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概况
中山概况

【区位】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行政管辖面积1783.67平方千米。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千米,东南至澳门特别行政区65千米,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特别行政区52海里。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


【建置沿革】 中山,1925年前称香山。据宋朝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清光绪金陵书局刻本)记载,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仅为现在的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石岐城区至澳门一带地域。考古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屿捕鱼打猎和半定居。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域,晋代以后属东官郡地域,唐代属东莞县地域。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入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地域,隶属广州。民国时期,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中山县,属佛山地区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山县从1949年冬起建立新的区乡体制。到1951年1月,全县设置1个区级镇(石岐镇)、11个区。1952年7月,由于珠江区专员公署海岛管理处撤销,中山县从该处接管原属中山、宝安的48个岛屿和渔港,包括唐家、湾仔、香洲、南水、涌口门、担杆列岛、蜘蛛群岛、外伶仃岛、佳蓬列岛、万山群岛等。同年12月,中山县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驻唐家),管理上述地方。1953年3月,设立石岐市(省辖市),以中山县石岐镇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归粤中行署领导,中山县划出长洲、后山、柏山、张溪、基边、员峰6个小乡,归入石岐市郊区。1953年4月,设立珠海县,以中山、东莞、宝安三县所属海岛为其行政区域。中山县划出渔民区和前山、关闸、吉大、南屏、北山等地与淇澳、三灶、高栏、荷包、大小霖、大小横琴等海岛,归珠海县管辖。1953年6月,中山县调整行政区划设置,设3个区级镇(小榄镇、黄圃镇、大岗镇)、15个区。1957年2月,中山、珠海两县调换相邻的部分乡村,中山县坦洲区的康济、翠微、造贝乡,翠亨区的下栅、东岸、官塘乡,乾雾区白蕉乡的白藤村,划归珠海县管辖。珠海县的万顷沙区划归中山县管辖。同年2月,中山撤区并乡,全县15个区改划为34个大乡,原来的3个区级镇不变。1958年8月,各大乡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公社取代大乡。同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县34个公社(大乡)合并为7个大公社;原属黄圃公社的小黄圃、高黎等2个小乡,划归顺德县管辖。1959年3月,撤销石岐市、珠海县,其行政区域全部划归中山县。同年7月,大岗、万顷沙等2个公社和大岗镇,划归番禺县管辖。1961年8月,恢复区的建制,设置1个县级镇、2个区级镇、13个区。1961年10月,恢复珠海县,以合并于中山县的原珠海县行政区域为珠海县的行政区域,中山县划出6个公社和2个小乡,归珠海县管辖。1963年,撤销区的建制,全县改设18个公社、3个镇。1964年5月,原属横栏公社的特沙大队,划归新会县管辖。1965年7月,设立斗门县。中山县划出斗门、乾务、白蕉3个公社与平沙农场,归斗门县管辖。1967年12月,改公社建制,设置1个县级镇、2个区级镇、20个公社。1969年1月,石岐镇归并中山县,撤销石岐镇建制。1971年8月,恢复石岐镇建制(公社级)。1976年12月,全县有3个区级镇、25个公社。1983年12月,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4年2月,撤销石岐镇,改为市区,设置中区、西区、岐江区、莲峰区、烟墩区5个办事处;市郊设置25个区和2个区级镇,另设1个管理区。1985年11月,张家边区改为张家边镇。1986年7月,南蓢区分出翠亨村镇。1986年12月,撤区建镇,扩大市区范围,全市改为:市区设8个街道,市郊设24个镇;同年,从小榄区分出成立鸡笼镇,1987年7月更名为东升镇。1988年1月,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8月,从环城区、郊区分出东区。1990年9月,由张家边区分出中山港街道。1990年12月,中山市区设9个街道,市郊设24个镇。1993年,沙蓢镇更名为沙朗镇。同年1月,张家边区、中山港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区合并为中山港区,1995年1月改称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96年10月,中区、岐江区、莲峰区、烟墩区4个街道合并,称中区。同年12月,郊区更名为北区。1997年12月,环城区更名为南区,全市设1个开发区、5个街道、24个镇和长江管理区。1998年9月,撤销翠亨村镇、横门镇,并入南蓢镇管辖。全市设1个开发区、5个街道、22个镇。1999年7月,撤销沙朗镇、坦背镇,将两镇分别并入西区街道和东升镇管辖。全市设1个开发区、5个街道、20个镇。2000年5月,撤销中区和北区,组成石岐区。撤销浪网镇,并入民众镇。全市设1个开发区、4个街道、19个镇。2001年8月,原黄圃镇的新二村、阜沙镇的新团结村划入三角镇,原三角镇的新联村、新群村划入民众镇。从2001年开始,全市开展行政村和社区调整合并,并逐步将行政村改制为社区。2003年9月,“南蓢镇”更名为“南朗镇”。2005年9月,五桂山镇撤镇设街道。全市设1个开发区、5个街道、18个镇,辖110个社区和165个行政村。2011年3月,三乡镇成立南龙社区,南头镇合并南头和南城2个社区为南城社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小榄镇、南头镇7个镇区完成“村改居”工作。2013年,三角镇三角社区更名为中心社区,东凤镇伯公村、民乐村、小沥村改制为社区,三乡镇新成立西山社区,大涌镇新成立石井社区、全禄社区,南区将原有10个社区整合为城南社区、良都社区、北溪社区、马岭社区4个社区。2014年,大涌镇新成立起凤环社区。2015年10月,大涌镇旗北村更名为叠石村。2020年,中山市下辖24个镇(街道),其中镇18个、街道6个,区域内含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协作区——翠亨新区,辖127个社区和150个行政村,其中火炬开发区代管中山港街道。2021年,中山市下辖23个镇(街道),其中镇15个、街道8个,区域内含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协作区——翠亨新区,辖127个社区和150个行政村,其中火炬开发区代管中山港街道。


