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镇(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29 【点击率】1752次


【简况】 三乡镇位于中山市南部,毗邻珠海,面积96平方公里,辖16个管理区、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3.2万人,外来人口约4万人,旅外同胞约6万人。广珠公路贯穿全镇。镇内有国内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的旅游业——中山温泉宾馆,以及中国大陆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
  1991年以来,根据全镇实际,充分发挥人缘、地缘的有利条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增创发展优势,以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企业为突破口,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龙头,走三业并进的发展路子,1991~1997年,全镇经济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9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2.63亿元,比1990年增长6.4倍,年均增长30.23%。工农业总产值10.54亿元,比1990年增长8.34倍,年均增长37.6%。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方面工作的成绩亦十分突出。1992年,三乡镇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先进镇。1993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荣获中山市卫生镇称号。1995年,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和中山市文明镇。1991~1995年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镇,获全市“三优工程”优秀达标奖,市文明镇区。1991~1996年被评为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994年起镇党委连续3年被评为中山市先进党委。1997年,被评为市村镇建设先进镇、省卫生先进镇、广东省卫生镇。镇属所有办、站、委都被评为市先进单位。
 

【工业】 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43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工缴费额度收入1100万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1.4倍、20.43倍和9.48倍。
  以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企业为重点,积极争创发展优势,以做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设施质量、提高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大环境质量这“五个提高”来拓展发展空间,采取厂地分期付款和设立水电费流动基金等办法,吸引并支持外商在本地投资办厂。经过努力,全镇镇村工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1995年全镇新办企业101间,引进外资6854.73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11家,“三来一补”企业90家;1996年全镇新办企业64家,引进外资2006.13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9家,“三来一补”企业37家;1997年全镇新办厂企56家,引进外资5700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10家,“三来一补”企业46家。在引进外资新办厂企的同时,外商增资扩产的势头也较好,1997年外商增资扩产的有8家,增资893万美元,新增厂房面积4.3万平方米。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到1997年达318家,产值9.7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58亿元,上交税金2308万元,实现利润5003万元;全镇工业小区3个,总产值7.14亿元,上交利税1611万元。1997年集体工业完成利税483万元。
 

【农业】 1997年全镇可耕面积2.95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65万亩,亩产324.9公斤,总产1.07万吨;鱼塘6500亩,总产量2095吨,比1990年增长56.5%,年均增长6.6%;蔬菜3500亩,总产量9874吨,比199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5.3%;水果3000亩,收获面积1420亩,以优质荔枝、龙眼、菠萝为主,各类水果总产量781吨,比1990年增长1.8%。山林面积5万亩。农业总产值1.11亿元,比1990年增长2倍,年均递增17.09%。全镇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重视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走高产、高质、高效的发展路子。水稻生产抓良种良法,积极推广塑盘育秧抛秧新技术,1997年,全镇运用塑盘抛秧新技术1.3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1.8%。全镇生猪饲养量4.34万头,上市量3.14万头,分别比1990年增长1.7倍和2.4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5.3%和19.16%,创造了全镇肉猪饲养及上市超一人一猪、一亩两猪的新纪录;镇政府扶持专业户大力养猪,1997年全镇有7个上市500至1000头的猪场,14个上市300至500头的猪场。“三鸟”饲养量保持在全年53.4万只的水平,比1990年增长73.6倍,年均增长85.2%;其中白鸽饲养量达11.88万对,年产乳鸽20多万只。种养专业户积极参加生产技术培训,有92人领取市农委颁发的绿色证书,54人被评为农民技术员。1996年,大布管理区被评为省基本农田保护区“五好先进管理区”。
  全面开展“农村政务、财务公开,群众监督”工作,制定了一套完整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政务财务管理制度及有效的监督机制。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全镇农民负担为0.62%。全镇90%的农民新建或扩建了住房。全镇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第三产业】 积极鼓励扶持本地人从事第三产业,尤其鼓励本地青年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企业。1997年,全镇个体工商户达5047户,工商企业742户,私营企业70户。全镇农村第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社会总收入的38%,形成了以餐饮业、百货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为主的相对合理的经营结构。1997年,全镇农贸市场成交额2亿元,比1996年增长10%。建成并启用了一大批商业网点,如1991年建成三乡市场,1995年建成白石市场,1996年建成平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雍陌市场、新圩市场,1997年建成古鹤、大布、雅岗三个市场和三乡百货商业城。1993年起三乡市场连续五年被评为省文明市场。
 

