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镇(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7 【点击率】3894次


【简况】 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山市北部重镇。总面积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5万人,外来人口5.4万人。镇政府下设4个城区办事处、19个居委会、17个农村管理区(办事处)。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下设工业总公司、商业总公司、城建发展总公司、旅游总公司、电力公司、农业服务公司、口岸服务公司、对外经济办公室和区村企业办公室,分别管理镇、区(办事处)、村集体资产和企业。
  1997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59.96亿元,比1990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8.9%;工农业总产值54.03亿元,比1990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31.12%。先后被评为“中国乡镇十大百强”、“乡镇企业发展好,对社会贡献大的乡镇”、“中国乡镇之星”、“村镇建设全国楷模”、国家卫生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省文明单位、省体育先进镇和市文明镇。
 

【工业】 贯彻落实“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针,深化企业改革。以市场为中心,搞好企业技术改造,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借助境外、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网络,加快企业升级换代,拓展国内外大市场。在“八五”期间,工业总公司先后关、停、并、转了50多家企业,不断完善8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先后建立了6家较大规模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有10家企业通过兼并改造壮大了实力。全镇现有年产值超12亿元企业1家、超5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16家,2家企业获全国乡镇企业集团称号。
  先后引进美国联合碳化、英国威廉氏(耶鲁)、美国国际投资集团、美国史丹利五金公司、法国万能集团、日本株式会社、美国爱美高化工公司、美国尼克美药业公司等国际大财团和一批港澳台商合作办企业,引进外资6.68亿元。全镇工业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五金、化工、电器、包装、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开发了23项新产品,创造了15个新特优产品,其中38个产品获省级以上奖励,5家企业获ISO-9000认证,1家企业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1家企业获“全国文明乡镇企业”称号。涌现了“乐百氏”、“耶鲁—固力”、“雅黛”、“永大”、“永一”、“力王”、“史丹利”、“联合碳化”、“高威”、“华帝”、“百得—大昌”、“长青”、“康妮雅”、“榄菊”、“富乐”、“华美”等名牌产品,其中有7个产品年销量、质量居全国同行之首。乐百氏奶1992~1997年获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率之冠。工业总公司属下企业在国内开设了118个驻外分公司、经营部和20家分厂,在全国30个省、市、区设立销售网点,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有22家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经理负责制,基本形成了以集体公有制为主体的集体、股份、合资、内联、承包等混合型经济机制。1997年,全镇镇办企业386家,从业人员20345人;工业产值52.17亿元,其中镇办企业22.27亿元,村办企业23.38亿元,个体企业6.5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4倍、6.8倍和7.2倍。
 

【农业】 破除分包制,放开经营权,实行招标承包,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机制。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发展“三高”农业,使农业朝着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塘鱼、花卉为龙头的商品型、外向型、效益型农业体系。以效益农业为中心,抓品种增后劲,抓流通促生产,抓基地上规模,使农业上档次、出精品、创名牌、创效益。1997年,全镇鱼塘面积2.17万亩,总产量1.55万吨,亩产712.45公斤,总产量和亩产分别比1990年增长13.5倍、0.3倍,年均增长46.5%、3.7%。纯养高产优质鱼5140.5亩,其中水鱼300亩、桂花鲈500亩、埃及塘虱1300亩、观赏鱼600亩、罗氏虾450亩,年产优质鱼8000多吨。引进桂鱼、罗氏虾、彭泽鲫、大口鲶、花锦鳗等品种试养和推广,已有28个水产品种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甲鱼人工繁育成功,填补了全市养殖业的空白。全镇有水产品销售大户30多户,年水产品流通量1.2万多吨。畜牧生产以培育和推广饲养优良品种为主,拥有上市量超千头的瘦肉型猪场1个,生猪饲养量为2.66万头,上市量1.41万头;“三鸟”以石岐杂鸡为主,饲养量达56万只,上市量43万只。发展花卉苗木生产,种植地毡草9300亩,建立了绩西和绩东二及联东花木区、怡丰三和横海花木村、祥兴时花村,主要种植观叶、阴生、四季时花和草坪,拥有以金山棕、大王椰、散尾葵、苏铁等为主的植物品种1000多个、菊花品种1500多个、棕榈品种200多个,实现一村一品。广东棕榈园林工程公司是小榄镇首家冠省名的绿色企业,常年蔬菜种植面积6000多亩,其中冬种面积2000多亩,产量3.05万吨,主要种植菜心、椰菜、四季葱、西兰花、西芹等优良品种。镇农办常年根据各大产业的特点,不定期举办各类技术讲座,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每年组织技术干部、专业户外出参观学习,不断推动全镇农业发展。1996年镇农办举办了有109人参加的水产养殖绿色证书培训班,1997年举办了有202人参加的花卉技术培训班。1997年全镇农业用地面积4.02万亩,农业总产值1.86亿元,比1990年增长66.4%。
 

