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涌镇(200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8 【成文日期】2007-12-19 【点击率】3242次


【基本情况】 大涌镇位于中山市西南部,东临岐江河,西靠西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2个村民委员会,距石岐中心城区8公里,户籍人口2.93万人,外来人口6.35万人,旅外乡亲逾3万人。2007年,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以红木家具和牛仔纺织为重点产业的区域特色经济,拥有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广东省纺织服装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市文明镇区、市工业强镇、市教育强镇等多项殊荣。3月29日,省科技厅批准大涌镇成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12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把大涌镇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建设专业镇(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点试点。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32亿,比上年增长4.29%,工农业总产值77.60亿元,增长11.1%。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红木家具和纺织服装两大行业集群布局更趋合理,生产链条进一步完善,增长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通达实业的“胜达”电线电缆、立泰纺织的“皇冠”弹力纱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合兴家具的“奇典居”、丹尼思服饰的“丹奴”获广东省著名商标,佳达纺织的色织布牛仔布“耐丝龙”系列成功申报国家免检产品,至2007年,累计获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6个;专利申请再创新高,专利申请量突破170件。《深色名贵硬木家具行业标准》起草工作顺利完成。加强工业购销专业化流通体系建设,镇商会在非洲成立红木家具原料专业采购公司,在越南组建建筑面积达7200平方米的中国大涌牛仔服装批发城。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7%,其中红木家具、服装两大特色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06亿元,增长9.96%,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4.55%,全镇工业企业数139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1家。 
  农业 投资1865万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200多亩,整治低产鱼塘850亩,扩大培植优质木瓜试验地至450亩,建设7米宽标准硬底化农路2438米。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兴农”和“田晋源”两个木瓜品牌。完善“渔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工作,开展高效增氧机的试验,池塘深层增氧15%以上,节能50%。村级集体经济继续蓬勃发展,村级经济总收入3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2.25%,纯收入2664万元,增长19.25%。全镇有耕地面积14622亩,种植水稻4760亩,水果5472亩,水产养殖6952亩,水稻产量3346吨,水果产量7648吨。 
  第三产业 优化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和前景较好项目的投资力度。挖掘三产发展潜力,推进文田布业城、红木雕刻精品街、牛仔辅料街和红木家具名店街等专业市场建设。大涌雅居乐花园住宅小区初现规模,并以优质的房地产品牌和服务管理带动全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全年实现第三产业总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5.36亿元,增长16.27%。其中民间投资5.29亿元,增长38.08%;房地产投资0.61亿元,增长171.37%。 
  镇村建设 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各种民生工程顺利进展。投资1300万元、建筑面积达7400平方米的大涌医院新门诊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投资1300多万元、按1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设计的全禄水闸全面完成,发挥防洪、进水、灌溉和改善水环境等功能,同时,位于全禄水闸旁边的镇三防指挥中心落成使用,全面提升大涌三防工作水平。涌横路扩宽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翠华路二期工程、南村桥危桥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 
  外经外贸 把招商选资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资扩产,实现“零用地增长”。新签利用外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33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52.46%;出口总额15537万美元,增长13.42%。其中“三资”企业出口10568万美元,增长10.2%,内资企业出口4398万美元,增长17.25%。 
  财政税收 财政收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支出在保工资、保稳定、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益文化、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2007年,财政收入1.37亿元;财政支出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7%。税收总额3.04亿元,增长18.75%,其中国税2.13亿元,增长17.33%;地税0.91亿元,增长22.58%,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入1830万元,增长110.1%;非税收入8764万元,增长9.24%。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881元,比上年增加1080元,增长12.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人均8.13万元,增加1.01万多元,增长14.2%。在岗职工年收入1.82万元,增长11.6%。人均居住面积52.99平方米,增加4.32平方米,增长8.8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总量4428万千瓦时,增加703万千瓦时,增长18.87%。固定电话用户18789户,增加1520户,增长8.8%。辖区移动电话13.74万户,增加1.14万户,增长9.05%。 
  教育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推进“三名”工程(争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活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大涌南文小学创建成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动工兴建两幢11层高教师住宅楼,总建筑面积8400多平方米,共80个单元。2007年,全镇481名中考生有95名考生成绩达到市重点学校的最低分数线,比上年增加33人;其中达到市纪中和市一中两所重点中学最低分数线的考生共有43人,增加30人;另外,旗南村张昆霭6月毕业于中山市纪念中学,以668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成为大涌镇考入清华大学的第一人。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6所,幼儿园9所;全年公办教职工人数443人,在校学生人数10289人,其中中学生(含高中生)2152人,小学生6181人,幼儿1956人,教师和学生人数均与上年持平。 
