段防渗膜铺设工程等市政工程。建设城桂路二期绿化、亮化及坦洲山公园改造工程。加强城镇管理力度,清理整治农村违章搭建窝棚1200间,开展违法用地整治等专项行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造坦群中心公路路灯,建设卫生服务站,推进“村村通自来水”二期工程、垃圾转运站建设工程。11月,污水处理厂通过验收正式投产。2008年起,免收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费,投入95万元新增环卫车辆3台。全年转运垃圾4.5万吨。全年总用水量3160万吨,比上年减少0.6%;用电量7.24亿千瓦时,减少0.96%。
  外经外贸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123万美元,实现出口总额8.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7%。三资企业出口创汇8.19亿美元,增长3.14%。新增企业9个,投资总额4503.4万美元。其中,外资项目8个,总额529.4万美元;内资项目1个,总额3974万美元。增资扩产项目14个,增资总额3982.23万美元。2008年,坦洲镇获市政府颁发扩大出口优秀奖。
  第三产业 委托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编制《中山市坦洲镇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4%。两大景点金斗湾水乡度假怡乐园和伊泰莲娜首饰主题公园DIY地带接待旅客40万人。2008年,全镇有个体工商户5758户,增加1087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8亿元,增长9.95%。
  财政金融 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7亿元,比上年减少7.85%,财政支出3.52亿元,增长16.6%。做好税收征收入库工作,税收收入9.77亿元,增长13.78%。其中,国税5.37亿元,增长11.48%;地税4.4亿元,增长16.73%。自行征收的契税380万元。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全年非税收入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保障民生事业重点项目支出,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基础设施均投入财政资金2500万元。全镇有银行7家,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67.51亿元,增长19.56%;各项贷款余额36.96亿元,增长31%。

