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2 【点击率】1574次


【简况】 中山市建设委员会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勘察设计、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电梯业、建材业等建设事业的综合管理部门,设12个科室,编内干部职工43人。属下有公用事业局、房地产管理局2个二级局和29个企事业单位。1997年全市建设系统共有干部、职工4045人;各类专业职称人员1448人,其中高级职称的68人,中级职称的327人,初级职称的1053人;大专以上文化860人,中专209人。
  7年来,全市城乡建设事业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方针的指引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法管理,积极开拓进取。1993年编制完成并实施了全市城乡建设1992~2010年的总体规划,同时高标准地搞好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高效能地抓好城乡建设的管理工作。建成了狗仔坑、老虎坑垃圾填埋场和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园林绿化坚持上数量,求质量;石油气使用普及率较高, 1997年全市有液化石油气用户3.77万户,管道代天然气用户5665户,城区燃气使用率达98%;公共交通已开通线路31条,全市24个建制镇全部开通公共汽车。城市建成区从改革开放前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1997年的26.1平方公里,有道路309公里,下水道301公里,路灯1.37万盏,公园7座;全市道路和下水道设施的综合完好率达92.5%,路灯设施完好率达99.3%,1997年市政路灯管理获全国道路照明中南六省“优胜单位”称号;自来水供应进行24小时监测,综合水质合格率达99.7%,爆漏也能得到及时抢修。整个城市基础设施齐全,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环卫工作采取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措施,坚持“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制度,保持市容整洁美观,1995年市环卫处被评为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单位。积极参加全省“南粤杯”、“岭南杯”达标竞赛活动,并结合全市村镇实际,开展创建村镇建设“四个一”(即各镇建一个示范住宅小区、一个示范农民住宅新村、一条示范路、一个示范公园)竞赛活动,以点带面,推动了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2年中山市被评为全国地级十佳卫生城市;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徐宝銮、陈林奎)


【城市道路】 7年来,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完善了城区路网,新建、改建的道路有兴中道、起湾道、东明路、博爱路、孙文东路、环市路、悦来南路、青溪路等,城市道路长度从1987年的68.7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309公里,形成了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交通网络。1997年,新建马路2.49万平方米,人行道5.7万平方米;维修马路3856平方米,人行道2.64万平方米,清理路障1526处、计2843平方米,道路综合完好率达95.5%。(陈林奎)
 

【公共交通】 市公共汽车公司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公共汽车营运力逐年提高。7年来,以中巴为主,兼有大巴和出租小汽车为辅的公共交通方式,使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1990年10月,在全省公交系统中首创以中巴投入公共交通营运服务,开通了4条新线路;同时,为了解决镇区群众乘车难的问题,促进城乡交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汽车逐步开通镇区线路,其中最长的线路是通往坦洲镇的22路线,长56公里,沿途设置的点、站较多,方便了沿线群众。1992年1月起,陆续投入625辆出租小汽车,取代了低档次的客运三轮车,提高了公共交通服务档次,受到市民和港澳同胞的好评。1994年11月,开通无人售票公共汽车4条线路,不断提高乘客文明、有序乘车的自觉性。1995年起积极发展大巴线路,在8、9、12、22路投放大巴营运。1996年8月首次投入冷气中巴营运。1997年9月28日,开通28路线车(富华总站——小榄)后,全市从市区到所有镇区都通行了公共汽车,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率先成为首个镇镇通行公共汽车的城市。到1997年,已发展到311辆公共汽车,营运线路31条,出租汽车1984辆,公共汽车贯通全市30个镇区,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向镇区辐射的城镇公共交通服务格局。
  全市公交事业加强规范化服务,多年来把优质服务作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线路、文明车组活动。1996年、1997年,13路线被市文明办、市建委授予“文明线路”称号,粤T4483车组被团省委等8个委(厅)命名为广东省“青年文明号”,粤T4307车组被评为广东省示范“青年文明号”,6个车(班)组被团市委、市文明办、市建委命名为市“青年文明号”。1992年,市公共汽车公司被评为全国公交系统优质服务先进企业、全国城建系统规范化服务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百优单位和省建设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梁文斯)

