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27 【点击率】1337次 | ||||||||||||||||||||||||||||||||||||||||||||||||||||||||||||||||||||||||||||||||||||||||||||||||||||||||||||||||||||||||||||||||||||||||||||||||
【工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日、美、法、意、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客商前来投资。1997年有工业企业245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21家,“三资”企业124家,日资企业14家、台资企业36家,7年共引进外资4亿美元。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多元化行业体系,主要行业有纺织、服装、皮革、人造首饰、家具、玩具、注塑、化工、电子、五金、制药等,主要产品有“威华”鞋类、“联邦”药品、“伊泰莲娜”人造首饰、DIC色料等系列。1997年,新增工业企业18家,有工业小区13个,其中镇办3个,产值12亿元。有3个管理区的工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7个管理区工业纯收入超过100万元,3家企业产值超亿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7亿美元,来料加工企业工缴费结汇2350万港元,实际利用外资5150万美元。全镇工业产值17亿元,比1990年增长17.8倍,年均递增50.9%,其中镇办企业12亿元,村办企业5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2.7倍和10.4倍。 【农业】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发展商品农业,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推广良种,应用新技术,增加投入,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发展“三高”农业及菜篮子工程。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多种经营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50%。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为:水稻4.1万亩,鱼塘2万亩,蔬菜1.3万亩,水果5000亩,甘蔗5000亩,旱粮和其他作物5000亩。1997年,推广良种D优63品、新马占、会龙占,创高产面积达1万亩,均获增产3%以上;推广塑料软盘育秧种植3.47万亩,每亩普遍增产20公斤以上;当年粮食总产量3.3万吨,亩产772.5公斤;甘蔗产量3万吨。千头猪场7个,生猪饲养量6.1万头,上市量2.6万头;“三鸟”饲养量64万只,上市量48万只;受6、7月间特大暴雨影响,蔬菜产量3.6万吨,比上年减少5.2%;塘鱼产量9303多吨。建起200亩的“活水仓”塘鱼出口基地、塘鱼水产品交易码头。全镇的农业产值2.7亿元,比1990年增长1.8倍,年均递增16%。 【基础设施建设】 “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1993年投入1亿多元,高标准完成了贯穿全镇的坦神公路和14公里中心公路第一期工程,1995年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10公里坦洲大堤路面水泥化,1997年镇属固定资产投资4000多万元。全镇公路里程110公里,水泥路面里程90公里,新建地方公路80公里,新建桥梁8座,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80公里;实现了镇、管理区绝大部分通四级以上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电话交换机容量1.28万门,建立4个基站,建设通信管道1.35万米,出局线14730对,基本实现一户一线,程控电话9600多户,移动电话2600多户,电话普及率71%。电话、电传和图文传真直通世界各地,形成一个高科技、多功能、大容量、大通路的通讯格局。1997年投入800多万元完成11万伏变电站扩容工程,新增4万KVA的主变机组,全镇电力装机容量共8万KVA,架设1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路210公里。1991~1997年,市政建设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坦洲怡乐园、坦洲山公园、文化体育中心及排水、路灯、镇城区道路等市政设施工程。与澳门中法水务公司合资投入8000万元完成了日供水24万吨(首期日供水6万吨)的自来水工程,原水达到欧共体饮用标准。全镇新建、改建和扩建各类市场20个,市场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 【财政·金融】 1997年财政总收入4423万元,比1990年增长2.8倍,年均递增34%;财政总支出4308万元,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财政主要收入项目有:市财政分成,企业和部门上缴款等占58%。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有支持农业、扶持农村各项建设和城镇环境、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占63%。