【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继续投入资金完善金涌大道,扩宽塘敢至雍陌路段;改善圩镇供水旧管网,扩建鞋城供水第三期管道工程,完善各管理区消防供水设施;投入400万元重点改善古鹤、妈坑、龙潭三个水库的净水设备和制水工艺;从22万伏变电站架设四路10千伏线路至白石管理区;容量为6万门的程控电话大楼竣工并投入运行;投入42万元继续进行文阁河盖板工程;整治小琅环公园;开始与宝元鞋厂合作筹建后山公园。综合规划,完善环境。1992年,三乡镇投资300万元,邀请中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编制了《三乡镇1992~2010年城镇总体规划》,对全镇进行了综合规划,将中心镇区划分为工业区、农田保护区、商业区、住宅区、旅游服务区及文体娱乐区。在土地开发中,坚持“多用山地,少用耕地”,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开发与建设、征地与管理,分别作出规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坚决治理脏、乱、差卫生环境,促进镇村建设。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方面,先后建成谷都大道、金涌大道、小琅环大道、金谷大道、新圩大道、南龙大道、西山大道、泉眼大道及三溪大道,扩宽旧广珠公路;实现全镇街道水泥路面化,各管理区、工业小区都有水泥路面的公路与广珠公路连接。广珠公路三乡路段23公里都架设了路灯。至1997年底,全镇一、二级标准公路密度达65公里/百平方公里,管理区四级公路达137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供水方面,1991年开展引用西江自来水工程,在邻近的神湾镇南村建水厂,1992年竣工投入使用,日供水量3万吨;1993年扩建,1994年底完工,供水主管长80多公里,日供水量提高到10万吨,全镇95%的人口用上自来水。同时,对龙潭、古鹤、妈坑三大水库加坝增容,扩大库容作自来水补充。供电方面,先后建成11万伏、22万伏变电站,架设10千伏专线到各管理区共136公里,地下电缆20公里,全镇装机容量达18万千瓦。通讯方面,建成1万门和6万门程控电话大楼,将电话电缆改埋地下。1997年,整改全镇线路,架设钢绞线4.12公里、墙壁吊线6.67公里,新立水泥杆357根,布放架空电缆16.87公里,铺设管道电缆8.83公里,安装交换箱及分线盒264个,整治电话引入线2840户,为装移机、排除故障打下良好基础。新邮电局机楼启用了加拿大DMS100程控交换机设备,全镇数字全球通信号覆盖面积达100%。1997年,全镇有移动电话2628户,传呼机用户4774户,电话总户数达1.04万户,住宅电话普及率达88.9%。1997年,被评为中山市电话达标镇。
 

【财税·金融】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坚持以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推进征管改革。1997年,实现工商税收收入6788万元,比1990年增长15倍。其中地税收入2488万元,完成全年税收任务的1.1倍;国税受东南亚经济风暴影响,导致税源大户市场收入不景气,税收实绩明显减少,全年收入4300万元。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迈出了新步伐。1996年底,农行与信用社顺利脱钩。各银信部门积极吸储揽存,拓宽筹资渠道,调整优化信贷结构。1997年,全镇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3.5亿元和9.7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1.65倍和10.62倍。1997年,财政收入2487万元,比1990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8.7%;全镇可支配财政收入4310.3万元,支出3781.3万元。
 

【人民生活】 1997年,全镇农村人均年纯收入4119元,比199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4.7%;企业职工人均收入6856元,比1990年增长13.89%。社会保险业务逐步增长,全镇各企业基本都给员工投保了工伤保险,投保金额168.73万元。1997年社会工伤保险金收支对比结余101.22万元,累计结余277.41万元。全镇有54家企业为员工540人投保了养老保险,1997年全镇社会养老统筹基金累计达111.24万元。1997年,全镇办理群众住宅报建面积2.84万平方米,全镇人均住房面积41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13.9%。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农村管理区按股分红,其中平东管理区共分股红219万元,人均163元;古鹤管理区共分股红160万元,人均1600元。
  每月发给“五保户”补助200元;镇、村每月发放补助给18户特困户。全镇享受拥军优属优待金的有42人;其中现役军人36人,平均每年发优抚金6000元;6户军烈属,平均每年发优抚金3600元;孤老复退军人43人,平均每人每年发3700元。1997年,全镇新增的城镇失业人员48人基本得到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得到较好的安排。计划生育部门办理农村二孩纯女基金会会员263人,购买二女户社会福利保险201人。
  1997年全镇出外旅游的人数达5310人次,其中境外1260人次,是全市各镇区中出外旅游人数较多的镇区之一。
 