  科学技术 引导企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和专利发明,杰仕制衣、锦兴制衣实业、巨朗纺织制衣、华星染织洗水等4家有限公司,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8950万元。其中,锦兴、巨朗两家公司通过改造蒸汽车间(锅炉房),实现热电联产,高效环保。杰仕、华星引进先进纺织设备以增强上游纺织链实力,提高产业产量产能效果明显。 
  宣传文化 依托农村教育基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建立白蕉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健全覆盖全镇农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和提升民间艺术。在保护安堂历史文化街现状的基础上,合理、有序修复和开发安堂祠堂、古街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加大对青岗龙狮队、南文龙狮队等隆都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对获得市级以上表彰的项目给予奖励,将民间传统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编纂《大涌镇志》。 
  医疗卫生 投资125万元,巩固和提高创建卫生村,整治全镇餐饮业经营单位243家,持证率、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建立率、原料管理合格率、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实施率均达100%。加强社区卫生站建设,选派3名本科、6名大专毕业的医生和多名大中专毕业护士充实到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2007年,大涌医疗机构6间,包括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200人,病床100张,年门诊量达26万人次。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全年无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对有经济困难,无法承受孕期保健及分娩费用的孕产妇进行登记和申请救助,并按群众需求妇产科设立廉价病床3张。 
  体育活动 组织举办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大涌镇雅居乐花园首届体育节,元旦“高迪杯”男子团体乒乓球比赛、庆“五一”男子团体乒乓球比赛、庆祝乒乓球协会成立二周年男子团体乒乓球邀请赛、“晨希杯”乒乓球单打比赛、庆元旦“岚田杯”篮球比赛、第二届“港侨杯”女子篮球邀请赛以及女子拔河比赛等。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校园集体舞活动,创建和谐校园。举行2007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其中打破镇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纪录的有21项,31人次刷新镇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纪录。 
  劳动与社会保障 开发就业岗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484人,全年完成率161.3%,安置就业130人,完成率130%。举行中山市首届红木家具雕刻技能竞赛,为企业工作人员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工作,继青岗、南文、岚田社区后,新增大涌社区参保,全镇共8000多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落实工伤保险政策,按照工伤认定程序办案,受理工伤认定934宗,比上年增长1%。加大维权力度,依法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监察用人单位179户,纠正违法违规现象120项次,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用人单位109家。2007年,全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5484人,占应参保人数71%,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392人,占应参保人数96%,全面完成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到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过渡。 
  计划生育 进一步完善兼职单位奖励制度。全年户籍人口出生221人,比上年增加1人,人口出生率7.55‰,人口自然增长率1.44‰,净增人口42人,减少40%,计划生育率为92.31%。落实“四术”260人,落实节育奖励和对农村部分家庭奖励措施,鼓励优生优育。促进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的积极性,流动人口查环每例奖励5元。 
  流动人口管理 全面实行办公室、服务中心、服务站的三级管理机制,登记在册出租屋1617户,登记备案率超过98%;有外来人口6.35万人,增长46.31%;办理备案登记回执1001个,办理率达到62%;代征出租房屋租赁税163.76万元,增长71%。开展出租屋和务工免费中介服务,为厂企、出租屋主、流动人员搭建信息“桥梁”。方便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在各村(居)服务站设立《暂住证》办理点,实行免费预约上门照相、办证,并免费为16岁以下儿童办理随行卡。举办大涌镇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知识竞赛,开展“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评选活动,推荐4名优秀外来员工参加市评选活动。 
  民政 落实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纳入低保标准的对象共315户783人,其中城镇居民7户21人,农村居民308户762人,共发放低保金102.88万元;发放临时困难救济金6.94万元,救济179户549人;发放医疗救济金6.99万元,救济281人次。杜绝骨灰“第二次土葬”,确保火化率100%,“三道二区”乱葬坟岗已全部清理或深埋。倡导助残扶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走访慰问260名残疾人,每人发放120元慰问金。集中社会热心人士及企事业单位捐资捐物,向低保户低价销售或免费发放社会捐赠物品,在大涌镇颐老院开办慈善超市,向低保户(含三无人员)、分散五保户提供生活用品。组织老人参加市老人运动会,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运动,各社区(村)分别开展多项敬老、助老活动。利用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慰问和爱民助民等多种形式的双拥活动。全年婚姻登记169对。 
  社会治安 平安中山建设初见成效,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投资240万元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已全部投入使用,共安装90个视频监控点,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全年受理治安案件448起,查处321起,查处率71.7%;立刑事案件439宗,破225宗,破案率为51.3%,增长10.84%。其中,重大案件立311宗,比上年减少14%;破147宗,破案率为47.3%,增长3%;“两抢”数量减少10.6%,盗窃机动车数量减少22.9%,破坏电力设施设备数量减少135%。共查处“黄赌毒”案件106起,查获违法人员165人。旗山派出所被省公安厅评定为公安二级派出所,镇公安分局刑事技术室被确定为三级刑事科学技术室。 
  信访 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信访问题基本能够化解在基层。逐步推行用工单位缴存工资保证金制度,以避免企业老板欠薪逃离而拖欠员工工资现象的发生。完善村级人民调解机制,落实领导下访制度和信访信息员制度。坚持镇领导每月15日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到各村社区的下访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3件次,其中群众来信22件,来电2宗,来访39批266人次,集体上访9批229人次,群众上访主要问题是劳资纠纷。无越级到省、进京上访的情况。 


