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镇(200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3 【成文日期】2002-12-12 【点击率】3781次


【基本情况】 三角镇位于中山市北部偏东,总面积70.32平方公里。三面环水,京珠高速公路、番中公路、南三公路穿镇而过。镇内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并配有千吨级码头,与周边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顺德的距离均在1小时车程之内。户籍人口5.37万人,外来人口1.97万人,辖7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2002年,三角镇紧扣“一城二园”即中心城区和东西两翼的高平、金鲤工业区的发展格局,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32.3%,社会生产总值55.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45亿元,增长66.78%。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入园入区,建立激励机制和投资优惠机制,完善“一条龙”服务。利用2002年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及举办9·28项目签约、奠基、投产庆典活动,积极招商引资。全年引入项目42个,投资总额14亿元;增资项目16个,增资额达5.9亿元,新建厂房面积53.2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32.72亿元,比上年增长79.15%。加快高平工业区建设,已建厂房面积80万平方米,在建厂房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共征用土地7000亩,开发工业用地5000亩。基本完善南三公路高平支线主干道和电镀区及漂染区各走向的路网,织染水处理厂首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完善区内的工业给水、工业排污、雨水管、自来水管等管线铺设;生活区5栋商住楼、民森北面国宇商住楼A栋及高雅市场已投入使用。2002年引进工业项目17个,转让土地1700多亩,投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年生产总值13亿元人民币。高平工业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金鲤工业区,投资400万元建设迪源路和金烨路,投资100万元扩宽三鑫路;完成了金鲤大道绿化和2500米的排水管网铺设;首期已开发用地3000多亩,引进项目60多个,投资总额达10.23亿元,区内已有40多家企业投产。
  农业 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主题,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2亿元。粮食种植面积3.1万亩,总产量1.3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2.13万多亩,总产量1.76万吨;香蕉种植面积7900亩,荔枝、龙眼等水果面积近1500亩,全年水果实现产值2139万元;蔬菜种植面积8500亩,冬种稻后菜面积3800多亩;生猪上市量2.63万头,肉鸡饲养量83万只、上市量45万只。建立了沙栏鸡提纯复壮、无公害蔬菜、青皮冬瓜套种粉葛、水产健康养殖、优质稻高产栽培示范等基地。水利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800多万元,重建了独岗水闸、高沙水闸等。改造低产鱼塘2000亩,植树53万棵,新种落羽杉3万棵、阴香2000棵及大王椰、榕树、龙眼等苗木一大批。
  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交通便捷优势,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启动建设中山飞行培训学院,民森集团确定增资建设五星级大酒店,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三角商业广场、高平酒店、高雅市场相继开业,为繁荣商贸注入了新的活力。完善高平工业区内生活区和第三期教师村建设,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社区等现代服务业有新的发展。
  城乡建设 将高平工业区规划扩至17平方公里,将金三工业区与白鲤口工业区合并,形成了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的金鲤工业区。制定了《中山市三角镇总体规划纲要(2002-2020)》,调整后,城区面积扩至35平方公里。全年受理各类报建项目256项,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年内投入近1000万元扩建了南三公路三角路段;在中心区的交通要道安装交通灯和设立渠化路口;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镇内5条新路;投入300万元改造沙栏路;完成2个工业区、独岗山等绿化工程;整治高压线路走廊和农地违章建筑,关闭有污染的砖厂12间;建成南三公路三角路段沿线的公共通信管道,配套建设2个工业区的电网,改造全镇19个自然村的电网工作,完成全镇农网改造工程。
  外经外贸 全年引入项目42个,合同利用外资2.64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63%;实际利用外资1.17亿多美元,增长17.95%;合同履约率96%。出口创汇4048万美元,增长72.92%。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占地1000亩的中山飞行培训学院、占地460亩的民森五星级大酒店、占地300亩的华融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占地86亩的恒润印染有限公司、占地85亩的妍莉内衣(中山)有限公司等。
  国内贸易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搞活商贸流通,增加社会消费量。全镇有集贸市场5个。建立经济户口档案1535件。整顿美容美发行业、清理危险化学品企业和集贸市场登记证的补办等行动,开展多次查无证照和超经营范围行动,整顿重点行业,实施“放心肉”工程。华润等超市、三角商业广场、高雅市场运行良好。商业销售额达3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 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787户,内资企业180户,外资企业65户,私营企业130户,分别比上年增加537户、8户、15户、39户。从业人员达26043人,比上年增长61%。有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协会各1个。印染纺织产业优势凸显,2002年三角牌纸品系列评为市名牌产品,并享受市技改贴息。
  财税金融 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监督职能,整顿规范财经秩序。2002年实现可支配财政收入782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收入7266万元的108%,比上年增长12.5%;2002年财政总支出为1028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支出7198万元的143%,增长59%。各项税收收入7589万元,增长22.5%,其中国税3305万元,增长24.6%,地税2606万元,增长11.7%,农业四税1678万元,增长33.7%;年末银行各项储蓄存款余额6.3亿元。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统筹费、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等收费项目,实行中小学校收费“一费制”等,减轻农民负担约1280万元。成立清理历史债务领导组,负责全面清理工作,消化银行债务6.4亿元。加大对历年应收款的追收力度,加紧落实资产重组措施,共收回历年欠款600多万元;采取各种措施清还群众集资款515万元。财政所成为全市惟一一个获得广东省财政系统“1998—2002年度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