【基础设施建设】 1990年开始编制镇区建设总体规划,1992年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先后投资20多亿元,按中等城市的内涵对新区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至1994年建成占地6.3平方公里、功能齐全、分区明确、交通方便、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建成年吞吐量首期为30万吨的港口码头和海关货柜查验车场,程控电话容量6万门,市话电话中继电路489路。全镇公路里程达123公里,新建、扩建地方公路119公里、桥梁217座,实现镇、管理区全部通四级以上公路。建成日供水量20万吨的自来水厂,铺设自来水供水管道155公里,自来水普及率100%。1991~1997年,先后投资2.3亿元建成装机容量4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投资6000多万元完善220KV、110KV变电站,投资521万元改造城区供电线路308公里,投资6000多万元更新改造农业电网522公里、铺设排水管道103公里,投资800多万元将11公里的堤坝全面铺上水泥路面,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两座装机容量4410千瓦、每小时排水量27万立方米的排涝站,投资4000多万元开通农村道路、基耕路183公里,投资1000多万元整治河涌98.5公里,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设4800个座位的体育馆。新城区建成了小学、幼儿园、市场、足球场、溜冰场、保龄球馆、老人活动中心、长途汽车站、管道液化气等配套设施。采取旧城区见缝插针和新城区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大规模进行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投入数百万元将小榄人民公园扩大至7.5万多平方米,投资4000多万元收购一家国营工厂的厂区建设龙山公园,新建了升平、江滨公园。1997年,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和村镇建设示范镇。
 

【外经贸易】 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1亿美元。1997年,全镇有外向型企业292家,其中“三资”企业132家,“三来一补”企业160家,出口交货额达22.59亿元,创汇达2.64亿美元。新办来料加工企业13家,签订生产合同197宗,引进不作价设备款427万美元,引进设备1221台(套),工缴费结汇达900万美元,超额80%完成市下达的任务;新办“三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1.65亿港元,实际引进外资1.15亿港元,签订生产合同400宗,出口创汇达1.65亿美元,超额7.8%完成市下达的任务。连续六年获市最高创汇奖,同时获得超额完成任务奖及外经工作管理先进单位奖。中山威卡脚轮有限公司、永一胶粘制品有限公司、民森制衣厂有限公司、广利纺织有限公司、玛浩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耶鲁-固力保安制品(广东)有限公司被评为出口创汇双优企业。
 