全年完成税收3489万元,其中国税1950万元,地税完成1539万元。1997年末银行存款余额11.13亿元,人均存款1.8万元。 【人民生活】 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9360元,比1990年增长7.6倍,年均增长36%;职工人均年收入1.1万元,比1990年增长9倍,年均增长39%;农村人均年纯收入3506元,比199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4.5倍。社会保险业务逐步增长,1990年实行工伤保险,1994年实行养老保险。1997年全镇有332个单位给员工投了工伤保险,投保人数2.7人,投保金额92.2万元;74个单位投养老保险,投保人数1274人,投保金额7.5万元。1997年全镇办理用地报建338宗,面积21.5万平方米;其中镇区商住186宗,面积6.5万平方米,农村住宅132宗,面积1.96万平方米。全镇私有房屋23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41平方米。全镇农村供养五保户88人,人均年供养金4200元。1997年出外旅游3200多人(次),其中境外游1200多人(次)。 【教育】 1993~1997年,镇政府投资8000多万元,澳门同胞林东、谢冠豪捐资1400万元将全镇校舍重建。现有职业高中(理工学校)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21所,幼儿园2所。现有在校学生12057人,教师568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81人。1992年成立教书育人基金会,1993年镇政府又拨出90万元作为奖教金和教师津贴款,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95年被省评为南粤尊师重教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市发展教育事业先进镇。1997年,2名学生获全国小学“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复赛一等奖,9名学生获全国“希望杯”竞赛三等奖;3~6岁儿童入学率57%,高中入学率86.92%,被评为市普及高中教育镇和市教育工作先进镇及先进党委。 【文化·体育·科技】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连续多年参与和组织“慈善万人行”活动和市文艺大巡礼表演。每年举办迎元旦文艺晚会、新春游园活动、国庆大巡游、外来员工卡拉OK大赛等文化娱乐活动。1992年和1995年还举办了两次水上欢乐节的大型活动,内容有龙艇比赛、民歌对唱、粤剧和现代歌舞表演。1994年成立了书画和摄影协会,不定期举办书画和摄影展。1995年投入使用杰士美文化体育中心。1992年建成坦洲广播电视站后不断完善拓展网络,发展网络干线42.5公里,其中架设光缆干线5.6公里,开通光点两个,拉开了全镇光纤传输CCTV的帷幕。1997年采编700条新闻和97辑“工业之窗”专题节目;其中被市电视台、电台、报社采用了426篇。积极推行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水平。定期举办万人跑、足球赛、蓝球赛、象棋赛、全镇运动会、工人运动会及中小学生运动会。1997年组成286人的代表团参加市第三届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全镇现有蓝球场113个,灯光球场63个,网球场2个,标准足球场2个,小型足球场4个,乒乓球室30间,400米田径场3个,300米以下田径场10个,泳池3个,老人活动中心2个及儿童乐园2个等一批体育活动场所。1997年成立镇科学技术委员会,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开展信息网络建设,培训镇科委人员。 【环境·卫生】 7年来把改善环境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和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1993年成立市政公司和城管组及“门前三包”清洁队,组织专门队伍清洁河涌垃圾。1995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达成130亩的坦洲怡乐园,1996年重建坦洲山公园,并开展“岭南杯”、“南粤杯”城镇规划管理达标活动,达到省市要求的第一阶段有关指标。1997年投入绿化资金45万元,绿化覆盖率达25.5%,人均公共绿化地12平方米;成立灭鼠专业队,开展创建卫生镇活动,被评为市灭鼠先进镇。现已建起60间垃圾屋,1个大型垃圾场,3间高标准公厕,1个垃圾转运站;有清洁运输车6辆,垃圾车4辆,洒水车2辆,清污车1辆,共有环卫清洁人员130人。 #p#副标题#e# 【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宣传学习“新三字经”、“社会公德四字歌”、“家庭美德五字谣”,弘扬“团结开拓,拼搏奋进”的坦洲人精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的系列活动,坚持不懈地治理脏、乱、差,扫除黄、赌、毒,清除社会丑恶现象,形成共建文明、共促繁荣、共享安宁的良好社会风尚。1997年汇翠山庄被评为全国文明小区先进单位。 【计划生育】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国策,努力完成计划生育指标任务,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制度和措施, 成立镇、村计划生育协会,开展宣传工作和咨询活动。1996年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的竞赛活动。1997年扩建计划生育服务所,配有2名医师和1名护士。