 
【城市供水】 7年里,自来水供应有了较大的发展。兴建了全禄水厂、大丰水厂一期工程,日供水能力不断提高。1990年,城区日供水能力不足20万立方米;1991年,日供水能力达26万立方米;1994年,日供水能力达46万立方米;1997年,日供水能力增加到66万立方米,供水覆盖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可供城区及周边11个镇区40万人口用水。(陈美伟)
 

【村镇住宅建设】 市、镇两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实行坚持正确引导农村住宅走集中建设的路子,坚持农村住宅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建设方针,坚持对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设计、报建、施工、监理等环节强化管理的“三个坚持”建设管理原则。至1997年底,全市24个建制镇的1671户城镇居民建了新房,占城镇户数3.56%,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0.41平方米;有6235户管理区农民建了新房。(徐宝銮、林德志)
 

【创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八五”期间投入城区绿化的资金达3亿元。除了在市区大力兴建公园外,还积极发展住宅区的绿化和道路及街头小游园绿化,整个绿化体系既有公园、绿地、绿带和园林小品,又有在绿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造型,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园林绿化。199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2.9平方米增加到9.39平方米,增长了2.2倍;绿地率为32.59%,绿化覆盖率为35.6%。1996年5月,中山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997年,园林绿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区绿地面积已达866.42公顷,绿地率为33.31%;绿化覆盖面积935.1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5.96%;公共绿地186.9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42平方米。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1990年以后,不断健全环卫机构,进一步完善“门前三包”制度,提高环卫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对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转运、填埋一条龙服务;1992年,市政府投资29万元,在城区马路两旁安放了500个不锈钢果皮箱;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卫生。1995年12月,经国家卫生城市考核组的全面、严格考核,中山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1996年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发展工作的考核。(陈林奎)
 

【开展“南粤杯”、“岭南杯”达标活动】 全市积极参加全省“两杯”达标活动。1994年,小榄镇荣获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竞赛“岭南杯”。1995年5月,全市24个建制镇执行省政府《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南粤杯”、“岭南杯”达标活动通知》,按照“岭南杯”近期目标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整治城镇环境,使镇容镇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到1996年底,24个建制镇顺利通过中山市“两杯”达标考评小组的考评验收,现正等待省级考评验收。1994年和1997年,中山市分别荣获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和近期目标达标“南粤杯”。

 
【开展村镇建设“四个一”竞赛活动】 1996年1月,为加快全市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各镇区开展创建村镇建设“四个一”竞赛活动。各镇区积极响应,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资金到位、措施得力。至1997年底,三乡镇雅居乐花园等8个住宅小区被评为示范住宅小区,小榄镇升平中路等10条道路(街)被评为示范路,三乡镇平东管理区的农民新村被评为示范农民住宅新村,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张家边公园等5个公园被评为示范公园。
 

【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 1996年11月23日至26日,建设部在中山市小榄镇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建设部部长侯捷、副部长毛如柏,广东省副省长汤炳权等有关领导,部分省的领导和各省建委(建设厅)领导、村镇建设处处长共19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小榄镇人民政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村镇建设的经验介绍。会上表彰了68个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201名全国优秀乡镇长,其中包括中山市小榄镇及小榄镇副镇长。(徐宝銮、林德志)
 

【七十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 1997年1月1日,中山市在国内公交系统中率先实行“全市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共汽车”以及“全市离休干部免费乘坐公共汽车”等“便民、利民、为民”的措施。这些举措被誉为是弘扬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及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它使全市许多多年未出门的老人坐上公共汽车游览了中山城乡的新面貌。至1997年底,全市已有5000多名70岁以上健康老人办理了免费乘车证。(梁文斯)
 