【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 大涌镇牛仔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建成从纺纱、织布到制衣、洗水后整理的比较完整的牛仔服装产业链,并形成较大规模,已成为镇的重要产业之一,拥有国家免检产品1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共计19个。截至2007年3月,全镇共有纺织服装企业631家,其中纺织企业12家,拥有400多个注册商标。共有省民营科技企业1家,市民营科技企业7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各类制衣设备近3万台(套),每年牛仔服装生产能力1.8亿件,牛仔布匹用量为2.7亿码;国际先进的剑杆织布机611台,年产量超过亿码,先进的纺纱机300多台,年产量为180万锭;先进的联合浆染生产线13条;先进的牛仔服装洗水设备1973台。2007年3月27日,省科技厅批准大涌镇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


【中山市首届红木雕刻技能竞赛】 8月31日,在大涌镇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与大涌镇联合主办,是中山市首次以区域特色为主题的竞技大赛。来自大涌镇内36家家具厂企共80名传统雕刻能手参赛,其中女选手3名。竞赛分为雕刻竞赛和理论考试两大项目,在雕刻项目中,选手自选雕刻图案。所雕刻的作品形式多样,题材新颖,有传统梅兰菊竹,有代表“08年奥运”的作品等。本次竞赛设一、二、三等奖,新大家私厂陈正民的作品获一等奖,合润家具厂的傅东儿、波记家具厂的泮正强、奇典居家具厂的胡小平分别获二等奖。


【大涌医院门诊大楼落成使用】 4月3日,作为镇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大涌镇医院门诊大楼落成使用。该大楼投资1300万元,于2005年6月动工兴建,楼高6层,总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使大涌医院总建筑面积增至1.28万平方米。门诊大楼内开设内、外、妇、儿、急诊、口腔、眼耳鼻喉、中医、理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科等临床科室。配备先进的彩色B超、X光机、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救护车等。2007年,大涌医院门诊量达30万人次。


【市首届家政技能比赛】 10月8日,由市妇联、镇妇联、镇团委联合举办的“建和谐家庭,促和谐社会——中山市首届家庭文化节心灵手巧家政技能比赛”在大涌镇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市首届家庭文化节从3月8日开始,分三大篇章共13个项目举行,本次“心灵手巧”家政技能比赛是其中一个项目。比赛分艺术插花、水果拼盘和家庭常识问答三项内容。来自镇内及沙溪、小榄、石岐区等17个镇区的26个参赛小组同场竞技。参赛者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创作出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的作品。最后,来自古镇、阜沙和小榄三个队分别获金奖。(陈智泳)


附:2007大涌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名单

  书 记:张容彬 

  副书记:贺 晖 彭荣辉 

  主 席:张容彬 

  副主席:黄桂平 

  镇 长:贺 晖 

  副镇长:文卫戈 李志民 彭日东 李文辉

上一篇: 大涌镇(2006)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大涌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