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地方志(2019)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20》 【成文日期】2019-12-31 【点击率】1112次

综 述

 

【档案地方志事业概况】 2019年,中山市根据机构改革方案,理顺中山市档案局(中山市档案馆)(简称“市档案局”“市档案馆”)职责。将市档案局的行政职能划入市委办公室,市委办公室对外加挂市档案局牌子。市档案馆作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对外加挂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市地方志办”)牌子。不再保留与市档案馆合并设立的市档案局。年内,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依法治档和依法治志,开展档案业务检查、指导、验收和年度评估。加强档案和地情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加大档案征集接收力度,规范库房管理;配合党性主题教育和党史国史教育,举办档案展览、档案地情教育实践活动;开发利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建设乡村地方志文化阵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完成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整改,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档案地方志工作数字转型。优化行政服务事项申办流程。完成年鉴、地情书籍的编纂工作和地方志资料年报征集工作,编纂出版《中山年鉴·2019》。指导和帮助镇区和部门开展镇区志、镇区年鉴、部门志的编纂工作。年内,市档案馆被列为首批市级“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之一;6月,《中山年鉴·2018》获全省2018卷优秀年鉴一等奖;11月,市地方志办副主任吴冉彬获评为全国地方志先进工作者。

 

【档案与地情信息资源利用服务】 2019年,中山市档案馆突出“档案为民”宗旨,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全年接待来馆查档利用服务1325人次,查询档案资料1.42万件,查阅图书388册,复印资料2.53万页,复制照片2498张,出具证明2486份。调整档案开放鉴定小组,整理修订档案开放鉴定和密级变更、解密工作制度,完成年度档案开放鉴定与馆藏档案解密工作。编印《中山档案资政参考》4期,完成《红色珠中江》内容编写和《中山市档案馆指南》修订工作。做好展览服务,全年接待参观团体近800批次、超3万人次。

 

【档案与地方志信息化建设】 2019年,中山市档案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档案地方志工作数字转型。融入电子政务、“数字政府”建设,完成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整改,做好中山文档平台、智能馆库系统、机房网络运维等工作。启动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护体系项目建设,完成需求调研、项目硬件设备采购等工作,并申请系统安装部署云资源,开发档案数据接收中心、统一门户、分类总库、监督指导等系统核心功能,完成124个档案类别的元数据梳理和9个单位的档案数据分类总库迁移。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接收进馆。根据“数字政府”建设规划要求,推进各单位业务系统与档案系统对接,与市政数局等单位拟定对接系统清单,推动归档公共数据和电子文件实现统一接收、集中保管和提供利用。完成馆藏档案和地方志资料数字化工作,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项目,共完成300万页;开展数字方志馆和地方志图书数字管理前期工作。9月,市地方志办在珠三角地区地方志数字化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档案与地方志宣传】 2019年,中山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档案地方志宣传活动。6月,组织开展2019年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订阅档案宣传资料发至各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镇区档案馆。6月6日,与中山市朗诵协会合作举办“新中国的记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2019年“6·9”国际档案日朗诵分享会,并举行“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和《世纪伟人孙中山》丝绸长卷档案捐赠仪式。12月,参加中山市“12·4”国家宪法日暨广东省首届法治文化节活动,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开展档案知识咨询。全年向各类机构、媒体报送信息770篇次,其中国家、省级刊物采用42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2篇。

 

【档案与地方志地情教育实践活动】 2019年,中山市档案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拓展服务功能。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档案教育实践基地日常维护,创新展览服务手段,制作展厅语音导览小程序,满足群众观展需求。6月起,市地方志办组织全市学生、教师、社会人士等开展广东省“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并协助香港中山隆镇同乡会组织会员及青年学生共50人到南朗镇翠亨村、大涌镇安堂村、沙溪镇圣狮村开展活动;市地方志办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简称“省地方志办”)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全市共10个作品获省级奖项,其中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8个。7—8月,市档案馆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走进档案馆暑期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团体40批次共8000人次参加。与澳门科技大学在香山名人档案史料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研究出版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巫晓云 陈琳琳 陈育生 黄秀莹)

 

档案工作

 