1991~1997年,全镇人口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0.25%~87.5%之间,出生率由18.9‰减至14.83‰,多孩率控制在4.38%以下。1997年出生人口845人,出生率为14.83‰,计划生育率为86.47%,多孩率为3.9%。 【侨务】 侨务部门积极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扎实做好侨务工作。1991~1997年共接待华侨、港澳同胞1750人(次),接受侨胞对学校、慈善万人行、老人活动中心、幼儿园和文体活动等各项福利事业捐款2330万元。参加经济洽谈35次,直接促成侨商投资项目5项,引资3500万元;间接促成的有3项,引资4200万元。 【社会治安】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黄赌毒和盗抢机动车辆及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不断加强公安干警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警队战斗力,有效地遏制社会各种犯罪活动的上升趋势,促进社会治安好转。1997年,发生刑事案件125宗,案发率比1990年下降近25%;破获犯罪团伙26宗,抓获其成员55人,捉获和送强制戒毒153人(次);受理治安案件224宗,受处理人员657人;破案追缴汽车5辆、摩托车16辆、家用电器及实物等总值163万元。坦洲派出所1990~1992年被评为省边防分局基层达标单位,1992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1993年被评为省先进派出所,1994年荣立省边防分局集体三等功,1995年评为省落实纲要达标先进单位,1996年成立镇公安分局后被评为市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康泰派出所荣立市集体三等功。 【民主与法制】 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镇工作,不断完善司法和信访制度工作,1997年成立依法治镇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依法行政机制。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听取镇政府工作报告,听取代表们意见和建议,在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的基础上做到依法办事,做好监督工作。镇领导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严格依法行使职权。每年举办2期法律知识学习班和12期法制宣传栏,不定期向外来员工宣传法律知识课10节以上,中小学校每学期设置20节法制课。以永一管理区为试点,在全镇开展农村政务和财务两公开一监督工作,使管理区的投资决策和财务开支基本上实现工作制度化、管理民主化、公开橱窗化、群众监督化。 【水利建设】 1990~1993年全镇水利建设达标,大堤有效地抗御了1993年16号台风暴潮。1995~1997年镇政府又投入水利建设款2000多万元。1995年,改建加固灯笼、联石湾、石角咀3座水闸;大堤墙幕6公里,内坡扩宽护土墙3.8公里,大堤外抛石1.35万立方米;前山水道砌石4000米,加固堤围72公里,添置扬程水泵65台,10寸泵21台,电排调砼4宗。1996年实现大堤10公里路面和墙幕水泥化。1997年开展围内水利建设,改善了排涝设施,有效地抗御了台风暴潮,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工业园】 位于坦洲镇石塘埔,地处坦神公路的中心路段,东连105国道,西达粤西高速公路。始建于1997年10月,首期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园内规划有银行、邮电、商业、娱乐、保安、绿化等设施,拟建成一座现代化高科技工业城。当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规划,完成“三通一平”1200亩,客商认购了450亩。 【创建市卫生镇】 1997年5月制订了《卫生镇总体方案》,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正副组长的创建领导组,将创建卫生镇作为中心工作。开展整治河涌统一行动,在城区展开灭鼠行动,老鼠密度由25.74%下降到2.19%,达到国家无鼠标准,被评为市灭鼠先进镇。落实“门前三包”卫生清洁制度,清拆违章建筑,强化户外广告管理,整治“脏、乱、差”。全镇投入资金1500万元进行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铺设商业区和工业区9条道路,总长3公里;新铺和维修人行道方砖8000多平方米;新建休闲景点、公厕、垃圾转运站,改善了镇容镇貌。1997年评为中山市卫生先进镇。 【坦洲一条鳗】 1995年扩大水产养殖面积6700亩,其中养鳗场占4000亩。1995年,江苏省龙山鳗业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开发养鳗基地2800亩,销售收入达2.5亿元;顺德市杏坛镇农业总公司投资5200万元开发养鳗场870亩,销售收入达7000万元。1996年龙山鳗业有限公司与浙江万向等集团合作投入1.25亿元,经营新办2500亩养鳗场,兴办配套的烤鳗厂和鳗鱼饲料厂。1997年万向和龙山鳗业两公司又投入资金在永二管理区再发展2500亩鳗鱼场。全镇现有鳗鱼养殖面积近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7年共引进外资4亿多元发展养鳗业,1997年鳗鱼产值2亿元。(霍智星 余泽全)
镇长:周明业(1991~1994.1) 李向阳(1994.1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