  人民生活 农村人均年纯收入5211元,比上年增长5.21%。人均存款10536元,增长17%。居民新建住宅175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全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8200人,基本医疗保险9300人,工伤保险8200人。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教育 全镇有中学2所,将16所小学合并成7所,实现一村设一所小学,有幼儿园12间。有小学教师303人,初中教师163人。年初启动沙栏中学扩建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共有700多名学生获省、市、镇各类奖励,有60多位教师获市学科论文奖励,其中8篇论文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初三学生参加全市升中统考,平均总分名列全市第三,镇区第二。推进教育三大改革,一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办学体制和收费制度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实行全省统一的“一费制”收费制度,学校经费归镇财政结算中心管理。二是改革课程,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新教材,非起始年级课程、教材都有重大改革。三是改革教育人事制度,分类聘用400多位教师,在全镇中小学公开招聘7所小学的正、副校长和沙栏中学副校长等15个职位。
  科技 建立镇基层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机构和保障机制,制定培训方案,开展培训工作。建立科技集市,开展科普宣传。先后组织了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知识培训、中小学科技三小创作比赛、中国与WTO图片展览、“我与环保”征文比赛等活动,吸引了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共4000余人参与或观看。开展市科技攻关项目立项申报,申报甲鱼健康养殖项目,获市科技攻关项目5万元经费支持。
  文化 11月,合并原广播站、文化站为宣传文化中心,负责全镇的宣传和文化管理工作。围绕镇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全年播出新闻980篇,比上年增加199篇,其中自采新闻795篇,制作专题片12个,大型活动的现场报道5个,一般的现场报道10个,被市台采用新闻152篇,党员电教片《一心为民治水人》获得市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二等奖,小品《画里画外》获中山市“工业强市”活动月调演金奖。围绕计划生育、公民道德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破除迷信、合并行政村、党的“十六大”等中心工作出版了12期专刊。开展百部电影下乡放映活动,深入到镇、村8个点放映。利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公众假日安排文化活动,举办“五·一”节外来劳工卡拉OK大赛、广场卡拉OK点唱等。为配合镇9·28大型招商活动,举行了群众书法、摄影比赛等。不定期进行稽查文化市场,查处无牌经营VCD店档,没收VCD碟约800张;查处无证经营游戏机光碟店铺,没收光碟163张;查处无牌证书摊2档,缴收书籍300余本。多次突击检查网吧、游戏机室,查封了无牌网吧3间,缴收电脑主机32台。
  体育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要为目标,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元旦举办男、女子环镇跑比赛,春节期间组织全镇中、长跑比赛、乒乓球比赛、游园活动等,吸引了数千人参与。“五一”节组织了“华锋杯”男子篮球邀请赛。6月,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50周年男子篮球和男、女子乒乓球公开赛,有12支球队8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7月,举行了“地税杯”男子篮球邀请赛。9·28大型招商活动期间,举行了5人根艇比赛等。
  环境 抓好镇容镇貌建设,与住户、商铺、工厂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设环卫职工86人,分片做好日常保洁工作,日处理垃圾80多吨。做好环境监理、环保立项、环境监测和环保宣传等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每个建设项目都进行详细的资料审查和现场勘察,跟踪监督企业的生产和排污情况,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成立高平环保监测室,购进生化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等先进仪器,配备环境监理、监测车1辆。全年完成建设项目现场环境监理131次,污染源现场监理120次,受理环保信访案件113宗。
  卫生 有医院1所,医护人员130多人,病床90多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84%。抓好医疗服务、人事制度改革、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对医院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合并原有的卫生站,建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将原来的卫生站乡医分配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
  计划生育 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重视培养村级计生专职人员,重点抓好查环查孕,坚持落实“三为主”方针。要求各厂企协同各村计生专干负责把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登记造册,并督促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全镇已婚育龄夫妇1.1万对,已落实节育措施9502对,落实“四术”606例,综合节育率达86.37%,年度节育率达95%,年度平均查环查孕率达97.74%。全年共出生506人,其中一孩出生335人,二孩出生141人,多孩出生10人(其中3人属合理),人口出生率为9.45‰,自然增长率为3.02‰,计划生育率为95.36%。
  民政 对325户864人发放保障金28万元,发放临时困难救济款17.5万元救济350人次。全镇有“五保”老人294人,发放老人金约15万元,年人均供养经费达到3500元的基本标准。孤老复员军人月平均定期补助510元,提高了13名在职伤残军人保健标准。全镇优抚对象50多户,优抚面达100%。对义务兵役和烈属每年发放优待金4500元,市镇两级保障金共50万元。妥善安置了20名退伍士兵。残疾人673名,已领取残疾人证有516名。镇政府和各行政村扶助残疾人420人。投资630万元兴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第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现有50多名孤寡老人、特困老人入住。