【地质地貌】 中山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凹陷,中山位于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山市境内由低山与丘陵组成的主要山岭有五桂山山脉、竹嵩岭山脉,其中五桂山山脉为主要山脉,位于市境中南部,北面宽26千米,南面宽15千米,面积300平方千米,包括卓旗山列、旂山山列、长腰龙山列、大尖山列、南台山列、周东坑山列、白云迳山列、五桂山列与飞云洞山列,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与海滩组成。

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境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经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河口区特色。


【自然资源】 中山市的自然资源主要有5类。

太阳能资源 中山市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广东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水资源 中山市位于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出海口均经市境入海。市域范围内有外江13条,内河涌1041条,内河涌总长约2016.35千米,河网密布,流域宽广。全市1041条河涌划分为15个流域,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流域有6个,分别为岐江河流域、前山河流域、民三联围流域、小隐涌流域、五乡大南联围流域和南朗流域。2020年,中山市降水量为1377.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86毫米,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为2662.9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中山市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矿产种类不多,金属矿产十分短缺,优势矿产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地下热水、砂料和耐火黏土。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有花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矿泉水、地下热水。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地下热水含氟、氡,具有医疗价值,可用于温泉浴,主要分布在三乡、坦洲、翠亨等地;矿泉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属花岗岩裂隙水,为偏硅酸低矿化度天然矿泉水,主要分布于五桂山至神湾一带的山区;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动植物资源 中山市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全市有脊椎动物230种,其中鸟类15目45科159种,兽类6目13科31种,两栖类1目5科11种,爬行类1目7科2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种,即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20种,分别是中国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斑林狸、黑翅鸢、黑耳鸢、白腹海雕、蛇雕、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普通 鵟、白腹隼雕、红隼、褐翅鸦鹃、小鸦鹃、领角鸮、鹰鸮、雕鸮、虎纹蛙;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植被代表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2004—2005年中山市较全面的植物调查,全市有维管植物217科912属1771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86科646属1235种,种类占广东省总数的六分之一。2018年,中山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23.10%。市内唯一山区五桂山有维管植物209科844属1539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78科573属1003种,分别占全市维管植物科、属、种总量的96.3%、92.5%、86.9%,占全市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总量的95.7%、88.7%、81.2%;有野生沉香超过1万株,五桂山石井坑有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野生种群;五桂山人工栽植沉香400万株。因拥有优质的沉香资源和深厚的沉香文化底蕴,中山市于2011年获中国林业部产业协会评为“中国沉香之乡”。

旅游资源 中山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中山詹园、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咀香园工业旅游、伊泰莲娜DIY地带、卓旗山庄、星光联盟·全球品牌灯饰中心、小榄菊城酒厂、大盛陶艺、帆鲨海洋文化馆、灯都古镇灯文化博物馆等景区。中山市土特产主要有中山五桂山沉香、神湾禾虫、神湾菠萝、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东升脆肉鲩、小榄菊花肉、小榄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黄圃腊味等。


【气候气象】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地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历年(1981—201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05.4小时,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52.5小时(1994年)。年平均(1981—2010年)气温为22.5℃,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14.3℃;7月最高,为28.8℃,平均气温年较差为14.5℃,极端最高气温38.7℃(2005年7月18日和7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8.2日。年平均降水量为1886.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45.1天,最多达186天(1975年),最少为105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888.2毫米(201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00.7毫米(195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9月,6月雨量最多。2020年影响中山的灾害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和强对流。

