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地方志(2011)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2》 【成文日期】2011-12-01 【点击率】1341次

档案和地方志概况】 2011年,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制完成《中山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山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由市“十二五”规划办公室批准实施。坚持依法治档,推动档案目标管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镇区档案管理体制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镇区档案馆4个,全市镇区档案馆共14个。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完善公共服务;5月,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山、珠海、江门三市档案局签订《珠中江区域性档案电子目录利用同城化合作协议》。12月底,位于东区兴文路的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封顶,进入全面装修阶段。推动第二届地方志编修工作,《中山市志(1979—2005)》通过省人民政府终审,加快镇区志、部门志编纂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市档案局驻兴中道1号。

档案、方志行政管理】 2011年,市档案局开展对市直单位和镇区机关的档案工作实行年度评估制度,市直机关分成7个协助工作组,镇区分成4个协助工作组,各协助组采取单位自检、协助组检查评分的方法进行。全年有15个单位实现档案目标管理,其中2个达到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标准,98个基层档案室通过目标管理复检。市档案局印发《关于在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中加强档案管理的通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村),推动镇区和村(居)民委员会档案工作。全年举办各类档案业务培训班14期,培训专(兼)职档案员560人,组织局馆副科级以上干部和镇区档案馆(室)负责人共40人,参加由中山大学开办的档案业务知识水平提升培训班学习。加强地方志工作管理和业务指导,推动镇区志和部门志编纂工作。做好《中山市志(1979-2005)》修改、补充、完善工作。增聘副主编,落实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简称“省志办”)对市志的复审修改意见,报送并通过省人民政府终审。

档案资源建设】 2011年,市档案馆接收并整理档案史料1320卷、5854件,图书资料900册;收集政府公开信息纸质文件1729份、电子文件3060份,可公开的政府信息电子文件总数4.38万件,内容涉及经济建设、医疗教育、征地补偿、工资福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参加市内外重大活动拍摄410次,形成归档照片7000张。下载电视新闻节目形成视频680份,制成光盘260张。

档案保管保护鉴定开放】 2011年,市档案馆对库房部分发霉变型墙壁、天花板、中央空调冷气管、空调、灯泡等进行维修翻新、补漏修缮。在所有档案箱柜重新投放杀虫药,消毒档案1780卷4421件。提高调档效率,更新所有库房档案存放索引表及箱柜指引卡。对保管期满30年的档案进行开放鉴定,经鉴定新增向社会开放档案2100卷(件)。

档案开发利用】 2011年,市档案馆利用馆藏资源编辑出版档案编研材料或参考资料举办档案展览,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全年编辑和出版各种资料13种,共278万字,包括市委书记市长政务活动新闻报道汇编、《2010年市委书记陈根楷会议讲话辑录》、《2010年代市长薛晓峰会议讲话辑录》和《2010年代市长薛晓峰调研讲话辑录》、《档案资政参考》、《中山档案》等。4月28日至7月20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山川缘·博爱情——中山援川档案图片展》,设展板90张,展期88天;8月以后分别在火炬开发区、市商业博物馆等地巡展,参观人数累计4万人次。

档案、方志公共服务】 2011年,市档案馆接收54个单位及镇区移交的可公开纸质文件1729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政府公开信息电子文件3060份,在中山档案信息网站发布。至年底,档案信息网站共发布4.38万条可公开政府信息,内容涉及经济建设、医疗教育、征地补偿、工资福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有60万人次在网上查询政府公开信息。市档案馆全年接待查阅利用档案者2200人次,免费提供利用档案资料、现行文件4100卷(件、册),免费提供复制件7100页(张);提供电话、网络咨询服务560次。市地方志办公室为20多个单位提供地情查询和相关资料约1万字。

档案、方志信息化建设】 2011年,市档案局完善电子档案馆管理系统功能,新增1台千兆防火墙、新部署1套数据异地存储备份设备、修订馆室分类统一标准、增强中山档案信息网站联动发布功能、启动电子政务系统与市电子档案馆互联工作以及数据迁移和批量挂接等。完成中山档案信息网站升级,网站总记录数增至29.5万条,其中政府公开信息4.38万条,开放档案目录22万条。升级“中山地情信息库”网站,完善网站管理制度,明确网站工作分工和考核标准,确保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化。2011年,中山市地情信息库总信息量1.05万条,年新增量超1500万字,信息总数量比上年增加33.4%,年点击率超10万人次。