  统侨工作 积极拓展海内外侨务工作,引导旅外乡亲回乡投资,做好服务工作,实行以商引商、以侨引商,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举办乡亲座谈会、春茗酒会、慈善万人行等活动。至2002年,港、澳、台同胞投资的企业达77间,总投资额逾40亿元,华侨、港澳台同胞共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赠了1000多万元的款项和物品。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立足治安防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严打”斗争。年内妥善解决了不安定事件22起。重点开展了以打击“双抢”、反盗抢机动车、缉毒禁毒为主要内容的“春夏攻势”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黑恶团伙犯罪等,共立刑事案件211宗,破98宗,破案率为46%,打掉各类犯罪团伙9个。受理各类治安案件267起,查处各类违法人员604人,查处偷窃案件56起56人、殴打他人案件89起153人。大力扫除黄、赌、毒,共立贩毒案件3宗,查获卖淫嫖娼案件15起31人,查获赌博案件28起191人,侦破吸毒案件47起,抓获吸毒人员49人。开展了2次娱乐服务场所清查整治行动,办理暂住证1.9万多份,办理出租屋许可证710份,取缔非法出租户20多间。开展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行动,做好普法工作。
  司法 以“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全年调处各类民间纠纷38宗,全部调解成功。开展“四五”普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学法用法和农村及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农村普法教育突出农村工作的季节性、内容的通俗性和实用性,结合中心工作,针对热点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以案讲法。联合综治办等举行法制宣传,张贴和悬挂宣传标语和横额220条,针对当前犯罪年轻化的趋势,11月份组织各学校分批观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宣传影片《为了明天》。担任常年法律顾问25家,办理诉讼代理59件涉案,标的达188.2万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145.2万元,办理法律意见书、法律见证书、经济调解协议书“三书”75件,标的824.4万元。
  武装 做好基干民兵、应急分队整组工作和征兵工作。8月份对2所中学的新生进行了为期15天的军事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个人体能和组织纪律性。应急分队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扫除黄、赌、毒和严打行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在788名报名应征的青年中,严格挑选22名优秀的青年入伍。做好现役军人优抚和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加强武器弹药的安全管理。
  精神文明建设 3月份,开展全镇机关、单位和各村参加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回访复查活动,利用党员电教片、专题辅导课和纪律教育学习月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掀起学习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从5月份开始,在全镇各村推行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全镇41个单位开展“三服务一满意”基层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并首次把基层评议工作扩展到村一级。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关于纠正镇区领导干部“走读”现象的工作意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标语等形式和电影专场、小品专场等活动,把公民道德教育逐步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开展创建文明活动,被评为文明单位10个,文明户3户,有1户评为文明经营标兵户。
  工青妇工作 贯彻《工会法》、《企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完成工会组建任务,维护工人的权益。发展企业工会17家,发展会员3000人。到2002年,签定集体合同和平等协商制度的企业工会已有123家。对特困职工进行了摸底并建立“一帮一”机制,成立了工联会和部分大型企业乒乓球队、篮球队和文艺队,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团建工作。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加强理论学习,武装青年思想。推优提升83人,4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1人到其它单位任骨干,1人被评为省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联合劳动、工会、妇联等部门开展待业青年就业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到2002年已扶助了6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继续学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做好调解工作,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组织妇女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精神,开展了9期普法教育培训班,受教育人数1.9万人。举办以“新世纪、新女性、新起点、新使命”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抓好“双学双比”活动、搞好“巾帼建功”活动,举办各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有7129名妇女参加了培训。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参与扶帮226人,扶持金额达2.77万元,5月份表彰23名“好母亲”和10名“好孩子”,“六一”期间举办插花艺术比赛,丰富妇女儿童生活。积极拓展共青团工作领域,加强团建工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做好调解工作,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组织人事外事 全镇有党员1552名,吸收新党员56人。制定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办法》,实现事业单位由12个精简到8个,人员编制由104人精简到84人,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任制度。5月份,进行了7个新行政村、1个居委会“两委”换届工作,村“两委”班子由原来的112人精简到52人,平均年龄由47岁下降到41岁。举办中青年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7月份分别召开镇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分别进行了镇三套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


