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芙镇(200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6 【成文日期】2005-12-19 【点击率】1642次


【基本情况】 板芙镇位于中山市南部,珠江支流西江东侧,总面积82.01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3.25万人,非户籍人口3.5万人,旅居海外华侨6000多人,是中山市侨乡之一。2005年,大力推进“工业强镇”战略,发展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全镇有各类企业近500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1%;工农业总产值63.23亿元,增长17.9%。年末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2.85亿元,贷款15.2亿元。居民储蓄存款9.35亿元,增长35.44%。全镇参加社会保险22847人。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调整产业结构,投资2337万元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皮具、家具、玩具三大特色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规划建设以节能环保为主导的电光源产业基地,该项目被列为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创名牌名标。板芙镇被定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试点镇,建立3个产品研发中心,“聚丰米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全年新增“三资”企业10家,增资项目17个,新增“三来一补”企业3家和民营企业3家;合同利用外资644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11%。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61亿元,增长18.26%。企业出口创汇3.25亿美元,增长10.56%;出口收汇1.89亿美元,增长16.6%;来料加工出口创汇4495万港元。
  农业 投资185万元,整治低产鱼塘2655亩;投资630万元,建设农路22.59公里、涵闸23座;投资36万元,“四旁绿化”20.31公里;市镇两级投资1300多万元,达标加固中顺大围板芙堤段3.7公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年养殖南美白对虾1.38万亩,年产值1.6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01%。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香蕉与蔬菜微喷淋、水产深层增氧等新技术,建成9600亩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000多亩南美白对虾获出口基地注册。投资21万元,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全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9%。
  镇村建设 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以板芙二桥、中心大道、中心农路、滨江东路为重点,建设新行政中心区和工业园区。投资260万元,兴建7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投资400多万元,改造新兴大道等9条道路;投资130万元,绿化街道和扩建板芙公园;投资90多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收集屋。
  民营个体经济 全镇有私营企业100家,个体商户311户,从业人员8198人,集贸市场5个。2005年学习浙江义乌经验,以商兴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第三产业和民营个体经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内外源经济同步发展。第三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创历年之最,房地产、商贸、旅游、娱乐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湖洲豪庭、联城花园等住宅小区销售良好。四海酒店和鹿鸣湖山庄正式营业,两项目填补了板芙镇星级酒店和旅游业的空白。全年新增个体私营工业企业43家,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1556万元,比上年增长53.2%,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16.67%。
  财政税收 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开源节流、勤俭节约”的原则,加强财政管理。2005年,税收收入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2%,其中国税收入2.08亿元,地税收入5680万元,契税417万元,国税和地税收入分别增长24.36%和41.22%;财政收入9500万元,增长15.85%。成立镇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和采购办,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立镇财政结算中心,对纳入管理的单位实行统一财务管理,集中会计核算,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人民生活 开展创建省卫生镇活动,完善镇内基础设施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环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579元,比上年增长16.03%。居民储蓄存款9.35亿元,增长35.44%。全年新增居民住宅面积5.78万平方米。程控电话户数1.8万户,增长12.5%。全镇参加社会保险22847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27031人。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教育 全镇有普通中学2间、职业中学1间、小学7间、民办学校2间、幼儿园11所,在校中小学生9107人,在园幼儿1655人,教师438人。2005年,调整学校布局,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大教育人事制度和课程改革。开展抓学习、抓培训、启动名教师工程的“两抓一启动”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校园文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部学校普及计算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7所学校、幼儿园通过上等级评估验收,其中深湾小学评为省一级学校,板芙中学、板芙一中评为市一级学校,中心幼儿园评为市一级幼儿园,板芙镇成人文化学校评为市级示范镇(区)学校。参加市中小学航模比赛,中学组获综合团体总分第一名。6月,创建成省教育强镇,被评为2004年市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评估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镇(区)政府发展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市成人教育进步奖及2005年建设省教育强市突出贡献奖。