【文化·教育·体育】 文化事业篷勃发展,文艺活动丰富多采。每逢节日,全镇都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包括迎新年游园活动、迎新春文艺晚会、新春游园活动、电影晚会、群众舞蹈大赛、外来员工歌唱比赛、庆国庆文艺晚会、书画摄影展等。办有《三乡风采》和《三乡侨刊》两种乡刊。全镇有3间较大图书馆(室)。1993年荣获市“母亲节”文艺演出一等奖。1994年,成立镇摄影协会。1997年成立镇舞蹈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宣传活动,有青年司仪大赛、香港知识竞赛、歌颂祖国朗诵比赛、青年卡拉OK比赛及外来员工演讲歌唱比赛等。在参加全市'97镇区文艺大巡礼中夺得总分第三名。有线电视事业不断发展,1997年,有线电视用户7563户,14个管理区联网,可收看9套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实行一证一牌,实现电视用户电脑管理。架设光纤6.3公里,发展线路7公里,整顿交换线路16公里。全年发展新用户1168户,全镇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97%。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改善教学条件。1997年,全镇有职业高中1间,初级中学2间,小学19间;教师人数40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4人;在校学生8327人。九十年代初,全镇提出创建教育强镇,加大了教育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师待遇。创“四优”学校达到全镇学校总数85%。1992年起,设立三乡籍高中毕业生考上大专院校者每人一次性奖励1000元的奖学措施。1997年,古鹤、雍陌、大布实现幼儿园独立办学。古鹤小学投资95万元新建1座建筑面积为1436平方米教学楼,平岚小学、塘敢小学、南龙小学、大布小学分别进行校舍改造和扩建,投入资金60万元;光后小学、桥头小学、大布小学投入近40万元配备了语音室。理工学校投资60万元配备了电子电工实验室、电教室和第二电脑室,完善了音乐室和美术室。全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考语文和英语两科超市平均分,16人考上市重点中学,21人考上师范和中专,128人考上桂山中学,73人考上大学。理工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100%。优化教师队伍,针对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民办代课教师比例过大、学历达标率偏低的情况,调整全镇教师队伍,先后调整、辞退、解聘11名教师,使全镇民办代课教师的比例下降了5%,学历达标率提高到66%。重新规划全镇学校的布局,撤并规模过小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合并白石管理区白石、锚山、三溪3间小学,新建白石中心小学,在建的有乌石载德新小学、光后中心小学。教师住房待遇得到改善,先后建成古鹤、博爱、新圩、平岚教师宿舍和一幢教师大楼,解决外来教师的住宿问题。1997年,建成白石教师大楼和桥头教师大楼。镇政府制定了教师建私房每户给予一次性补助的政策,补助金额由镇村各负担50%。全镇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有组织、有计划、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地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定期举办全镇运动会、工人运动会及中小学生运动会,掀起全民健身活动高潮。全镇有篮球场60个,其中灯光篮球场36个、乒乓球室28间、足球场5个、400米田径场2个和300米以下田径场3个、游泳池4个、保龄球场2个、网球场10个、老人活动中心9个、儿童乐园4个及其它一批体育场所。1994年,成立镇业余体校,邀请国家男(女)子篮球队、八一足球队等较高级别的代表队在三乡体育运动场进行表演赛;举办第一届全镇体育运动会。1995年举办“心系北京”环镇健步走;成立三乡乒乓球协会。1996年举办全镇全民健身健步走;与市篮协联办“信诚”杯4镇区男子篮球联赛,获第一名;参加市“杰士美”杯足球甲级联赛夺得亚军;1997年,成立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举办镇第二届体育运动会;组队参加市体育运动会,夺得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被评为省体育先进单位。在中小学中坚持两课两操制度,并设立田径、足球、乒乓球训练点,7年共向省、市体校输送各类体育人才49名,其中不少人获得全国性赛事的前三名奖项。
 