【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 作为全市推行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的试点,三角镇以惠州市小金口镇为借鉴,以蟠龙村为先行试点,从5月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要求农村每个党员联系3户农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执行和帮助农户落实村务工作,并制定了一套落实责任制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做到有责任、有检查、有督促、有考核、有奖惩。全镇530名党员联系农户1687户,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全镇农村党员调解家庭纠纷60宗,帮助解决就业113人,解决上学难66宗,资金扶持联系户达14多万元。并延伸责任制的实施面,实行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和垂直、事业单位联系群众责任制。通过联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1月15日,承办全市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现场会议,市委副书记出席了会议,试点工作获充分肯定,为全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9·28”项目签约、奠基、投产庆典活动】 9月28日在三角镇文化广场举行,是三角镇第三次举行的重要招商引资庆典活动,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姚志彬出席了庆典活动。有3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1.92亿美元)、11个项目奠基、37个项目投产。2002年,三角镇加大高平和金鲤两大工业区的开发力度,大力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工业用水用气及绿化等配套设施,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3年来共引进工业项目14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50多亿元。(蓝贤球)


附:2002年三角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名单

书 记:周润开(2002年6月止) 郑均源(2002年6月起)

副书记:关健祥 吴业明(2002年7月止) 苏润娥(2002年7月起)

    周长甫 张容彬(2002年7月起)

主 席:吴业明(2002年7月止) 郑均源(2002年7月起)

副主席:梁棠开(2002年7月止) 郑国明(2002年7月起)

镇 长:关健祥

副镇长:阮俭航 苏润娥(2002年7月止) 卢侣南

    张容彬(2002年7月止) 宋建柱

上一篇: 三角镇(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三角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