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2 【点击率】1574次 | |||
【公共交通】 市公共汽车公司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公共汽车营运力逐年提高。7年来,以中巴为主,兼有大巴和出租小汽车为辅的公共交通方式,使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1990年10月,在全省公交系统中首创以中巴投入公共交通营运服务,开通了4条新线路;同时,为了解决镇区群众乘车难的问题,促进城乡交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汽车逐步开通镇区线路,其中最长的线路是通往坦洲镇的22路线,长56公里,沿途设置的点、站较多,方便了沿线群众。1992年1月起,陆续投入625辆出租小汽车,取代了低档次的客运三轮车,提高了公共交通服务档次,受到市民和港澳同胞的好评。1994年11月,开通无人售票公共汽车4条线路,不断提高乘客文明、有序乘车的自觉性。1995年起积极发展大巴线路,在8、9、12、22路投放大巴营运。1996年8月首次投入冷气中巴营运。1997年9月28日,开通28路线车(富华总站——小榄)后,全市从市区到所有镇区都通行了公共汽车,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率先成为首个镇镇通行公共汽车的城市。到1997年,已发展到311辆公共汽车,营运线路31条,出租汽车1984辆,公共汽车贯通全市30个镇区,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向镇区辐射的城镇公共交通服务格局。 【村镇住宅建设】 市、镇两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实行坚持正确引导农村住宅走集中建设的路子,坚持农村住宅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建设方针,坚持对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设计、报建、施工、监理等环节强化管理的“三个坚持”建设管理原则。至1997年底,全市24个建制镇的1671户城镇居民建了新房,占城镇户数3.56%,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0.41平方米;有6235户管理区农民建了新房。(徐宝銮、林德志) 【创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八五”期间投入城区绿化的资金达3亿元。除了在市区大力兴建公园外,还积极发展住宅区的绿化和道路及街头小游园绿化,整个绿化体系既有公园、绿地、绿带和园林小品,又有在绿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造型,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园林绿化。199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2.9平方米增加到9.39平方米,增长了2.2倍;绿地率为32.59%,绿化覆盖率为35.6%。1996年5月,中山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997年,园林绿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区绿地面积已达866.42公顷,绿地率为33.31%;绿化覆盖面积935.1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5.96%;公共绿地186.9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42平方米。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1990年以后,不断健全环卫机构,进一步完善“门前三包”制度,提高环卫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对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转运、填埋一条龙服务;1992年,市政府投资29万元,在城区马路两旁安放了500个不锈钢果皮箱;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卫生。1995年12月,经国家卫生城市考核组的全面、严格考核,中山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1996年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发展工作的考核。(陈林奎) 【开展“南粤杯”、“岭南杯”达标活动】 全市积极参加全省“两杯”达标活动。1994年,小榄镇荣获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竞赛“岭南杯”。1995年5月,全市24个建制镇执行省政府《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南粤杯”、“岭南杯”达标活动通知》,按照“岭南杯”近期目标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整治城镇环境,使镇容镇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到1996年底,24个建制镇顺利通过中山市“两杯”达标考评小组的考评验收,现正等待省级考评验收。1994年和1997年,中山市分别荣获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和近期目标达标“南粤杯”。 【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 1996年11月23日至26日,建设部在中山市小榄镇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建设部部长侯捷、副部长毛如柏,广东省副省长汤炳权等有关领导,部分省的领导和各省建委(建设厅)领导、村镇建设处处长共19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小榄镇人民政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村镇建设的经验介绍。会上表彰了68个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201名全国优秀乡镇长,其中包括中山市小榄镇及小榄镇副镇长。(徐宝銮、林德志) 【七十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 1997年1月1日,中山市在国内公交系统中率先实行“全市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共汽车”以及“全市离休干部免费乘坐公共汽车”等“便民、利民、为民”的措施。这些举措被誉为是弘扬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及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它使全市许多多年未出门的老人坐上公共汽车游览了中山城乡的新面貌。至1997年底,全市已有5000多名70岁以上健康老人办理了免费乘车证。(梁文斯) 【兴中道】 北起人大政协大楼,南至孙文纪念公园,接城桂路,与博爱路、中山路、孙文东路相交汇,是中山市东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之一。全长2160米,宽50米。绿化面积2.19万平方米,行道树覆盖面积3623平方米,道路绿化覆盖率达23.4%,道路两旁配有122组莲花灯(每组11盏)。由市规划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承建。1988年10月随城区开发分段建设,1993年12月全路竣工。道路投资3700万元,绿化与路灯投资700万元。道路两侧是全市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 【博爱路】 第一期工程由城西105国道石岐过境线至城东兴中道,长6200米,宽40米,由市规划局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总公司第一、第二分公司承建,1993年10月动工,1995年1月竣工,投资1.25亿元。第二期工程继续向东延伸到中山师范学校,全长4865米,宽50米,总投资1.3亿元,主干道已通车,道路的路肩及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博爱路一、二期工程是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挤状况而兴建的城区快速通道。它的通车减少了城区废气污染、提高了环境质量。(陈林奎) 【孙文纪念公园】 位于兴中道与城桂路的连接处,占地26.6公顷。第一期工程是以“纪念”为主题的革命纪念区,有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像、喷水池、荷花池,还有“一山三园”(栽种龙柏999株的龙柏山、松园、竹园、梅园)。第二期工程是以“香山”为主题的游览区,种植有多种香花,设置有假山、瀑布、亭台楼阁等。首期工程于1994年6月动工兴建,当年11月完工;第二期工程于1996年10月底完工。总投资8200万元。公园的设计和施工均由市园林处完成。(黄丽娜)
【老虎坑垃圾填埋场】 位于中山市东区新安村南侧,是继国家推广项目之一的狗仔坑垃圾卫生填埋场之后的又一个城市环境治理工程。该工程占地219亩,容量156万立方米,投资4000多万元。设计使用8~10年,分为垃圾填埋区和污水处理区两大部分。1995年5月动工,1996年6月竣工,199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1997年3月,国家科委、建设部把该场处理生活垃圾的技术,作为向全国推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收运、处理设备推广项目之一。 (陈林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