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20》 【成文日期】2019-12-31 【点击率】749次 | |||
【高等教育概况】 2019年,中山市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5所普通高校和中山开放大学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5.31万人,各类各层次成人学历高等教育在校学员1.72万人。持续开展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招生38人;6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2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联合培养基地的第三批毕业生;秋季学期基地进驻硕士研究生63人,其中省市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新生30人、电子科技大学本部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1人;1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工作站。完成高等职业院校扩招,招录应届、往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1804人。推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转设为公办院校。12月,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公室揭牌,中山科技大学选址翠亨新区,建校总投入100亿元,拟在2025年建成为由中山市政府主办、省市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同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陈 靖)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位于石岐区学院路1号。2019年,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共11个二级学院(教学部),本科专业41个。录取全日制本科新生5091人、专科插本科新生826人,在校生近2万人。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录取9336人,获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评为2018—2019年度优秀学习中心。2019届毕业生毕业率96.62%、授位率86.30%,初次就业率96%,继续深造人数218人,比上年增长18.5%。完成2015级“2+2”(前两年在中山学院学习,后两年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习)联合培养本科生实验班184名学生的毕业、授位审核工作。推进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新增研究生工作站10家,招录38人,有4名博士研究生在校培养。全校有教职工779人(不含临时工),其中专职教师523人,新入职博士或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21人,新晋升教授4人、副教授9人。 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建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广东省优质专业,2个专业通过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工程教育认证。“面向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的新型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省级立项2个、校级10个。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2门,其中10门课程成为省级优质课程、2门入选课程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课程联盟平台。建立“科研团队研修计划”,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进合作办学,加入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与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新增校外实践基地45个。5805名学生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1167个,获国家级赛事铜奖、广东省赛事银奖及铜奖各1项。 推动科研工作发展 “广东省智能检测与机器人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立项,“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系统”创新团队获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立项。年内有被认定为中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9个,获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13个,包括国家级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3个、市厅级项目97个;其中市社会公益重大项目16个,比上年增长128%。学校教师发表论文209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66篇、增长83.3%,《期刊引用报告》JCR一区论文27篇、二区论文14篇,中科院大类一区7篇、中科院大类二区16篇,“高被引”(近10年被引频次排在前1%的论文)论文1篇。出版著作12部。获授权专利115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86件、外观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3项。服务企业135家,8项发明专利实现合同转化。6个科研平台入选成为广东省首批创新券服务机构,并与10家企业对接订单,协助企业申请广东省创新劵补助额度近100万元,居全省服务机构前列。 提升教学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教授吴坚强主持的“‘应用导向,多元聚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年学校获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优秀案例”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获评为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团队等。教师获“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人、获评为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最具坚守精神辅导员、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各1人。年内,学校连续4年获评为广东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卢楚红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微信公众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关注人数5万人,阅读总量200万人次,进入中国高校官微排行榜百强榜,位列广东省内同类院校前三,获2019年度广东高校(本科院校组)新媒体影响力三等奖。校报作品获全国和广东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13个。学校的习语网络文化工作室获评为广东高校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摄影作品《新时代,新农村》《又是一年春耕时》《青春汗水》及短视频作品《再见,不负遇见》获广东省高校优秀网络文化评选三等奖。教授朱东黎原创的群舞《爸妈我想你》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立项,舞蹈《选村官》获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推广行动计划”项目立项。 (张远秀)
【中山开放大学】 中山开放大学位于石岐区孙文中路134号。2019年,学校开办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高等学历教育以及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及各类继续教育项目。学校开设30个专业,主要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八大学科,通过面授辅导和网络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新增技师分校、技师学院分校2个分教点,在火炬开发区、小榄镇、黄圃镇、坦洲镇等15个镇区开设教学点,形成“立足城区、辐射镇区、覆盖企业”的三级立体办学网络。2019年春、秋季招生3484人,在校本科、专科学历教育学生1.06万人,本科、专科毕业生2054人。全校在编教职工69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者17人、中级职称者42人,博士2人、硕士43人。 开展全民终身学习 7月,经广东开放大学批准,学校加挂中山老年大学牌子。依托学校本部开办各类社区教育课程班27个,服务学员1700人次。加强与工会、企业的沟通联系,招收工会学员1720人,举办公益培训讲座210场,线下培训产业员工3万人次,发放结业证书5489张,运营维护微信公众号“中山职工微讲堂”,制作发布微课件100个,线上服务学员50万人次。 科研工作成效 有各类科研课题项目53个,校外及省级课题11个,市社会科学课题3个,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课题8个(含重点课题2个)。获各类科研成果奖3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 办学成就显著 “职工修身学堂”项目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微视频《中山开放大学——追梦月山下》获国家开放大学招生创意微视频大赛三等奖。《“1+N”:开放大学服务城乡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获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类二等奖及广东开放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教师设计制作的《12306购买火车票》《家庭理财结构分析》《玩转动态图表》《古今风雨孙文路》《手机查公交车》获第四届NERC杯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大赛优秀奖。教师谢晖在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工商管理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其《〈高级财务会计〉网上导学》案例在2019年国家开放大学广东分部网上教学奖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林佩珊网络直播的基础会计课程《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和管理会计课程《利润预测》获2019年度广东开放大学会计专业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潘晓玲的管理会计课程《长期投资决策案例习题评析》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设计获2019年度广东开放大学会计专业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吴庆丰、高明鸣、黄珂、周赔获评为2019年度中山市优秀教师。学生程学思《做人与做事:远达服装离成功还有多“远”》在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工商管理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中获二等奖。 (彭裕婷)
