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1 【点击率】1769次


【简况】 2008年,全市科技工作围绕为经济服务、为产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主题,组织开展科技重大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技术攻关,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领作用。2008年,中山市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先进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50强”等称号,市知识产权局被评为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


【科技计划】 集中科技资源投放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全市有11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支持经费共4028万元,其中中山市明阳电器有限公司的“兆瓦风能发电装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和中山市三角镇环保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山高平工业区电镀、印染废水集中治理示范工程”2个项目获省科技厅“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专项资金各500万元。市科技部门扩展项目范围,缩短审批流程,加快资金拨付,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转型。全年使用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8087.12万元,其中安排3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83个、经费4480万元,华南现代中药城(健康医药产业基地)专项发展资金1110万元,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454万元,专利专项资金435.12万元。


【科技强企支撑计划】 根据中山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要求,加强中山战略性产业关键技术的超前部署,市科技部门围绕装备制造业、数字家庭产业、新材料、现代光源及照明系统、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汽车电子部件、游艺设备与动漫产业、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示范建设等9个重点发展领域。在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组织实施科技强企支撑计划,对每个立项项目连续支持3~5年,每年资助50~100万元,力争突破一批制约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促成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上市,以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市科技局安排科技强企支撑计划项目10个,经费1600万元。


【科技成果奖励】 2008年,全市有9项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嵌入式虹膜识别系统项目设计出新的虹膜图像处理识别算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虹膜识别技术的垄断,获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市科技部门组织评出中山市科学技术奖奖励项目93项,其中科技重大贡献奖1人,科技进步奖89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7项),产学研合作奖3项;评出中山市专利奖奖励项目52项,其中专利金奖9项、专利优秀奖32项、优秀专利发明人奖1人、发明专利奖10项。获奖项目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市级科技奖励项目有65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产值34亿元,新增利税3.3亿元,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


【科技政策】 积极应对经贸困难情况,帮扶企业创新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2008年,全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8400万元,包括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健康医药产业基地)专项资金、装备研究院研发专项资金、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学技术奖励资金等7个子项目。市科技部门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多方联动、讲求绩效”的原则,制定各个子项目的资金使用办法,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合理安排科技资金,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确保科技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实效。10月,广东省制订《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试行办法》,研发费可以按150%作为税前成本扣除。市科技部门联合经贸、税务等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简化首年申报程序,降低初审门槛。发布申报流程,将符合申报条件的前3年各级科技计划立项项目及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分解到各镇区。举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镇区工作会议,深入8个主要镇区进行政策宣讲,邀请省税务专家举办财务操作实务培训班。全市有261个项目、近6.3亿元研发费符合初审要求,预计可为企业减免税收5000万元。该项工作在2008年底进入税务部门复审阶段。


【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广东省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内联外引、大力拓展,两年来与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或引进7个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11个项目,与15个市内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吸引30多名高校人才,对中山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起到重大技术支撑作用。中山市家电创新中心依托中山西北组团强大的家电产业规模,建设“一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一基地(孵化基地)、五平台(质量检测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行业服务平台)”,吸引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科技情报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北京分院、德国莱茵公司、广东大业工业设计公司等国内外知名检测、认证、研发机构的进驻,市科技部门安排500万元支持家电创新中心建设。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投资1000万元支持健康医药产业基地作为主体参股省科技厅“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专项的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建设。


【建设镇区技术创新平台】 重点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黄圃镇成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国家级试点,三乡镇成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阜沙镇、石岐区成为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至2008年,全市有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8个省级以上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个省级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3个省级以上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单位。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拥有市场化运作服务实体26个,专业服务团队250人,形成技术创新服务、资金担保服务、信息网络服务、人才培训服务、质量检测服务和科技创业服务等六大功能块的服务体系,7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并正式挂牌,成为全国首个镇一级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扶持企业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市三和建材有限公司、中山市达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个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科技部门新批准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8家。至2008年底,全市有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5家、市级152家。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2008年,国家调整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和管理程序,重新认定所有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部门发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立专业服务队,深入镇区开展集中或一对一辅导,帮助企业解决申报过程的各种问题,促成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转让、技术购买等合作,使企业得以通过专利许可的方式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研究开发费统计汇总专用软件,方便企业填报研究开发费。全市有160家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经省科技厅审核,有140家企业被列入高新技术企业拟认定名单,通过率87.5%,居全省各地级市首位。


