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9 【点击率】1952次


【简况】 2006年,市统计局着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发挥统计服务功能,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统计法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完成人口调查、农业普查任务,完善市直机关单位和镇区实绩考核机制。


【农业普查】 中山市作为国家8个农普方案试点单位之一,沙溪镇龙瑞村和圣狮村被选定为国家试点村,承担国家农普方案试点工作,并通过省农普办的复查和质量验收,为国家方案的修订提供大量建设性意见。2月15日,启动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国家方案中山试点入户调查登记工作。7月,全市24个镇区全面开展市级综合试点工作。由副市长司徒伟湛与各镇区签订农业普查目标责任书,落实普查目标管理责任制。市统计局分“三期、三批”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培训1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开通农业普查宣传网站,及时报道全市及各镇区农普工作进展。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围绕农普宣传动员实施方案,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分三个阶段宣传动员。


【1%人口抽样调查】 发布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公报,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资料汇编、开发应用等工作。市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授予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国家级先进集体称号,王彩红、谢绍红、侯友荣、陈逸芸、陈展鹏5人获国家级先进个人称号,东区、民众、沙溪、古镇、大涌、东凤、三乡7个镇(区)获省级先进集体称号,7人获省级先进个人称号。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修订全市及镇区的生产总值(GDP)和常住人口等部分历史数据。制定并实施中山市第三产业个体抽样调查方案,改进对服务业的统计方法。新增对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企业的投资项目调查,全面统计设备购置投资项目。推进对规模以下工业和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改革,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展能源统计,新增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电力消耗量核算。扩大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样本,样本点从3个调查小区增加到80个调查小区,被调查人员从600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抽样代表性扩展到市一级。各镇区统计办积极创新统计方法,黄圃镇在16个村(居)委会、4大工业区设立专职统计员,改变以往仅有兼职或没有统计员的局面;三乡镇通过邮政挂号方式催交报表,提高催报效率;火炬区建立连通统计办等8个部门的内部信息共享网络;小榄镇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多个大型专项调研;东凤镇建立村级统计人员撰写统计分析文章的奖励机制;石岐区在全部社区安装办公自动化统计软件等,推动镇区统计工作的开展,确保统计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统计分析调研】 撰写综合性和专题性的分析报告,开展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妇女儿童监测等课题研究。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经济运行走势,形成分析材料,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其中,《结构改善效益提高 活力增强——上半年中山市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一文受到市领导的好评,《积极利用外资加快中山发展》获全省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比三等奖,《从产业效益看中山工业结构调整》获评为全省优秀工业统计分析。
  2006年,编印《统计月报》10期、《统计简讯》9期、《第三产业统计快报》2期、《统计快报》53期、《普查分析报告》12期、《统计工作动态》9期。开发编制统计信息新产品,其中,《中山统计概要2006》收录1978年以来主要指标历史数据,《第三产业统计快报》按季度提供第三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数据,《中山市经济普查年鉴》系统收录2004年全市第二、三产业经营单位的生产概况资料,统计学会专刊《扬帆数海》辑录近两年全市统计系统优秀统计分析研究成果。全年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提供统计咨询服务8000多次,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服务500多次。为全市的经济工作会议、人大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等提供相关文字材料,为《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山年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珠三角十二市(区)统计资料》、《中山市志(1979~200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科技考核等整理及提供相关资料。通过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电视台、中山电台、中山画报、南方都市报、民营经济报、中山政府之窗和中山统计信息网等媒介不定期发布统计资讯。


【统计信息化建设】 推广应用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到更多的专业和企业。已有工业、商业、房地产、建筑业、劳动工资、重点三资企业等6个专业共3000多家企业通过网上直报系统上报统计报表。其中,全市3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实现网上直报,网上直报率达100%。根据统计专业报表种类多、时效性强的特点,在全市统计系统推广应用事务提醒软件,提醒基层统计人员依时处理事务和上报统计报表。举办中山市统计系统计算机信息录入技能竞赛活动,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统计法制建设】 制定《中山市统计“五五”普法规划》,部署全市统计“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修订和完善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大统计法制教育、宣传和执法检查的力度。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全局干部参加市法制局和省统计局法规制度处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考试,35名干部换发、8名干部新领《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在举办统计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过程中,进行统计法制知识培训。日常通过授课和座谈形式,多次在镇区举办统计法律法规培训班。扩大法制宣传面,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2万份、统计法律法规试卷4500份。加强统计执法,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全年对537家单位进行日常执法检查,立案查处4家单位,罚款处理2家单位。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5年颁布实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要求,实行以镇区为中心、以理工学校为依托的分点教学方式,组织全市基层统计人员1411人参加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和考试。


【实绩考核工作】 履行考核办公室各项职责,完成2005年度市直机关单位和镇区实绩考核,并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完善实绩考核的内容及办法。修订《中山市镇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和《中山市镇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奖励办法》,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比重”、“恩格尔系数”、“居民收入差异度”、“每百户拥有互联网户数”、“就业率”5项指标;修改替换“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弹性系数”、“居民人均年纯收入”3项指标;调整充实“财政对教育支出投入比率”、“财政对科技投入比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万人专利申请数”、“环境保护综合水平”及“绿化覆盖率”6项指标;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装备制造业比重”、“建设用地产出率”、“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弹性系数”等导向性指标的考核分值。合理调整考核奖励机制:调低税收奖金占考核奖金的比例,提高量化指标考核的奖金比例,设定考核奖励上下限。修改印发镇区实绩考核明细指标、指标解释及部门分解表,为镇区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导向。分析2002~2005年的镇区实绩考核结果,全面总结各镇区在经济建设、思想政治、环境建设、依法治镇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绩效和群众评价意见,为镇区领导班子换届考察提供参考依据。(黄 敬)


附:2006年市统计局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麦流江

副局长:吴文伟 孙志宏

上一篇: 统计(2005)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统计(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