【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 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位于五桂山长命水大街13号。2019年,校区设有药事管理、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社会工作、经济学、保险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8个。图书馆藏书60万册。在校本科生7960人,成人学历教育600人。2019届本科毕业生1421人,就业率96.31%。常驻教职工224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5人、博士学位人员86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校级培养对象18人。 科研成效 2019年,校区获各类科研立项30个,各类科研经费300万元。其中,副教授胡海波申报的课题“数据主权视域下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教师柯正平的课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维护职工权益问题研究”获全国总工会理论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研究会)2019年度委托重点课题立项,副教授薛永刚的课题“基于空间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关键因素、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研究”获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校区教师全年发表论文58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3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教材4部。申报专利18项,其中国际专利3件、获授权专利5件;成果转化2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其中物流配送虚拟仿真实验获省推荐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 加强交流与合作 校区举办以“合作共赢、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19广东省化妆品行业产学研峰会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广东省食品药监督管理局领导、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化妆品行业相关企业代表、学校相关负责人和师生代表等350人出席,参会企业60家。主办“粤台社工一家亲”研习营,来自台湾南华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的师生和广东省社会工作机构人员等150人参加研习营活动;活动受到新华网、中评社、人民网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发表报道20篇。 提升校区人才培养质量 年内,获广东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个。组织参加第13届“欧倍尔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参加2019年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2019年全球供应链建模设计大赛暨首届全球供应链建模设计大赛总决赛分获三等奖,参加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分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获铜奖3个、优胜奖1个。参加第15届“挑战杯、创青春”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2个。在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中,校区11名学生分别在游泳、武术等比赛项目中获得名次,其中2017级学生梁晓彤在游泳项目中夺得3枚金牌、1枚银牌。 (高 黎)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有的8个教学系调整合并为5个二级学院,设专业20个。录取全日制新生2400人,成人教育学生571人;全日制在校生704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132人;2019届毕业生2174人,成人教育毕业生643人,毕业生(全日制)就业率99.55%。全校教职员工434人,年内公开招聘引进人才19人,3名教师获“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称号。学校位于火炬开发区中山港大道60号。 加强学科建设 学校获批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群获教育部及财政部“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获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包装策划与设计、电子商务、光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入选为骨干专业项目,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中山分中心、现代光机电技术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公共实训中心入选生产型实训基地项目,装备制造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入选双师基地项目。 注重教学管理与改革 重新制订20个专业、4种办学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精品课程、实践类课程等特色课程,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认证,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探索“实训室+工作室”递进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凸显,通过广东省高职教育第一批品牌专业验收,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新增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建设专业。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教育部验收,6个专业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个。年内学校新增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个。陈缪华包装设计大师工作室、张亚民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曹晖中药炮制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等被认定为广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建的媒体融合超文本5.0(HTML5)公共实训基地等3个实践教学基地、东兴包装实训基地等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省级认定。推动学校实现理实一体化,华南地区首个“英国EAL(Excellence,Achievement&Learning)认证中心”落户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国内第三个、华南地区首个开展EAL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的专业。与万讯创新创业学院签订合约建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万讯创客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 申报广东高校科研平台和项目、市科技局公益项目、市社科规划等各类项目80余个。横向项目立项13个,获专利授权90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48件,专利转让2件。学校的淡水产品技术服务协同中心帮助企业投产上市,实现产销1000万元;为三角镇合作社及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农民深加工技术600人次。先后承接来自火炬开发区及其下属单位以及翠亨新区、沙溪镇、团市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镇区及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委托的培训,培训1200人次。 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比赛 学校14个团队40名教师参加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并获二等奖、三等奖。参加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术与设计作品展暨第四届广东省高校设计作品学院奖双年展大赛,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及三等奖2个。师生组成33支队伍参加2019—2020年度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个,省级团体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5个,个人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个,省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暨海峡两岸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北京站)]获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2个、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个。学校代表队项目《筑梦菇》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银奖。在第15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及三等奖各1个。学生邱嘉银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六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印品整饰工赛项学生组三等奖。学生吴辉明参加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男子800米比赛获铜牌。 (徐 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博爱七路25号。2019年,学校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素质教育中心、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业教育学院7个学院(部、中心)和1个高等职业专业学院。与镇区合作共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学院、红木家居学院5个产业学院,建成与中山产业相关的37个专业。年内,学考招生、3+证书招生、自主招生(含现代学徒制)等项目招生1974人,成人高考招生录取2077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600人、成人教育学生2841人。2019届毕业生2363人,初次就业率98.77%,中山就业人数1489人。