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镇(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22 【点击率】1610次


【简况】 阜沙镇位于中山市北部,全镇总面积40.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万,外来人口4012人,辖11个管理区和2个居民委员会。坚持和开放“农业立镇、工业强镇”的方针大力发展乡镇经济。1991~1997年,实现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1991~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累计达32.68亿元(1990年不变价计,下同),年均增长21%,其中工业总产值累计达21.89亿元,年均增长32.4%,农业总产值累计达10.79亿元,年均增长9.6%。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人均收入从1991年的1810元增加到1997年的3325元。工商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财政、金融、保险、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治安、计生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7年利用外资累计1.49亿美元,企业产品出口总值2064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2.8倍。1997年,引进外商企业2家,全镇外向型企业12家。199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4.9亿元,比199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0.8%;工农业总产值为7.15亿元,比1990年增长3.73倍,年均增长25.6%。1991~1997年,加强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1995年,成立环卫处,做好街道的清洁工作,整治违章建筑和“脏、乱、差”现象。
 

【工业】 到1997年底止,镇建有卫民、大有、罗松3个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2500亩,有工业企业165家,其中镇办工业企业15家,村办工业企业33家,个体私营企业117家。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5.18亿元,比1990年增长8.86倍,年均递增39.7%;镇办工业完成2.98亿元,村办工业完成7890万元,个体工业完成1.4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6倍、6.14倍和9.8倍。1990~1997年,全镇工业开发新产品12项,新增产值1.3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五金机械、漂染、服装、化工、饲料为主的行业体系,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经过7年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有实力、规模大、效益好的工业企业;主要行业产品有五金制品系列、织染服装系列、化工原料系列、饲料系列、电子产品系列等,初步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1997年,这五大主导产业产值达3.4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1%。
 

【农业】 阜沙镇是本市主要产粮区之一,以种植水稻、香蕉为主。1991~1997年间,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水利设施建设投入1550万元。从1994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高标准建设五乡联围,把堤围扩宽加固到6.5米。投资1300万元新建了丫雀尾大型电排站,整治围内各个电排站,提高围内排灌防涝能力。大力整治围内小水利,疏通河道,固堤筑路,确保河涌畅通。1997年耕地面积3.8万亩,其中水稻双造种植面积2.7万亩,总产1.3万吨,比1990年下降51.7%;蔬菜种植面积5600亩,比1990年减少36%,总产量4.3万吨,比1990年增长14.8%;水产养殖面积1.24万亩,比1990年增长1.43倍,1997年总产量0.82万吨,比1990年增长水1.93倍;水果种植面积6252亩,总产量达1.58万吨,比1990年增长61.7%;生猪饲养量达4.8万头,上市量达2.65万头,分别比1990年增长26.9%和2.96%;“三鸟”饲养量达138.7万只,比1990年下降12.6%;全镇有富金万头猪场、新团结养鳗场、三圣供甲鱼场3个高效养殖场。11个管理区生产性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10个。1997年,全镇农业总产值为1.96亿元,比1990年增长99.5%,年均增长11.5%;农村经济总收入比1990增长2.94倍,年均增长23.1%。
 

【特种水产】 1994年起,通过外引内联和引入资金、项目及技术,发展鳗鱼、甲鱼、桂花鱼等优质鱼的养殖,成为全镇“三高”农业四大生产基地之一。1997年,全镇鳗鱼养殖面积2480亩,甲鱼养殖面积530亩,其他优质鱼1000亩,总产值达1.5亿元,占水产养殖业的70%以上。目前, 全镇最大的鳗鱼养殖场有1500多亩,最大的甲鱼养殖场有500亩,放养甲鱼40万只。
 

【基础设施建设】 1991~1997年,全镇固定资产累计投入6.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道路建设方面,至1997年末,全镇公路里程达46公里,水泥路面里程达37公里,新建地方公路30.5公里,公路密度由1990年的每百平方公里20.6公里提高到1997年的67.1公里,新建2座大型桥梁,形成乡镇、管理区全部通四级以上公路的交通网络。通信建设方面,全镇程控电话容量达8000门,用户4326户;移动电话容量3000门,用户1022户;无线寻呼机容量5000户,用户2367户,电话普及率达57.3%。能源建设方面,全镇电力装机容量共1.5万千伏安,完成了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线路42公里,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供电网络;供水方面,有日供水量2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并且接通中山市大丰水厂的自来水,保证全镇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城镇建设方面,1993年,完善和修编了阜沙镇1993~2010年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后的总体规划面积为10.3平方公里;至1997年镇城区面积扩展到5.4平方公里。7年累计投入1.25亿元,完成了道路、路灯、地下排水管、绿化、文化、体育设施、市场等工程;全镇扩建、新建各类市场3个。至1997年止,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0.3平方米。

 
【商业物价】 1997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1.32倍。到1997年底止,全镇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1015户,私营企业户117户,从业人员1.13万人。镇内有阜沙市场和牛角市场2个商品交易市场,市场管理较为完善。阜沙新市场于1997年投入使用,包括小商品市场、肉食市场和水果蔬菜市场三个部分,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其中小商品市场有68间铺位,经营成衣、百货、电器、钟表、瓷器、装饰品等。

 
【财政·金融】 1997年,全镇财政收入2036万元,各项税收1124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3.25倍和2.8倍;1991~1997年财政收入累计达1.3亿元,年平均增长10.2%。镇内现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及营业点16个,1997年年末银行储蓄余额为1.8亿元,贷款余额为1.3亿元。
 