【环境·卫生】 改造镇村环境,加强绿化、美化、净化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严格做到“三不准”、“四不批”,保持全镇无一根黑烟囱、无一间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控制居民区环境污染,建立烟尘控制区,墟镇保洁覆盖率达100%。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积极宣传执行《森林法》,加强公路绿化带建设,全镇标准级公路沿线全部栽种花草树木。1997年,省道绿化率达97.5%,地方道路绿化率95%。四旁绿化植树10.5万棵。1991~1996年全镇绿化造林面积2.86万亩,幼林抚育面积6.26万亩。1997年,绿化造林200亩,幼林抚管1100亩。1996~1997年度实现5万亩山林消灭山火的佳绩。1992年,镇被评为省绿化达标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市创建绿化达标和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先进单位;原林业站站长郭观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古健友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青年突击手。成立灭蚊、灭蝇、灭鼠“三灭”专业队,界定达标区、防护区和“三灭”范围,定期在全镇展开“三灭”行动。科学规划和改造卫生设施,做到下水道、排水系统密封化,厕所粪池密封化、粪便处理无害化、垃圾屋封闭美观化;全镇群众无害化私厕普及率达90%以上。1996年,投入50万元建成占地100亩的垃圾处理场,投入10万元把圩镇所有垃圾池改建成密封式里外硬底化垃圾屋。完善卫生防疫措施,1997年全镇没有发生食物中毒和农药中毒事故及肠道传染病,疟疾发病率从1996年的54例减少到35例,下降35.2%。儿童计划免疫各种接种率均达98%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90%以上,供水水质达到欧共体水质标准。
  全镇有清洁运输车9台,垃圾车30辆,洒水车2辆,吸粪车1辆,推土机1辆、挖土机1辆。爱卫人员100人,清洁队250人。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荣获省卫生镇光荣称号。九十年代初,全镇展开创建卫生村镇活动。1994年被评为中山市灭鼠先进镇及市卫生城镇。1995年灭鼠保持达标,荣获省卫生先进镇称号。1996年灭蝇工作达标,被市评为灭蝇先进镇。1997年荣获省卫生先进镇称号,同年被评为省卫生镇。古鹤、雍陌管理区被评为省卫生村,大布、平东管理区被评为市卫生村。另有8个管理区达到镇卫生村的标准。三乡医院加强软硬件建设。1997年新建一幢急诊大楼,扩建门诊大厅;新购进全自动生化仪、中频治疗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前列腺治疗仪、手术床等一批医疗器械。有医务人员16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3人。1996年,护士李雪云被评为中山市“十佳护士”。1997年被市卫生局评为“十佳”单位,被评为市爱婴医院。1991年以来,全院撰写学术交流讨论论文18篇,其中8篇在国家级杂志刊登,4篇在省级杂志刊登。全镇卫生站19个,实现一村一站,硬件设施符合要求。有6个卫生站被评定为甲级卫生站。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678人,占农业人口的10%。
 

【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形成“一把手抓两手”的格局,各级党政第一把手对精神文明建设负总责,落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不断掀起创建精神文明活动高潮。坚持开展树立文明新风活动和群众性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户活动。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创业”女能手、优秀外来员工及在农村和圩镇中评选文明户。1995年,以古鹤管理区为试点召开现场会,向全镇推广古鹤经验。1996年,在全镇开展学习孔繁森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认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办全市首家外来女子业余学校,使2000多名外来女子接受了教育。开通了全市首家女子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服务。1997年,广泛宣传《新三字经》、《家庭美德五字谣》,举办一次大型家庭美德建设宣传服务活动。1993年起镇妇联连续5年被评为市妇联工作先进集体。认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和整治环境“脏乱差”力度。围绕“怎样做一个文明人”的主题,强化对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外来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日常小事入手,对群众进行教育引导,把中小学生和外来员工列入活动重点。抓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加强外来员工的道德行为教育,培养他们文明意识和提高基本素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不懈地治理脏、乱、差,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计划生育】 全面贯彻执行基本国策,完成计划生育指标任务。注重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更年期“五期”宣传教育,普及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每年开展大型计生咨询活动。1994年成立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负责日常查环、查孕,开展上环、取环及妇科病检查治疗业务,接受群众咨询。1997年迁入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新址,并投入10万余元添置设备,增加了B超机、微波治疗仪、妇检床。服务所医护工作人员8人,医师1人,护士2人。镇计划生育专业队员14人。计划生育协会有镇级协会1个、管理区协会17个,会员186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85%。
 

 计划生育状况一览表

 

年份

人口出生

计生率(%)

出生率(‰)

1991

464

87

15.9

1992

527

92.9

17.3

1993

467

85.9

15

1994

399

85.7

14.1

1995

483

88.2

15.1

1996

529

86.6

16.3

1997

431

86.5

13.2

  

#p#副标题#e#


【侨务】 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积极发挥侨胞作用。先后动员旅外乡亲郑观聪、钟锦、马少文、李曾超群等回乡投资办厂。乌石村的郑观聪先生投资2.1亿港元建成建华工业中心,占地80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以超群西饼驰名海外的古鹤村李曾超群女士投资2000万港元,在三乡镇设立国内第一家分厂。1991~1997年共接待华侨、港澳台同胞1500多人次,接受“三侨”捐资兴办各项公益事业总额为4500万元,兴办“三侨”企业9家,全镇经旅外同胞介绍到三乡办厂超过100家。
 