教职工613人,其中专任教师459人,新增正高级职称者3人、副高级职称者21人。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社会科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4人、中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中山市优秀教师30人、广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校级教学团队5个、“双师”工作室10个。 科研成效 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省级创新平台2个、市级创新平台8个。各类项目申报量437个,发明专利申请59件。对接中山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开展技术服务项目57个,学校入选省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及其治理结构优化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立项,“新中国70年的历史经验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6个、教育厅项目24个。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改革,服务“青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团队等入驻项目45个,扶持240人参与创业实践,创业平台使用率100%。 推进教学改革 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群,覆盖29个专业,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动态匹配度。入选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新增11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包括获评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学校、6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筹建智慧教室,获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立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认定国家级骨干专业6个,新增省级品牌专业4个,市级重点专业群1个和重点专业1个,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16个。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多元化教育 与华南师范大学等5所本科院校共同申办协同育人试点项目9个,与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15个专业联合开展高等职业专业学院三二分段(中等职业教育学段三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段二年)试点工作,畅通上联本科、下接中等职业的人才成长衔接通道。6月12—15日,首次承办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全国赛。7月,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在三角镇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挂牌成立。举办2期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体验营和第四届职业教育香港体验营,开展台湾交流生项目。 开展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 有中外联合办学教学班13个,招生195人,在校生528人。推进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办学项目进程。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项目落地,获批准招收国际学生(留学生)资质,并完成第一批12人交流研习和10人对外师资培训工作。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亚太科技大学、越南河内国际高等专科学校签订合作备忘录。与澳大利亚堪培门政府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学分互认项目,双证毕业人数76人,创历史新高,其中5名学生在澳大利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参加各类赛事 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孔祥国设计的作品“壹剔过”“云谷小镇”获德国红点设计“品牌与通信设计奖”。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选拔赛50项,获一等奖13个;7个项目代表广东省参加国赛,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参加2019“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院校组)中国赛区赛获团队一等奖1个,未来技术技能国际挑战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获第15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实现新突破。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决赛中取得金奖1个、银奖2个的历史最好成绩。机电工程学院2017届学生黄瑞文获共青团中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评为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胡晓庆)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广东开放大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在中山市五桂山、佛山市南海区设立2个校区,主校区位于五桂山职业教育园区。2019年,学院开办专业44个,涵盖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录取新生3066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18万人,2019届毕业生3943人,就业率97.94%;教职工74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41人、副高级职称者119人、博(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59人、硕士403人、“双师素质”(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366人。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个。 加强和优化人才队伍 实现所有二级学院院长由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由高级职称人员或博士担任。6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吸引计划。提高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教学成果获省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组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一等奖;参加全国信息化大赛并获一等奖。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杨迪申报的“粤剧表演排场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青年项目立项,科研项目成果获零的突破。 至2019年,学校有各类实训基地34个,并与120家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0个。有社会实践项目690个,总录用规模1.63万人次。学生获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种类81类,2779名毕业生获符合专业面向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占毕业生总数74.42%;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占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总数53.09%。 (王 嘉)
【中山市技师学院】 中山市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分设东校区、北校区和五桂山校区,其中东校区位于东区兴文路72号,北校区位于黄圃镇马新围,五桂山校区位于五桂山街道马槽村。学院设机械系、电气应用系、计算机应用系、汽车系、机电系、家电系、现代服务系、食品化工系和旅游服务系9个系36个专业。2019年,学院共招生2511人,在校生1.20万人,2019届毕业生3027人,就业率97.45%。有教职员工615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者4人、副高级职称者162人。发挥27个市级以上世界技能大赛基地作用,组织承办6项省级技能竞赛、20项市级技能竞赛;承办中国职协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广东省教研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等大型会议。 教学成效 年内,学院申报成果获奖16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15项、省级成果38项、市级成果109项;取得国家专利12项。师生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世界级竞赛奖励1项1人次、国家级竞赛奖励11项17人次、省级竞赛奖励26项106人次。其中,学生张俊强、谢运健分别获全国选拔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第三名。学生吴文峰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参加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电子技术项目比赛中获优胜奖。曾当兵等5名教师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学院获“突出贡献的通报表扬集体”表彰。 加强交流与合作 年内新增合作企业9家,共有校企合作企业156家。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落实首批幼师专业毕业学生就读该校成人大专。举办南非教育专家学术交流会、英国诺丁汉学院EMTEC培训中心专家交流会等国际交流会议。与韩国又松大学在形象设计、幼儿教育、酒店观光、国际商务等专业开展国际合作,实现与南非罗得斯大学、奥地利联邦商会、香港青年学院和澳门劳工事务局的合作洽谈,在本科联合培养、外教岗前培训、举办合作论坛、证照对接、证书引入等方面达成合作。 技能提升服务 开办各类技能培训147班次,培训7986人次,其中高级技工以上培训265人次。实施技能鉴定7412人次,其中高新项目类鉴定1513人次。加快“企业人才服务站”建设步伐,在20个镇区建成服务站65个。举办首届2019年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论坛暨“企业新型学徒制”研讨会,与5家企业签订协议,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建成2间创业培训教室并启动运行,派出22人次参加创业师资培训班;7月,被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并获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补助200万元。
(魏 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