【财税·金融】 加强依法治税,加强各项税种的征管,强化纳税意识,深入开展税源调查,广开税源。改革原有征管模式,取消专管员制度,强化税收稽查,开展税务大检查及增值税、所得税等专项执法检查;推行中介服务,加强税企关系,培植税源;定期举办各种税收业务培训班,帮助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1997年,财政收入4051万元,国、地税收入共2.81亿元,比1990年增长7.04倍,年均增长34.7%。有农业、工商、建设、中国、交通等6所银行和城市、农村两信用社共105个营业网点。各银行、信用社坚持以优质服务、稳健经营为宗旨,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贷款审批制度,做好吸储工作,积极开拓业务,开展银企合作,扩大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以更多的资金支持效益好、市场广、发展快的企业。至1997年底,全镇存款余额45.2亿元,比1990年增长4.45倍,年均增长28.6%。1994年开设证券交易部,1997年证券开户数近7000户,交易额达26.5亿元。保险从业人员由1991年10人发展至1997年的300多人,全镇各保险公司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达7375万元,比1990年增长9.37倍,年均增长39.8%。

 
【人民生活】 1997年,农村人均收入4336元,比1990年增长2.39倍,年均增长13.2%。人均储蓄存款2.42万元,比1990年增长4.44倍。城乡有1662户居民建了新房,建筑面积7800万平方米,总投资3.9亿元,人均居住面积29.2万平方米。全镇有敬老院3间,94位老人入住,有福利企业35间,300多位残疾人就业,有13间老人活动中心。1997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机械化屠宰场,保证了卫生肉食的供应。全镇有农贸市场22个,1997年集市贸易成交额8.5亿元。全镇有摩托车2.9万辆,营运汽车3458辆,机动船250艘;电话用户3.9万户,移动电话9300户,住宅电话普及率达89%。1997年参加镇旅游公司、旅行社外出旅游的群众达1.43万人(次),其中国内长线游3710人(次),短线游9122人(次),海外游3216人(次)。
 

【教育】 坚持“科教兴镇”战略,进一步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充分调动镇、管理区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教育经费逐年大幅度增加,1995年为5678万元,1996年为9045万元,1997年为1.17亿元。1997年投资6400多万元,仅用8个月建成新小榄中学,占地286亩,高中部从4个班扩大到10个班,使全镇高职中新生入学率达90.2%。全镇入学率幼儿园为90%、小学为99.95%、初中为99.8%、高中为90.2%;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人财贸中专每年培训近5000人;办起了市内第一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校聋儿和弱智儿童30多人。全镇在校的中小学学生和幼儿3.91万人,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357人。实施目标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制订中小学目标管理方案和评估细则,确立“立德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以理论为指导、科研为先导,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成绩。1997年初中毕业生参加全省统考有6个主科成绩超过市平均成绩,各类竞赛也获得较好成绩。学科竞赛获全国奖励23人、省奖励58人,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赛获高中组团体第三名、初中组第一名,省体能智能竞赛获第三名,市第三届运动会获小学生田径赛团体冠军、广播操第一名,中学生毽球比赛获女子全国第三名、全省第一名、男子全省第二名。当年,小榄中学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普及高中教育,做好职业教育工作。在继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基础上,及早做好毕业生报考动员工作,使报考率达97.2%。各职业高中则按照镇政府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时制订和调整专业设置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师资办学,部分专业与市属学校合作办法。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军民、警校、村校共建文明活动,办好家长学校,构建社区大教育网络。1997年获市教育工作先进镇区奖和普及高中教育奖。
 

#p#副标题#e#

【科技】 全镇有科技人员1591人,其中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31人、初级职称以下827人。镇科技部门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实际需要,积极协助企业推广科技应用,引进、吸收和不断创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发展高新科技,加强技术改造,有效地保证了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7年来获市科技农业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10项、五等奖9项;工业一等奖1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993年冼焯兴、李锡辉和1995年吴桂昌获市科技兴农金穗奖。
 