【科技·教育】 1993年,有5项工业产品、2项农业产品获科技成果奖,1996年,成立镇科委,现有科技人员105人。推行“科教兴镇”方针,促进全镇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12所、幼儿园10所;在校学生6476人,教师376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率均达100%,初中升高中录取率由1991年的26.5%上升到1997年的83.6%。7年共投入教育经费4830万元,新建学校10所,其中投资280多万元新建教工住房60套,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在学科竞赛中,有87人获省级以上奖励,152人获市级奖励;镇教办吴叶林被评为市首届教育名师、1996年度市“十杰”市民;牛角中学成为全市的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有10所学校评为全市的“四优”学校。
 

#p#副标题#e#

【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镇有文化站和有线电视台各一个、广告公司一个;有影剧院、溜冰场、文化娱乐中心等设施;到1997年止,有线电视用户3890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有设400米路的标准运动场,13个篮球场,经常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事业。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日益完善。全镇有一级甲等医院1所,农村卫生站13个,建立了全镇初级保健体系,现有医护人员132人。阜沙医院1993年评为市十佳职业道德先进单位,从1994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1995年被评为爱婴医院。院长冯卫贫被评为1994年度的市“十杰”市民,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先进工作者。
 

【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7年来,深入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和安全知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家庭道德教育等活动,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厂、文明家庭、安全文明区、“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活动,形成文明、安宁、繁荣的社会风尚。1997年,文明户达8342户,占总户数的84.7%。
 

【计划生育】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继续落实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重点解决漏报虚报等问题,加强后进点和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抓好以季度妇检为主要内容的孕前期工作,开展夏季、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月活动,落实各项措施,控制人口增长。1994年,南强管理区为无多胎、无超生“两无”村。1996年,南强管理区被评为广东省计划生育合格村。1997年,全镇出生574人,出生率16.02‰,计划生育率87.8%,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文安管理区、建安居委会被评为广东省计划生育合格村。
 

【体制改革】 1991~1997年,阜沙镇在企业制度、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1993年,镇府按照市政府的部署,成立清产核资领导组,对镇属15家集体企业进行了为期3年的清产核资、转换机制及采用拍卖、有偿转让、脱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改革企业。到1996年底止,已有12家镇属集体企业变为私营企业。1995年开始对农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把镇属的“三高”农业基地(养殖场)以招股、租赁、转让等形式进行了农业企业的转机换制。1997年,进行了政府机构的精简改革,镇政府下设党政办、财经办、乡村建设办、工交办、社会事务办、教办、计生办、农林水办8个办公室,比原来缩少了7个。
 

【社会治安】 坚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狠抓各种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对各种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肩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全镇呈现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稳定局面。坚持“打防并举”的方针,逐步完善治安防范网络体系。开设“110”报警中心,调整和充实综合领导组和调解组,建立巡警制度,组成镇、区、社三级巡逻执勤队,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995年,成立镇公安分局,下设2个派出所,13个治保会,3个治安报警亭。全镇现有公安干警75人,治保员79人。大力推进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全镇已建立13个安全文明小区,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各种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1997年被评为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民主与法制建设】 积极开展普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坚持群防群治。1994年派出法制宣传专刊55期,上法纪课30次,组织普法知识竞赛3次共2500人(次)参加,征订《法制》杂志80份。1996年为“三五”普法第一年,镇司法所、法庭、镇人大等部门开展了法律咨询、出版专栏、外出上课、派发资料、电视宣传帮教等普法活动;共出专栏103期,上法纪课20次,出横幅12幅,派发宣传单张3260张,征订《法制》杂志85份;罗松管理区被评为市普法先进单位,镇司法所被评为1996年度市“二五”普法先进单位、市基层行政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成立了“依法治镇”领导小组,由公安、司法、法庭、人大、监察、宣传等部门派人组成。不断抓好调解会的规范建设,健全法律宣传阵地,做好吸毒人员的帮教工作,完成《行政处罚法》调查问卷412份,出版专栏92期,宣传单张3500张,宣传阵地30个,上法纪课17次,征订《法制》杂志85份;1997年度获省无激化集体二等奖。(陈文新)

 

1991~1997年阜沙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主要经济指标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农业人口(人)

30935

31399

32176

32554

33885

34245

35420

外来人口(人)

1247

948

2727

2097

3504

3748

4012

面积

耕地面积(亩)

31177.5

22860.4

19681.0

19153.0

19855.0

18590.1

37783.3

总量指标

社会总产值(万元)

29271.2

44341.8

73453.6

92951.4

95776.3

119919.8

104801.4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

20446.2

28917.6

41929.3

49097.0

52798.9

62111.8

71461.3

农业总产值(万元)

11284.3

13256.0

11221.4

13456.0

17910.0

21148.2

19619.3

工业总产值(万元)

9161.9

15661.6

30708.0

35641.0

34888.9

40963.6

51842.0

主要

农产

品产

粮食产量(吨)

23000

17000

13000

14000

14000

14000

13000

糖蔗产量(吨)

36400

14400

600

100

150

200

200

蔬菜产量(吨)

20000

44000

53000

55000

55000

55000

43000

水果产量(吨)

13000

20000

81700

15600

18500

14200

15800

生猪上市量(头)

48900

55200

66100

55700

56500

54200

26500

水产品产量(吨)

3100

5400

5600

6600

7700

7900

8200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1810.5

1989

2230.8

2529

2725

3200

3325

财政收入(万元)

1463

1622.2

2407.4

1690

2197

1547

2036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815.4

1096.2

2048.2

2259.4

2620.7

2753.6

3253.0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记:梁德胜(1991~1996)

   梁润明(1997起)

镇长:胡满南(1991~1995)

   梁润明(1996起)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阜沙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