2020年,中山市年平均气温23.8℃,气温显著偏高,其中夏季、冬季平均气温均异常偏高,年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是历史第二高值,夏季平均气温打破历史最高纪录。全年总降雨量1377.9毫米,年降水量偏少,7月降水量打破历史最少纪录;年平均风速接近常年,盛行东北偏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偏低;年日照时数正常。影响中山的台风有4个,分别是“森拉克”“海高斯”“红霞”以及“沙德尔”,其中“海高斯”影响明显,带来大风暴雨。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少,暴雨时空分布不均。高温日数多,集中出现于7月,年最高气温37.5℃。阶段性冷空气活跃,年最低气温5.9℃。全年汛期总降水偏少(前汛期降水偏少,后汛期降水正常),前汛期部分镇(街道)出现冰雹。雾日较常年减少,霾日较去年增多。阶段性干旱特征明显。


【大气环境】 城市空气 2020年,中山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99,比上年下降21.5%。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有211天,良119天,轻度污染28天,中度污染8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数分别为:PO3(0.96)﹥PNO2(0.62)﹥PPM2.5(0.57)﹥PPM10(0.51)﹥PCO(0.25)﹥PSO2(0.08)。全年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为5微克每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均值为25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为36微克每立方米,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为1.0毫克每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为154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为20微克每立方米,与上年相比,SO2年均值下降1微克每立方米;NO2的年均值下降7微克每立方米,PM10和PM2.5的年均值下降7微克每立方米和7微克每立方米;CO日均值第95位百分数下降0.2毫克每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位百分数下降43微克每立方米。

城市降水 2020年,中山市共采集降水样品106个,其中酸雨样品10个,酸雨频率为9.4%,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降水pH范围在5.31~7.04之间,全年降水pH均值6.17,高于5.6的酸雨界限,增加0.08个pH单位。酸雨pH均值为5.44,增加0.17个pH单位。


【水环境】 饮用水源 2020年,中山市2个饮用水水源地(全禄水厂、马大丰水厂)水质每月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的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河流 2020年,中山市岐江河、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东海水道、洪奇沥水道、前山河水道、兰溪河、中心河等地表河流参加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其中,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东海水道、洪奇沥水道、黄沙沥水道水质类别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水质状况为优。中心河、兰溪河、前山河水道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状况为良好;泮沙排洪渠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石岐河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超标污染物为氨氮。长江水库水质为Ⅱ类标准,营养状况处于中营养级别,水质状况为优。与上年相比,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东海水道、石岐河、洪奇沥水道、前山河水道、兰溪河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近岸海域 中山市近岸海域监测的2个点位(中山浅海渔场区、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均为《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劣四类。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声环境】 区域环境噪声 2020年,中山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58.3dB(A),较上年下降2.0dB(A),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标准,在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划分中属三级,声环境质量一般。

道路交通噪声 2020年,中山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64.4dB(A),下降3.5dB(A),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4a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标准,在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划分中属一级,声环境质量为好。

功能区噪声 2020年,全市各类功能区中昼间等效声级均值未出现超标,各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均值均达到相应标准。夜间等效声级均值出现超标的为3类区和4a类区,超标量分别为0.2dB(A)和7.8dB(A)。


【交通设施】 中山市交通设施加快构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和以中山港为主体及中山港区、马鞍港区、黄圃港区、小榄港区、神湾港区的港口布局,形成公路与航道相通、水陆联运的庞大交通运输网,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02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3308.4千米,其中一级公路443.4千米、二级公路532.1千米、三级公路476.2千米、四级公路1095千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83.8公里。航道建设,2020年中山维护辖区航道里程535.5千米,其中内河航道维护里程473.5千米,沿海航道维护里程62千米。站场建设,至2020年底,全市有客运站场11家,其中一级站3家,三级站6家,四级站1家,简易站1家,配客点21个,客运企业32家。至2020年底,中山市道路货物运输业户3305家,货运站场11家。2020年,公交线路总长度3912.3千米,有公交车2576辆,年公共交通客流量10353.24万人次。2020年全市有港口企业20家,泊位48个,全部为生产用泊位;10家水路运输企业,5家水运辅助业企业,拥有船舶84艘,载重量14.86万吨;集装箱船舶29艘。渡口11个,渡船24艘,共1119座客位。


【人口方言】 2020年,中山市常住人口443.1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0.88万人,户籍女性98.28万人。中山市的方言种类多样,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方言分为4种,包括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镇;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街道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和黄圃镇的个别村;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闽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张家边等地。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街道、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


【民风民俗】 中山市民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想。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重新确定“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为中山人精神。2016年,凤凰木确定为中山市树。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歌、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具特色,均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8个种类。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西区长洲醉龙、南朗崖口飘色、古镇六坊云龙舞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沙溪四月八、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三角麒麟舞、石岐赛龙舟、小榄赛龙艇、东凤五人飞艇赛、南头五人飞艇赛、大涌红木家具雕刻艺术、黄圃赛龙舟习俗、小榄刺绣、沙溪三月三、南头灯酒习俗17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鹤歌、东乡民歌、三角镇三人根艇赛等28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项目。1988年起,每年都在农历正月初七(2001年后改为正月十五日)举办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筹集善款,民间艺术也在此间展演,成为中山独特的新民俗。


(来源:《中山年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