【文化·体育·卫生】 镇文化站设有阅览室、借书室、典籍书库、展览室、美术室、排练室、培训室、录像室、会议室、露天小舞台等,主办出版季刊《菊城》文艺报、半年刊《长虹诗刊》等;开设4个政治宣传橱窗、1个文艺宣传栏,总面积70平方米。镇文联属下有长虹诗社、榄山乐社、摄影协会、集邮协会、榄山武联、青少年画会、老年书画会、工人书画会、书法协会、国标舞协会、菊城文学社、收藏协会等12个业余文化群众组织。各协会会员创作积极性极高,7年间获市、省、国家奖励的作品甚丰,1995~1997年间有部分作品获国际大奖。每年举办演出、展览、培训、比赛等文化活动20多次。加强对168间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宣传国家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方针、政策,处理文化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净化社会风气。1992年镇文化站被省评为一级文化站,连续7年被评为市先进文化站。镇有线电视站于1994年10月升格为有线电视台,每天播出《小榄新闻》和信息节目。目前拥有有线电视用户4万多户,主干线路400多公里,边远干线从1996~1997年初已采用光导纤维传送,覆盖全镇21个管理区和办事处,电视普及率达90%。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建有4800个座位的体育馆。经常举办其它各类群众性体育运动会和单项体育比赛,其中,1995年举办了镇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和两届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术人员运动会。1986年和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省体育先进镇。镇内有两所二级甲等医院、39个农村卫生所、19个企事业卫生室。全镇现有医务人员33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2人。小榄医院和陈星海医院被评为全国“爱婴医院”;1997年小榄医院被评为省免疫检验室间质量评估优秀单位,陈星海医院被评为省职业道德建设百优单位。
 

【环境卫生】 城区各办事处和附镇片的农村管理区都与公路和大街旁的单位、店铺、住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门前“三包”监督员上岗执勤制度,按地段分而治之。城区实行主要公路和大街由镇环卫专业队伍负责,小街小巷由各办事处聘请保洁员负责,店铺和住户门前由店铺、住户自己负责,每天打扫、保洁3次以上的三级保洁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创建卫生达标街检查评比活动,确保三级保洁制度的贯彻实施。镇政府于1995年与各管理区签订了整治、管理河涌责任书,保证水道畅通,水质良好。实行基层区域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规定实施项目组建单位责任人必须与镇环保所签订《执行防治污染及其保护环境“三同时”制度》责任书。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三废”,保护水源和空气,创造优良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设有镇城监中队,处理各类违反环境卫生和建设管理规定的行为。积极开展创建省、市卫生村和镇卫生区活动,发动群众整治脏、乱、差,清理卫生死角,定期喷洒药物,消灭蚊、蝇孳生地。通过电视、橱窗、板报、广告等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全民的卫生意识。1995年、1997年先后被评为市卫生镇、省卫生镇和国家卫生镇;永宁办事处、竹源管理区、东区管理区、北区管理区被评为首批省、市卫生村。
 

【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讲创业的精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举办理论学习班、业务培训班和文化进修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总结推广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永宁办事处党总支和“全国文明乡镇企业”的今日集团的先进经验,宣传一心为集体的村长宋茂林和勇于开拓的今日集团总经理何伯权等人的先进事迹,促使全镇各级干部牢固地树立“在位一任,为富一方,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开展创建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服务窗口活动,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计划生育】 贯彻落实计划生育任期目标责任制,各级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管理区和办事处干部年终分配与计生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实行镇政府各办公室包干联系点的工作制度。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工作方针。抓好“五期”教育,在全镇14间中学广泛开展青春期教育,受教育率达99.8%;在2间医院和各婚育学校全面开展孕产期、育儿期教育,受教育率达95%;每年都有1000多对新婚夫妇参加婚育学习,受教育率达99.5%;坚持一季一查环查孕制度,查环查孕率达98.5%。实施“三位一体”及“一卡八册”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区、办事处已全部建立育龄夫妇档案和“一卡八册”,每年组织两次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清查验证工作。计划生育协会已有会员7365人,占总人数的5.3%;农村二女户福利基金会入会563人,占应入会总数的90.37%;1996年成立独生子女福利基金会,入会176户。1997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3.56‰,计划生育率为85.48%,多孩率为2.6%。
 