档案、方志学术研究】 2011年,市档案局完成《小城镇档案工作规范研究》课题项目研究,该项目被列为省档案局档案科技项目,是国内首次对小城镇档案工作进行系统研究,涵盖小城镇档案工作的各方面。11月,市档案学会召开2011年学术年会,20篇论文入选年会交流;10篇论文入选广东省档案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获得省档案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篇、三等奖2篇。

专业档案管理】 2011年,市城建档案馆接收城建档案2.22万卷、照片档案3360张、光盘5440张,接待查阅利用者2716人次,提供利用档案7595卷。市土地房产产权档案馆接收档案34.2万卷(册),接待档案查阅利用者15.06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15万卷(册)。

编纂《中山市志(1979—2005)》 2011年,市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市志办”)继续做好《中山市志(1979—2005)》(简称“市志”)的编纂出版工作。1月,第二次将市志稿送省志办复审。3月,省志办在中山召开第二次意见反馈会,对志稿提出复审修改意见。市志办针对复审意见,结合编纂力量弱和任务紧的实际,调整工作思路,加强对市志编修工作的领导,由局长冯荣球担任市志编修工作主编,同时聘请专家程慧协助总纂,确保在年底前通过终审。4月至8月,市志编辑部完成全部志稿梳理,重新调整志稿的篇目结构,处理交叉重复,补充缺漏内容,修改错误,压缩篇幅,增补体现中山特色和亮点的5个专记等工作,将志稿从原来220万字压缩至165万字,提高志稿质量。9月14日,市志稿通过省志办复审,9月29日送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终审,11月通过终审。全书稿设30篇、2671页,165万字,其中彩色照片298张60页。

编纂镇区志和部门志】 2011年,市志办在做好市志编修工作的同时,部署加强镇区志、部门志的编修,完善落实部门志和镇区志编修出版的三审制度。年内组织专家预审《中山市公安志》、《南朗镇志》、《东升镇志》、《三乡镇志》、《东区志》等,《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志》、《小榄镇志》通过市志办复审,其中《小榄镇志》交付广东人民出版社终审出版。

编纂首部《 中山市人物志 》 2011年,市志办编纂《中山市人物志》(简称“人物志”)并形成初稿。成立人物志审查小组,召开2次审查小组成员评审会议,收集并落实对人物志的人物入志标准、内容体例、资料史实等的修改意见。该志是中山编纂出版的首部人物综合志书,经修改后形成的书稿收录人物1554人,约39万字,500页。

年鉴编纂】 2011年,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承担《中山年鉴·2011》、《中国城市年鉴·中山市》、《广东年鉴·中山市》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中山市》4种年鉴编纂工作。年初,年鉴编辑部在中山市档案方志信息网发布征集意见启示,向全市组稿单位和读者征求《中山年鉴·2011》篇目设置和编写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年鉴编辑部人员参加省志办年鉴业务培训班,提高编辑人员编纂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合理调整年鉴篇目设置与编写内容。组织年鉴编辑部人员到广州市和东莞市地方志办公室交流年鉴工作,学习交流年鉴编纂工作先进经验。研究外省、市的优秀年鉴,参考借鉴外地优秀年鉴的篇目设置。经过调查研究,编辑部修改《中山年鉴·2011》的篇目,并印发给组稿单位参照使用。3月1日,在中山市党校召开《中山年鉴·2011》组稿工作会议,全市160个单位的年鉴通讯员参加会议和编写业务培训。年鉴编辑部在编纂工作中,坚持质量第一,真实、准确地收集中山地情资料,做好年鉴稿的编辑工作。7月底,完成《中山年鉴·2011》全部稿件的初编和统编任务。8月4日,召开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成员会议,25名编委审核验收年鉴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年鉴编辑部全面落实编委会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年鉴稿质量。10月底,出版发行《中山年鉴·2011》。中山年鉴由2010年的正16开本改为2011年的大16开本,总字数量由100万字增至115万字,收集的文稿更加丰富。全书首次采用四色印刷,提升装帧印刷档次。编写《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中山市》(2011卷)文稿6万字,提供照片69张。编写《广东年鉴·中山市》文稿1.1万字,提供照片12张。编写《中国城市年鉴·中山市》文稿7000字。

(黄巧波)

 

上一篇: 诗歌创作(201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艺创作(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