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5 【点击率】1811次


【简况】 2006年,全市各镇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8亿元,其中投入道路建设超4.7亿元,投入绿化建设超1.4亿元,投入供水设施建设超1.6亿元。建成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城镇新区迅速发展。对不同镇村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各镇区积极探索农民居住小区建设的新路子,以农民居住小区的建设推动中心村和组团中心镇建设上新台阶。加大力度整治村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关于村庄治理工作指导意见》,指导镇区开展村庄整治工作。至年底,各镇分别确定1~2个村庄为整治示范点,制定整治计划,以点带面整治村庄环境。


【农民居住小区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探索多种筹资模式建设农民居住小区,既有利于调动镇、村、村民和社会各方的筹资积极性,又有利于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达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农民居住小区有4种建设模式:一是以村民出资为主的兴建模式,以西区长洲、后山的农民新村为代表,由居(村)委会发动,村民出资为主兴建;二是行政主导模式,以火炬开发区五顷围农民居住小区为代表,由区(镇)、村联动出资兴建;三是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小榄镇北区农民新村为代表,由房地产公司通过土地置换加上现金补偿的方式建设农民新村;四是结合房地产开发,推进农民进区上楼,以古镇镇古一村为代表,村委会通过房地产开发一并解决农民集中居住问题。2006年,西区、开发区、小榄、三乡、沙溪、古镇、东升、南头、坦洲、三角10个镇区共规划25个农民居住小区。其中,已建成15个,占地面积1438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可提供4400户农民入住;改变农村农民住房“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只见单家独户别墅,不见多层楼房小区”的旧貌。

上一篇: 城市建设(2006)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城市建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