【兴中道】 北起人大政协大楼,南至孙文纪念公园,接城桂路,与博爱路、中山路、孙文东路相交汇,是中山市东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之一。全长2160米,宽50米。绿化面积2.19万平方米,行道树覆盖面积3623平方米,道路绿化覆盖率达23.4%,道路两旁配有122组莲花灯(每组11盏)。由市规划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承建。1988年10月随城区开发分段建设,1993年12月全路竣工。道路投资3700万元,绿化与路灯投资700万元。道路两侧是全市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
 

【博爱路】 第一期工程由城西105国道石岐过境线至城东兴中道,长6200米,宽40米,由市规划局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总公司第一、第二分公司承建,1993年10月动工,1995年1月竣工,投资1.25亿元。第二期工程继续向东延伸到中山师范学校,全长4865米,宽50米,总投资1.3亿元,主干道已通车,道路的路肩及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博爱路一、二期工程是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挤状况而兴建的城区快速通道。它的通车减少了城区废气污染、提高了环境质量。(陈林奎)

  
【紫马岭公园】 位于中山市中山四路南侧,占地88.5公顷。内有“嘤鸣谷”大型鸟区和百花园等13个游园及娱乐设施,是一个集天工与人力交融、休憩与生态并重的大型城市公园。1992年7月破土兴建,1993年9月底竣工,同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首期投资1.5亿元。由广东岭南园林服务公司、市园林处设计,并由市园林处承建。1994年10月,该园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工程。
 

【孙文纪念公园】 位于兴中道与城桂路的连接处,占地26.6公顷。第一期工程是以“纪念”为主题的革命纪念区,有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像、喷水池、荷花池,还有“一山三园”(栽种龙柏999株的龙柏山、松园、竹园、梅园)。第二期工程是以“香山”为主题的游览区,种植有多种香花,设置有假山、瀑布、亭台楼阁等。首期工程于1994年6月动工兴建,当年11月完工;第二期工程于1996年10月底完工。总投资8200万元。公园的设计和施工均由市园林处完成。(黄丽娜)


【污水处理厂】 位于105国道沙溪镇秀山村中山三桥侧。工程分3期进行,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0万吨。第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0万吨,投资3.2亿元。工程本体主要包括预处理系统、蓄水能力为5.5万立方米的氧化沟、4个直径45.75米、高6.45米的终沉池、排放站、污泥脱水间、变配电房、综合楼、维修间以及从厂区延伸至中心城区5公里长、直径1.6米的污水输送管道。工程总设计和设备选型由美国MH国际环保公司总承包并负责工艺设备安装调试,广东省环境装备总公司负责土建工程设计,市一建、市建筑工程公司和市政公司负责施工。一期工程于1995年8月动工,将于1998年初建成投产。建成后,将改善中山市日趋污染的岐江河水质以及投资环境;同时,也为全市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造条件。(郭子鹏)


【狗仔坑垃圾填埋场】 位于中山市东区新安村南侧,占地173.9亩,首期投资121万元。1983年动工,实现当年竣工当年投入使用。使用填埋垃圾时间达13年,至1996年12月填满。该工程妥善处理了全市生活垃圾,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1991年,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填埋处理技术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5年2月,建设部授予该场1994年度“全国城市环境治理优秀工程”称号。
 

【老虎坑垃圾填埋场】 位于中山市东区新安村南侧,是继国家推广项目之一的狗仔坑垃圾卫生填埋场之后的又一个城市环境治理工程。该工程占地219亩,容量156万立方米,投资4000多万元。设计使用8~10年,分为垃圾填埋区和污水处理区两大部分。1995年5月动工,1996年6月竣工,199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1997年3月,国家科委、建设部把该场处理生活垃圾的技术,作为向全国推广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收运、处理设备推广项目之一。 (陈林奎)

 


上一篇: 基本建设(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基本建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