  宣传文化 大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中山人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组织学习《中山市民文明公约》,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经营单位、文明村民小组、文明户活动,形成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镇的良好氛围。结合基层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2005年,举办春节文艺晚会、“3·28”经贸洽谈会文艺晚会、外来工卡拉OK大赛、板芙首届啤酒节、醒狮汇演、婚育新风进万家文艺晚会、创建省级卫生镇文艺晚会、创建省教育强镇文艺晚会,文化中心曲艺社全年演出30多场次。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坚持每周在工厂、农村或文化广场放映电影1场,镇图书馆新增图书1500册。2005年,板芙镇被评为市文明镇。
  体育 全年投入体育设施建设经费500万元,建成13个村(社区)全民健身场,80%以上的群众可以就近参加体育锻炼。2005年,举办春节篮球邀请赛、五一商会杯篮球赛、国庆拔河比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在文化广场免费指导跳健身舞,参加6000多人次。举办中小学篮球、乒乓球、航模比赛,10所学校近500名运动员参加。197名运动员参加市第五届运动会,获8金、3银、5铜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开办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裁判员培训班12期培训100多人次,12人参加市体育局举办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班。
  卫生 全镇有一级甲等医院1间、村级卫生站11所,乡村医生28人。2005年,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出廉价医疗服务,全年廉价门诊人数1.08万人次,人均费用22.6元。开展义诊活动,全年义诊460多人次。投资500万元,建成板芙医院新住院大楼,改善就医环境。全面推进医疗卫生镇村一体化管理,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
  计划生育 加强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将常住人口计划生育规范管理扩展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全面推行育龄妇女信息化管理,做好季度查环查孕工作,开展计划生育法规政策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全年常住人口出生422人,计划生育率93.13%,高出市下达指标0.13%;流动人口出生1236人,计划生育率73.87%。连续4年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环境保护 开展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宣传,举办大型环境安全知识问答活动,派发宣传资料1800多份,举办环境保护主题大型文艺晚会,观看1000多人次。全年受理环保投诉38宗,处理结案36宗。全年实施污染源现场监察462间次,清查违法排污企业7家、禽畜养殖场3家。
  民政 做好双拥和敬老工作,镇财政划拨拥军优属资金11万元,开展慰问活动5次,慰问582人次。投资500万元,按省一级标准改造扩建敬老院,建成后可实现全镇五保户集中供养。
  信访 建立健全信访制度,加强调处信访案件。实行镇领导接访制,规定每月20日为接待群众上访日。全年接处上访、信访案件110宗,调处76宗,立案36宗,结案19宗。各村(居)委会受理群众信访案件71宗,调处52宗。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代耕农入户、外嫁女权益分配、集体土地承包、土地权属争议、集体经济利益分配等方面。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集中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狠抓侦破大案、要案。全年立刑事案件279宗,破142宗;抓获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182人,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0个;破获贩毒案件10宗,缴获毒品海洛因7.04克,抓获吸毒人员125人。
  司法武装 开展“四五”普法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全年举办普法学习班5期,540人次参加。举行法律咨询活动,接受咨询300人次,派发宣传资料300多份。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全年调处各类纠纷67宗,调解成功66宗。做好征兵工作,圆满完成市下达的征兵任务。开展军事训练,应急分队在全市第二批集训中名列第二名。举行学生军事训练2期,训练800多人次。加强民兵和应急分队的政治教育,完成了民兵和应急分队的调整和整组工作。


【创建省卫生镇】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形成镇村互动的创建体系,将创建卫生镇与创建卫生村同步推进。加大投入,完善卫生环保设施,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镇容镇貌。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做好疾病监控,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7月,板芙镇创建成为广东省卫生镇,深湾、白溪2个行政村分别于8月和9月创建成为省卫生村。


【代耕农入户】 2004年10月,为妥善处理代耕农历史遗留问题,板芙镇成立解决代耕农问题工作专责小组,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广大代耕农的意愿,允许其将户籍迁入本镇非农业户口。户籍迁入后实行墟镇居委会与实际居住地双重管理。2005年,有132户580人代耕农户口经公安部门批准迁入板芙镇。(李海燕)



上一篇: 板芙镇(2004)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板芙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