【专利与知识产权】 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6901件,比上年增长7.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55件,增长89.4%,专利授权4342件,增长27.9%。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全省第五位。开展专利资助,对8项市级专利技术实施计划、15家专利试点单位、5家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单位、148件发明专利申请、100件发明专利代理、22件发明专利授权、1个专利代理人、2家新专利代理机构予以资助。受理专利侵权案件9件,结案7件,全部办结会展专利投诉14件。市知识产权局获得“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新增省知识产权试点镇区1个、省知识产权战略试点1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2个、省知识产权展会试点1个。举办知识产权战略及专利保护、专利检索、复审与无效、涉外知识产权应对等各类培训班。在东升、古镇等10多个镇区普及专利知识和政策,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行“4·26”知识产权周、第三届广东省轻工产品外观专利大赛等大型活动。市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律师事务所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立方律师事务所在未来3~5年内为中山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服务,组建知识产权联盟。10~11月,立方律师事务所开展企业专利申请免收代理费优惠活动,完成1473项专利申请代理。


【建设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 根据中山市产业集群密集的特点,市知识产权局与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灯饰、五金、家电和光学专业等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2008年,建成世界灯具照明专利专题数据库,共收录41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万条与灯具、照明及应用相关的专利数据,反映世界在灯具照明领域中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和情报。10月18日,在第七届古镇灯饰博览会上正式开通世界照明灯具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向全市各灯饰照明企业推广应用。


【产学研合作】 围绕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全市有风力发电和汽车电子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签署科技全面合作协议,构建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依托专业镇区域创新平台,引进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省部产学研示范区建设,提升现有创新平台的技术水平与服务内涵。根据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数据显示,2007~2008年,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182项,引进合作高校近90所,参与企业100多家,财政投入15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近亿元。


【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2008年,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全面启动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从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选派一批专家学者到广东创新型企业驻点工作,引导特派员立足产业发展前沿,帮助企业自主创新渡过金融危机。有23名科技特派员入驻中山市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地市第二位。市科技部门率先在全省各地市中启动市级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形成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联动机制。从市内高校中选派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担任镇区科技特派员,首批19名科技特派员分别进驻11个镇区,以不脱产方式为镇区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实现高校科技资源与镇区经济的有效对接。


【防震减灾】 加强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建设,完成五桂山断裂带危险性调研项目,推进城区震害预测科研项目。新建虚拟数字化测震台网,增建2个强地震动态观测台站,维护和管理地震台站等监测设施、环境,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编制全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提高农居建设的抗震设防能力。管理和指导工程抗震设防,对国道G105线中山细滘至沙朗平交口改造工程、横栏CNG加气母站工程等项目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备案。汶川“5·12”大地震在中山市造成明显震感,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安抚市民的紧张情绪。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开展全市各学校和幼儿园地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加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市民防震抗震、应急避震的意识和能力。完成奥运期间香港赛区地震安全保障的工作任务。

 
需插图片:5月31日,大型防震减灾知识图片展在中山科学馆举行。(市科技局提供)
 

【中山科学技术事业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成立中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县的科技管理工作。1979年,科技部门恢复各种科技活动,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公社农技站由1968年的8个发展到1979年的21个,大队农科站由49个发展到210个,生产队科研组由14个发展到1510个。
  进入80年代,初期以农业科研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中山市科技工作逐步由单一到综合,从实施单个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发展到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及第三产业全面应用新技术,实施多项科技计划,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全市的科技进步。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中山市各级党委和广大科技人员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七五”攻关计划,筹办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拓技术市场,推行科研拨款制度、技术职称职务及科学研究所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市科技工作出现崭新的局面。
  1990年起,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0年3月23日,由国家科委、广东政府和中山市政府联合创办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直属国家科委的第一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2年1月16日,中山市被国家科委确认为全国“科技兴市”第一批试点城市。1994年4月,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联合创办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组建中山健康科技产业总公司。1995年、1997年,中山市被国家科委评为第一、二届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2001~2006年,连续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
  进入21世纪,中山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申请专利2.4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048件;1978~2008年,全市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省级科技奖励126项、市级科技奖励1876项。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全市有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8个省级以上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07年4月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试点)基地,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有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5家、市级152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拥有140家高新技术企业,511家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到2008年底,全市有专业技术人员61.85万人。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中山市本级科技支出3.69亿元,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4.0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29.7亿元。
  1978~2008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省级科技奖励126项、市级科技奖励1876项。(黄奋敏)


2008年中山市镇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表
2008年中山市科技系统主要获奖情况表


附:2007年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领导名单

  局 长:徐小莉

  副局长:余永祺 甄红玫 董 才

上一篇: 科学技术(200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