#p#副标题#e#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人民生活 200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687元,比上年增长9.8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人均9.45万元,增长94.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人均3.44万元,增长9.41%。生活用电总量1.28亿千瓦时,增长21.34%。
  教育 全镇有中学5所、小学17所、幼儿园(托儿所)38所、职业高中1所,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含幼儿园)7所,教职工1301人,在校学生2.22万人。全年完成第三中学扩建、七村小学体育馆建设等工程,实施坦洲中学迁建、理工学校扩建及群联小学分校整合等工程,七村小学、七村幼儿园创建为市一级学校(幼儿园)。3月,提高教师待遇,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别增加700元和650元。投入700万元建设信息化硬件,5月成立信息技术学会,服务于现代化教育。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115人,81人上线,上线率70%,比上年增长5%;参加初中升高中考试人数1703名,上重点线592人,增长85%,重点上线率34.8%,超市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教学质量评价列全市第5名,比上年上升7位。11月,获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称号。11月,实验中学老师高艳玲被评为“感动中山的人民教师”,林东小学学生冷茹冰获市“优秀学子”称号。12月,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验收。
  宣传文化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全年举办健美操大赛、健身长跑、征文比赛、表彰晚会、演讲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12月29日,举办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联谊活动,180名知青代表参加。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投入30万元建设6家农村(社区)文化室及农家(社区)书屋。发展群众文化,参加省第二届民间歌会,民歌手吴容妹、吴连友表演大缯歌女声对唱《渔歌唱晚》获铜奖。参加市第二届镇区文艺大巡礼,《咸水歌串唱》获得金奖,小品《DIY情缘》、舞蹈《梦境》获银奖。做好咸水歌传承工作,出版《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从书·坦洲咸水歌篇》和《坦洲民歌集》。11月,坦洲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体育活动 完善农村体育设施,投入15万元为新前进、群联、裕洲、新合等4个村安装篮球架等体育器材。2008年,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开展全镇性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佳一杯”男子篮球邀请赛、2008迎奥运庆“五一”健身长跑活动、“庆‘七一’、迎奥运”利华伦杯篮球赛坦洲赛区选拔赛、农村(社区)男子篮球赛、商会杯篮球赛,增强群众自觉参与健身意识。发展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全年参加市举办的跆拳道、柔道、举重、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体操、摔跤、散打等10个大项目年度比赛,共获得51枚金牌、50枚银牌、51枚铜牌,小学柔道、中学跆拳道、中学田径、散打等获市团总分第一名,中学举重、小学女子篮球、中学柔道、幼儿体操获市团总分第二名,小学举重获市团总分第三名。坦洲籍运动员梁思琪参加省中学生田径赛获跳远、三级跳远两项冠军,是市体校唯一的双料冠军。开展老年人体育,镇老年人武术队参加省的传统项目锦标赛比赛获得2枚金牌、26枚银牌。10月,坦洲镇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挂牌成立。
  医疗卫生 2008年,全镇有医疗机构22个,病床193张,医生96人。加强医疗制度建设,坦洲医院全年无医疗事故发生。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新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全年检查餐饮集体食堂单位753家次、巡查餐饮单位489次。举行各类培训班5次。7月,群联村创建为市卫生村,实现全部村、社区为市级以上卫生村(社区)。10月,通过省灭鼠先进镇验收,连续七年保持该项称号。12月,通过国家卫生镇复查验收。
  计划生育 健全工作责任制,与村、社区及10个计生兼职单位签订责任书。推进节育奖工作,552人享受节育奖一次性奖励共22万元,1276人享受节育奖每月奖共37万元。将城镇居民独生子女保健费标准由每月10元提高到每月50元,至11月,有1093人享受独生子女保健费共25万元。6月,投入30万元开展流动人口大规模清查清理行动,清查流动人口3万人次,落实“四术”补救措施10例,查环1000多例。2008年,全镇户籍人口出生615人,出生率8.66‰,自然增长率3.65‰,计划生育率94.47%,完成“四术”918例。流动人口出生1459人,计划生育率84.65%,完成“四术”420例。全年征收社会抚养费209万元。2008年,获“市无计划外多孩出生镇”称号。
  环境保护 加大水资源和生态保护力度,建成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一期工程,整治申堂涌生活污水。3月,总投资910万元的安阜涌截污管输送工程调整工程管线走向,在临时泵房工作井旁增设一个4号工作井,至10月全线管道正常输送污水,泵日供水量1.8万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年化学需氧量减排330吨。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日常监理出动近300人次,检查污染源企业54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30份,立案处理2家。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清查工业源1021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2家,生活源1115家。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动,开展枯水期环境安全检查、危险废物专项检查、汛期污染事故防范安全检查、环境安全隐患百日督查、废水转移企业专项检查等行动。全年办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104家,核发排放污染物临时许可证610份。
  民政服务 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年发放城乡低保户保障金97.8万元,“三无”人员救济金30.7万元和五保、孤儿供养经费43万元。关注弱势群体,建立镇级弱势群体和55周岁以上退伍军人的生活保障制度,为低保户、“三无”人员、五保户、孤儿、低收入家庭和55周岁以上的退伍军人每月每户发放200~300元生活补助。全年补助弱势群体442人135万元,补助退伍军人285人65.68万元。投入49万元开办慈善捐助超市,为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提供保障。2008年慈善万人行筹得善款296.96万元。5月,开展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募捐活动,筹得善款720万元。2008年,合作医疗最高限额由上年1.8万元提高至2.5万元,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02万人,参保率95%。10月,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医保过渡。遗体火化率继续保持100%。全年办理结婚登记531对,离婚登记115对。年内按时顺利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
  劳动社保 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全镇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27万人,比上年增长19.27%。参加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12万人,实现全覆盖。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18个单位、2.98万人,参保率84%。新增新合村、新前进村联石湾经济社2个参保单位。8月,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挂牌成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53宗,为9265名工人追回工资等待遇1804.42万元。调处劳动争议案件475宗,调解成功率79.1%,涉及金额3080.81万元。劳动争议立案仲裁171宗,比上年增长85%,结案率100%。做好就业工作,全年开办电脑、叉车、绿化、电工、美容美发、电子装配等各类培训班40期,培训人数4426人,安置本地人就业591人。
  流动人口管理 2008年,全镇流动人口9.06万人,出租屋户数5364户,签订《中山市出租屋综合管理责任书》5093份。继续实施挂牌出租制度,钉挂出租牌5093块,检查出租屋37826幢次。实施市、镇、村三级出租屋互联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举办3期综合协管员培训班,培训协管员138名,提高服务工作水平。11月,举办4期出租屋主培训班。年内,6人被评为市“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流动务工人员,推荐30幅书画摄影作品参加市流动人口才艺作品大赛。
  社会治安 2008年,全镇立刑事案件728宗,比上年下降7.6%;破448宗,破案率61.54%,上升6.59%,全年没有发生影响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和特大恶性案件,有效整治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和重点地区。加大公安经费投入,扩建永前派出所,改造分局指挥中心,建设分局一级信息化培训中心及巡防大队办公场所、营房工程。年内组建一支60人的巡防大队。推进“平安奥运”各项安保工作,开展大排查、大清查行动20多次,清查登记出租屋3550间,暂住人口8.94万人,清理闲散人员2049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命案侦破,发生命案11宗破9宗,侦破率为81.8%。打掉涉恶犯罪团伙2个,抓获团伙成员18人,破获系列案件26宗。全年“双抢一盗”案件185宗破117宗,破案率63.24%。查处“黄、赌、毒”案件367宗,抓获涉案人员942人次。1月,在十四村社区举行公开宣布处理大会,宣示公安机关打击黑恶势力的决心。10月,市、镇联合在十四村社区开展大规模专项综合统一清查整治行动,破获各类案件13宗,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
  信访工作 落实领导干部“大下访”活动,专项治理重信重访问题。2008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68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来信来电共98件,来访170批、768人次,集体访39批、562人次。办结信访案件218宗,办结率81.3%,没有市立案交办逾期未报案件,没有发生100人以上到市、30人以上到省、5人以上进京非正常上访群体事件。反映主要问题有历史遗留土地权属争议、高速公路建设影响、拆迁户安置、村民权益分配、代耕农住宅地、违章建筑清拆及交通事故涉法案件等问题。2008年,坦洲镇被评为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p#副标题#e#