【档案执法监督检查指导】 2019年,中山市档案局完成机构改革涉改单位档案处置工作的指导、培训,印发《关于做好我市机构改革中档案工作的通知》,明确档案处置工作要求,并于1月举办机构改革档案工作专题培训班,培训涉改单位相关人员。5月,横栏镇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横栏镇档案馆,全市累计建成镇区档案馆24个。市档案局完成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现场检查指导。加强档案业务指导和检查。组织抽检24所中小学校、68个村(社区)的档案工作,至年底,全市324所学校开通使用中山文档平台,基本完成规范建档任务。5月,对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火炬开发区等12个镇区和市直单位开展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检查并印发《档案安全检查反馈意见书》,责令相关问题单位限期整改。11月,评估检查24个镇区的年度档案工作情况,并分别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通报,督促相关镇区落实整改。10月,对8个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标单位进行复检,发现问题并现场反馈意见建议。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引导并开展档案业务咨询,测评中山火电厂的档案工作。开展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指导和验收,完成古神公路二期南段项目档案的验收工作。

 

【档案业务培训】 2019年,中山市档案局组织开展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全市1400人次参加培训。组织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班,524人通过考试并获得中山市档案专业人员培训证书。组织开展档案业务专题培训,举办市直机关、镇区机关档案业务专题培训班10期;分别在石岐区、横栏镇开展镇区档案人员培训班,990人参加学习。

 

【档案资源建设与管理】 2019年,中山市档案馆开展档案征集接收和库房规范管理工作,丰富馆藏档案资源,保障档案安全。全年接收39个市直单位(39个全宗)应进馆档案10.9万卷,连续3年接收档案10万卷以上;接收整理图书资料1200册;征集中山名人书法作品10件,其他珍贵史料40件;拍摄全市重大政务活动及馆内活动662次,形成归档照片(初选)2.87万张;完成中山电视新闻及央视纪录片等视频档案归档943条。加强库区设施设备的检查、巡视,消除安全隐患。消毒档案23批次,共9681卷、3.41万件、2045册。创新史料征集方式,与孙眉家族后人在中山文档平台共建“孙眉家族”档案全宗,实现分散在国内外的孙眉家族成员所存史料互联互通共享,年内共接收孙中山、孙眉、孙昌、孙科等家族成员亲笔信、孙眉入籍夏威夷王国的宣誓书、家谱等史料原件78件。

 

【天下为公——孙中山档案图片展】 2019年3月30日,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市档案馆主办,市档案学会承办的“天下为公——孙中山档案图片展”在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展出。展览展出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广东省档案馆的档案文献、历史照片、函札、手令、题词、印谱等展品230件,展示孙中山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历程,展出临时大总统誓词及宣言书、孙中山致蔡元培、孙中山关于选人用人的批示训令、《建国方略图》等档案文献。该展览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的要求,推进“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至年底,共接待766批次2.71万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 2019年10月24日至12月31日,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主办,广东省档案局、广东省档案馆、中共中山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承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协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巡展在市档案馆展出。展览分为“探求真理”“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践行宗旨”“从严治党”5个部分内容,展出来自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约400件档案文献,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手稿,方志敏、赵一曼、杨殷等革命先烈的遗书遗作,获国家荣誉称号“人民英雄”麦贤得等事迹材料,中国共产党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论著、文章等。该展共接待党员670批次近2万人次。

 

【档案学会】 2019年,中山市档案学会开展档案学术研究交流、档案宣传、档案职称评审等工作。全年受理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97份,其中初级申报材料44份、中级申报材料53份,申报人数比上年增长29.3%;经评审,获档案专业助理馆员(初级)资格41人,获档案专业馆员(中级)资格38人。编印会刊《中山档案方志》2期,每期编印500册。联合市档案局、珠海市档案局开展区域合作,利用珠海档案教育培训网为会员提供继续教育线上培训,全年为学员开具档案继续教育证明260份。发动会员参加国家及省档案局、档案学会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市检察院郑骅撰写的文章《真实存在的记忆》入选国家档案局“新中国的记忆”征文作品。

(巫晓云 陈琳琳 陈育生)

 

地方志工作

 