【社会治安】 不断加强警力配置,提高战斗力。镇党委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到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强大的治安队伍,做到有领导、有队伍、有设备。1996年,三乡成立公安分局。新建公安大楼1座,拘留所1座。同年,成立三乡镇人民警察基金会。全镇有干警、保安、监察、巡警、治安人员近2000人,其中公安干警73人。1997年,全镇各类案件立案126宗,破案率73%;重点案件96宗,破案率65.6%。1992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公安派出所。
 

【民主与法制建设】积极开展以法治镇工作 成立依法治镇工作领导组,初步建立起依法行政机制。加强和改善司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镇人大发挥积极作用,做好监督工作,不定期对镇人大及选举、任命的政府成员进行考察和监督。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听取镇政府工作报告,到镇区内视察各种大型建设情况,听取代表意见和建议。镇党委、政府领导自觉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完善的人民群众信访制度,能够有效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镇法庭连续11年没有跨年度存案。
  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做好调解工作。每年举办普法骨干学习班。加强中小学生法律课堂建设,举办厂长经理法律知识学习班,在外来员工中开展“读一本书、考一次试、发一个合格证”活动,提高外来员工的法制意识。1991~1995年,“二五”普法教育工作成绩显著,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镇有17个调解会,调解会下设78个调解小组,基本落实规范化建设,5个调解会达标。1997年调解工作成功率98.5%
 

【全国民政工作全优镇】 三乡镇民政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稳定社会为目标,以民政工作全优镇“十条标准”为奋斗目标,逐步完善“三个一”,做好“双统筹”,有利促进了全镇两个文明建设。1991年以来,连续7年被评为市民政工作全优镇;1991~1992年连续2年被评为省民政工作全优镇;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工作全优镇。
  1997年,三乡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有69户123人,其中居民8户12人;村民61户111人。全年发放生活保障金10.56万元(其中市拨款7800元、镇拨款5.28万元、村拨款4.5万元),全镇有残疾人389人,有1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待遇,45人安排了就业。镇建立残疾人基金会,有基金100万元,全镇有68名残疾人每人每月可领取救济金100元。1997年全年为312人(次)发放救济款共3.85万元。
  成立镇“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每年召开5次会议,重点分析研究“双拥”工作。热情接待退伍军人,镇政府与现役军人签定退伍安置合同书,做到“回来一个,接待一个,家访一个,安置一个”。1997年,全镇有现役军人36名,年均发放有抚慰问6000元;共慰问军烈属、孤老军人58人次,发放慰问金3500元。
  三乡镇1984年建有一座占地57亩、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的颐老院,内设别墅式住房7幢和接待厅大堂1座,另有饭堂、办公室、展览厅、娱乐室、骨灰堂及3座凉亭。现有孤寡老人45人入住。全镇有5个村建有养老楼,9个村建立了老人福利基金会,有7个村发放老人金。(米 立)

 

1991~1997年三乡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主要经济指标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人口

农业人口(人)

24752

25637

26206

26605

26952

26827

26668

外来人口(人)

12385

14120

31562

38902

37674

38902

43779

面积

耕地面积(亩)

35059

31065

22604

20406

19578

17712

29500

总量指标

社会总产值(万元)

28753.4

51934.0

99780.7

114968.4

102709.4

115185.7

126300.6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

17640.0

27210.5

46774.7

57063.5

78675.0

89412.0

105400.7

农业总产值(万元)

5466.0

5938.4

4819.3

5805.5

7785.7

9626.3

11108.7

工业总产值(万元)

12174.0

21272.1

41955.4

51258.0

70889.3

79785.7

94292.0

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产量(吨)

23622

17575

11928

9424

10084

10543

10709

糖蔗产量(吨)

3947

3045

1080

810

1890

410

 

蔬菜产量(吨)

4767

3871

5823

7555

8344

8459

9874

水果产量(吨)

1225

1061

414

603

686

643

781

生猪上市量(头)

10532

12589

16309

16956

25575

27652

31384

水产品产量(吨)

2115

2469

1652

1369

1887

1926

2095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1720

1866

2577

3215

3600

3571

4119

财政收入(万元)

576.2

963.5

1538.6

2240.9

2266.5

2296.7

2486.6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762.7

564.6

7136.3

6988.8

7633.8

2006.1

1956.8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记:杨容显(1987.6~1991.5)

   吴章贺(1991.6~1996.7)

   孙国维(1996.8起)

镇长:吴章贺(1991.6~1992.3)

   孙国维(1992.3~1996.11)

   陆瑞芬(1996.11起)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三乡镇(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