【小水果种植初具规模】 坦洲小水果种植主要位于裕洲、新合的1.1万亩农业现代园区,区内通过实施反承包的土地经营模式以及政府补助等措施,鼓励农民集约种植番木瓜、番石榴、柑桔橙和香蕉等特色小水果。2008年,该区种植柑桔橙3000亩,番石榴3200亩,番木瓜1200亩,香蕉3000亩,黄皮等杂果600亩。特色水果比一般水果种植效益每亩高出3000多元,带动本地农民增收1100万元。年内,金穗丰等8大水果场取得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番石榴等小水果成功出口澳门等地。


【初步形成数码光学产业集群】 近年,镇政府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关联企业加强合作,培育数码光学产业。至2008年,有生产光学镜片、相机三脚架、光电池、数码线材和摄影包等数码光学器材企业40多家,其中有小原光学、伟如宝照相器材、百诺精密工业、立信摄影器材、信溪光电等多家知名企业。2008年,数码光学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


【裕洲渔民勇救沉船人员】 9月23日晚,台风“黑格比”吹袭期间,正在珠海平沙镇大虎村臭涌避风的坦洲裕洲村渔民冯华胜发现附近2艘渔船被台风吹沉,几名渔民落水受困。冯华胜不顾个人安危,把3名渔民妇女和1名幼儿救到自己船上,设法将其安全送到岸上。9月24日下午,中山渔政支队、镇农办和裕洲村的领导来到裕洲村添福队冯华胜家中进行慰问,对其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赞扬,《中山日报》等媒体报道其事迹。


【坦洲镇改革开放30年】 1979年,坦洲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产值不到200万元。20世纪80年代始,依托毗邻港澳地理优势,发展“三来一补”企业,打破纯农业的经济格局。1989年,全镇来料加工厂75家,合资合作企业5家,镇村办企业12家,工业产值6385万元。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建成三大工业区,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引进近250家企业,利用外资近7亿美元,培育起化工制药、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电子配件、精密器械、五金注塑等支柱行业。200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0.18亿元,比1990年的9568万元增长30倍,从落后的大沙田农业镇发展为中山南部重要的出口加工制造基地。进入21世纪,工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2年和2004年分别成功达标为市首批工业强镇、经济强镇,经济总量位居全市前列。2008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50.97亿元,是1979年的7761倍。
  坦洲原是大沙田农业镇,城镇面貌落后。自20世纪90年代起,建成坦神公路等镇内主要交通路网,逐步完善坦洲医院、怡乐园等配套设施。1998年,新中心区投入开发。2000年,建成镇城区面积8.6平方公里,基本形成城镇框架。21世纪开始,实施“小城镇,大战略”方针,完善城镇功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成新医院、实验中学、全市首家镇级无公害垃圾填埋场、公共汽车站、污水处理厂、市民广场等民生工程,建成安南、坦群公路、城桂路二期等交通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实施旧区改造、内河整治,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生态示范镇。至2008年,全镇村、社区全部创建为市级以上卫生村(社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97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7元,1993年超2000元,2008年为10687万元。实现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4%。文化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超常规发展,1993年起,实施历时5年、重建学校15间、校园占地600亩、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投入1亿元完善教学设施的“57681”基础教育工程。1996年,构建教育中心区,2004年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8年,投资超亿元迁建坦洲中学,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升至全市第5位。逐步完善农村、社区文体设施配套,开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创立书画摄影协会、秋光曲艺社等艺术团体,先后创建为省文明示范镇、省体育先进镇、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重点保护和传承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水乡文化焕发新辉。(邓健强)


附:2008年中共坦洲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名单

  书 记:林春红

  副书记:林少明(9月止) 何灿成(9月起) 卢广棉(1月止) 方泽源(1月起)

  主 席:林春红

  副主席:黄浩源

  镇 长:林少明(12月止) 何灿成(12月起)

  副镇长:方泽源(3月止) 许学家 吴社根 罗仁生 郑容添(3月止) 黄继宁(3月起)

      霍智星(3月起) 郭志红(3月起) 郑浩枝(3月起,挂职) 谢乐明(12月起,挂职)

上一篇: 坦洲镇(200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坦洲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