【年鉴年报工作】 2019年12月,《中山年鉴·2019》完成编纂工作,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全书130.8万字,设年度关注、2018年中山之最、2018年中山大事记、市情概览、党政机关、军事、法治、农业、工业、信息业、商贸业、邮政·物流、旅游业、金融业、财政·税收、经济监督管理、交通、城乡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民生、区镇概况等30个类目。在专题彩页、专题文章、专题条目、文献资料收录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山升格地级市30周年取得的成就。年内,市地方志办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年鉴·2019》《广东年鉴·2019》《中国城市年鉴·2019》中山市的组稿工作。承办《粤港澳大湾区年鉴》2019年卷组稿会。推动镇区年鉴编纂工作。10月,古镇镇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中山市古镇镇年鉴·2019》(含电子光盘)经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4.6万字。西区启动年鉴编纂工作,是全市第二个编修年鉴的镇区。

    年报资料征集工作沿用与年鉴工作同步开展、同步修改、审核的工作方法,征集140个单位的年报资料573.3万字、照片2296张,全部完成审核验收和归档工作。

 

【镇区志、部门志编纂】 2019年,中山市地方志办敦促和指导未完成志书出版任务的镇区加快进度。6月,《中山市港口镇志》印刷出版;7—9月,《中山市神湾镇志》《中山市横栏镇志》完成出版社审核并送市地方志办审阅。被列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黄圃镇志》完成初稿的第二次修改;《翠亨村志》被列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并启动志稿编纂工作。加强对部门志编纂的指导和复审工作。复审《中山市交通志》《中山市水利志》《中山市三乡镇人物志》约170万字,从地方志书体例规范等方面提出指导和修改意见。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开发利用】 2019年,中山市地方志办开发利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宗祠、名人故居等设施建立村情(志)馆,板芙镇里溪村和民众镇沙仔村利用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板芙镇里溪村史馆和民众镇沙仔村地方志文化园,建设乡村地方志文化阵地。完成入选《广东名村》《广东集萃》的中山稿件,完成丛书中历史文化村、红色文化村、美丽乡村、特色产业村、物产集萃、特色建筑集萃6个专题稿件及照片的报送任务,全市有47个村的地方历史人文资料入选省两部丛书中的6个专题,共4.5万字,图片约200张。

 

【南区地方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中山市地方志办指导南区办事处建设方志馆、地方志文化园,实现地方志文化服务与党建文化基地、志愿服务、公益场所的有效整合。4月,中山市首个镇区级方志馆——南区方志馆在南区城南三路建成开馆。该馆集收集、保管、阅览、咨询、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分3层布展,设地情馆、华侨馆、名人馆、良都侨苑等14个展区,展示南区优秀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建筑文化等亮点,重点收存并供社会各界民众查用方志年鉴、南区侨胞、历史人物等地情资料。同月,南区融合地方志文化元素,在原良都公园的基础上,打造中山市乃至全省第一个地方志文化园——南区方志文化园。该园位于南区西环一路旁,通过生活场景仿制、景观再造等方式展示南区建署沿革、历史名人以及渡溪码头古牌坊、功建铁城梁公祠、曹边学校、沛勋堂、南源堂、马岭古茶亭、刘广生故居、杨广开堂等历史古迹和乡村农耕劳作场景,配合方志文化的民俗、家风、方言等要素,彰显南区地方风采和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11月20日,市地方志办在AAAA景区级旅游景区中山詹园挂牌成立中山市首个企业地方志文化室——中山詹园地方志文化室,推动地方志文化进机关、校园、农村、社区、企业,增强全社会读志用志传志意识。

 

【地方志对口援藏】 2019年,中山市地方志办落实省地方志办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地方志工作的要求,对口帮扶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和受邀帮扶米林县修志工作。3月25—30日,参加省地方志办组织的赴西藏自治区开展对口支援调研和对接工作。年内,评议并指导修改《工布江达年鉴(2018卷)》复审稿;全文审改《工布江达县志(2001—2010年)》复审稿和终审稿,约140.8万字,《米林县志(2006—2015)》复审稿151.4万字,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

(黄肇敏)

上一篇: 广播电视(2019)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