【侨务】 深化工作层面,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宣传,广交朋友,争取侨心,努力拓展本地区的统侨工作。做好侨胞和港、澳乡亲联系及接待工作,鼓励侨胞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7年共接待1750人(次)。1991~1997年,全镇接受华侨和港、澳乡亲捐赠累计人民币1003万元、港币2082万元,接受价值2406万元的机械设备捐赠共75台。1997年全面落实完成侨房清还工作,清还了侨房产权7户、面积1159.5平方米,使用权31户、面积2085.8平方米。
 

【社会治安】 制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办法》,实行领导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进行考核验收、表彰奖励。根据不同时期的治安特点开展专项斗争,坚决扫除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宣传、戒毒、缉毒、帮教等多管齐下的禁毒斗争,遏制了毒品蔓延的势头。1997年共查获吸毒人员409人,破获贩毒案件16宗30人。投资700万元新建拘留所、戒毒所、治安执勤点,添置装备,加强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完善防范机制,把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建立三级防范网络,严密控制社会面,实行全天候巡逻防范。创建64个安全文明小区,覆盖率达100%,并且全部达标,其中23个被评为市优秀小区。严格管理外来人口、出租屋,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和防范意识教育,重点加强外来员工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及时调解民事纠纷,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为全镇263个单位企业安装电脑联网报警装置,建立“110”报警指挥中心,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强化日常治安管理。成功地做好了1994甲戌菊花大会、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97全国俱乐部乒乓球赛等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公安、治安、保安三支专业队伍的管理教育,从严治警,从严治队,确保数量,提高素质。经常开展全体公安治保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严把招聘的入口关,在干警队伍中开展纪律教育,履行十项服务承诺,制订队伍管理规定,强化内外监督机制,改革警务机制。全镇现有干警160人,治安队员700人,保安队员1200人。7年来,共立刑事案件4641宗,破2595宗,破案率为55.9%。1997年,全镇共立刑事案件478宗,破317宗,破案率为66.3%,其中大案365宗,破218宗,大案破案率为60%;受理治安案件972宗,查处927宗,查处率95.4%;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152人。
 

【法制建设】 坚持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进一步确立“为经济、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努力开展法制建设工作,解决好民间纠纷,配合“二五”、“三五”普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紧密联系创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点工作的开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有线电视、广播等及时宣传严打、禁毒、禁赌、扫黄等刑事治安法律法规。7年来,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共印发各种法制宣传资料13.15万份,组织学校、管理区、办事处及战线、单位订阅法制报刊54万多份,上法制课238次,受教育人数达25.99万人(次),解答咨询1515人(次)。1997年,举行3次规模较大的街头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举办了有210个外来单位参加的法制培训班,下发辅导材料1200多份;发动外来单位订阅《外来工法制教育读本》1800多本,下发试卷2万份,收回1.8万多份,发出合格证1.21万本;组织了36个私营、个体企业举行“四个一”法制教育;举办了有全镇15所中学1万多名中学生参与的“法律常识知多少”的系列竞赛活动。1991~1997年协办公证7307件、法律见证9085件、诉讼代理594件、非诉讼代理1001件。镇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先后获得省一级法律服务所、全国优秀法律服务所、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p#副标题#e#

【参评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 全镇林木覆盖总面积774.453公顷,林木覆盖率15.8%。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89.11公顷,绿化覆盖率30.5%。村庄绿化覆盖面积161.47公顷,覆盖率27.7%。参加义务植树尽责率91.54%。有50年以上的古树219株,其中100年以上古树29株。1997年8月,小榄镇顺利通过省绿委办验收,造林绿化的各项标准均达到评审规定的要求,被推荐参评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
 

【第四届小榄菊花大会】 小榄栽种菊花已有700多年历史,初起有“菊试”、“菊社”民间组织,渐演变成为10年一度的“黄花会”。清代嘉庆甲戌年(1814年)10个菊社联合举办大型菊花盛会,并相约以先人定居小榄时的甲戌年为一大盛会(即60年一届)。此后于1874年、1934年分别举行了第二和第三届。1994年11月29日~12月5日隆重举行了第四届小榄菊花大会,大会布展10平方公里,设三大展区、四大展场、198个造型景点、60万盆菊花、1568个品种,其中最大一株立菊为43圈5677朵花,创造了全国之最。设有16个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场点。17天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嘉宾1820批352万人及游客600多万人(次),其中有中央、省、市各级首长、国际友人、港澳台知名人士、海内外客商。大会规模之盛大,品种、数量之多,菊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多彩,观众之踊跃,影响之深远,都远远超过历届。
 

【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 1996年11月23~26日,国家建设部在小榄镇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国家建设部部长侯捷、副部长毛如柏、广东省副省长汤炳权等有关领导分别在会议上讲了话,小榄镇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会议提出了“九五”时期全国村镇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68个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201名全国优秀村镇建设工作者和201名全国村镇建设优秀乡镇长进行表彰。会议期间,与会的领导及代表参观了中山市城区和小榄镇的城镇建设,并对小榄取得的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大会以“全国村镇工作会议全体代表”的名义,赠给小榄镇“村镇建设全国楷模”的牌匾。
 

【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赛】 1997年12月24~27日,举行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赛,来自全国俱乐部的8支男队和11支女队参加比赛。小榄镇政府作为这次大赛的承办单位,在筹备工作和赛事的组织安排工作方面,受到了国家体委领导和各省乒乓球俱乐部领队、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及新闻媒介的高度赞扬,进一步提高了小榄的声誉。上海的王励勤和山西的王晖分别获得男、女子单打冠军,广东的马林和河南的邓亚萍分别获得男、女子单打亚军。
 

【洪涝电排工程】 于1995年9月动工,1996年6月底全面完成,总投资4600多万元。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50毫米、5年一遇外江洪水48小时排干标准设计。总装机1600毫米立式轴流泵7台,设计总流量每秒77立方米,扬程3.3米,总装机容量4410千瓦,分设南、北两站。1996年12月经省水利厅及有关部门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工程建成后基本解决了全镇内涝积水问题。
 

【小榄体育馆】 于1994年2月动工兴建,同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占地2万平方米,室外建有篮球场5个,馆内设有4800个座位、柚木地板篮球场以及中央空调等设施,总投资4400多万元,其中群众捐款2000多万元。体育馆建成后,曾举行了1994年甲戌菊花大会闭幕式和多项表演以及'97全国乒乓球俱乐部赛等多项体育比赛。(卢颖禧)

 
1991~1997年小榄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主要经济指标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农业人口(人)

89496

91456

92968

94963

96067

96943

97559

外来人口(人)

35365

36895

37911

39635

41536

52800

53863

面积

耕地面积(亩)

31556

24914

27098

21847

19977

17737

15790

总量指标

社会总产值(万元)

126316

153898

216713

351635

418004

508698

599619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

107546

134905

196263

301384

382894

456125

540321

农业总产值(万元)

11508

13522

14000

15025

16500

17505

18600

工业总产值(万元)

96038

121383

182263

286359

366392

438620

521721

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产量(吨)

8400

5400

3200

------

------

------

------

糖蔗产量(吨)

27200

9700

300

------

------

------

------

蔬菜产量(吨)

24500

27500

31200

21600

30600

35500

30500

水果产量(吨)

4600

4500

2300

2000

100

600

600

生猪上市量(头)

22700

19800

19200

24100

12400

13300

14100

水产品产量(吨)

10700

10700

13800

13700

13900

14000

14000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1928

2256

2500

2825

3328

3827

4336

财政收入(万元)

1155

1580

2301

1632

3018

3310

4051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 记:钟 彪(1991.1起)

镇 长:罗景林(1991.1起)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小榄镇(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