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1年8月24日,组建市经济贸易局,挂市信息产业局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牌子,负责调节全市近期国民经济运行、管理工业、商贸和信息产业、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和监察职能的工作。中山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迈进,把工业发展引向新阶段。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46.26亿元,完成年预期目标114.35%,比上年增长31.58%,增速高于“八五”、“九五”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69.47亿元,增长30.97%;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276.8亿元,增长33.3%。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88.3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9.81亿元,增长26.3%,增速为全省第一。市场销售理想,产销衔接提高。全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19.03亿元(现行价),增长30.72%。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360.38亿元,增长32.3%。工缴费实收汇7810万美元,增长9.49%。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3%,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37.82亿元,增长34.6%,增速处于全省前列。增长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9.7亿元,增长55.74%;上缴税收35.39亿元,增长40.44%;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09%,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创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9.89亿元,增长51.5%,其中利润总额9.06亿元,增长67.9%。
对工业的投资继续增加,外资和民营工业发展加快。全年新办工业企业1506家,增长37.41%,实际总投入91.24亿元,增长40%。其中引进外资(含市外国内项目)项目380个(不含增资项目),增长13.8%;合同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增长27.97%;实际利用外资8.33亿美元,增长43.28%。民间投资工业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全市新办民营企业1126个,总投资达到24.6亿元,增长74.96%。市场成交活跃,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53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2%;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98亿元,增长4.3%;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促进工业进园入区和集约发展。到年底全市已办立项的工业园区25个,总规模面积近8万亩。小榄工业区、石岐民营科技园、三角高平工业区、南头升辉工业区、民三工业区、南朗工业区、阜港工业区等7个新办工业区累计已开发工业用地16072亩,引进项目291个,累计投入资金11.57亿美元,已建成厂房69万平方米,在建厂房73万平方米。火炬区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科技园、健康科技产业园、包装印刷科技园、民族工业园等工业园聚集了一批企业,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各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中山市工业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经济增长的亮点和未来几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点。随着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上水平。2001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0.80亿美元(含市外国内资金),比上年增长27.79%;实际利用外资8.33亿美元,增长43.28%,完成了原定6亿美元预期目标的138.83%。镇区实际利用外资超5000万美元的有火炬区、三乡、三角、坦洲、南朗,其中火炬区1.95亿美元、三乡镇0.992亿美元。
【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 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企业技改。年内市政府发放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资金1500万元,扶持企业技改项目54个,累计拉动企业技改投入25亿元。享受贴息的项目已完成投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预计这批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5.8亿元。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着重抓好创建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先后推荐乐百氏、中炬高新两公司的技术中心为省级技术中心,并与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向省推荐长青集团、明阳电器公司创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抓紧建立一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先后有华帝、长青、中顺、嘉华、汉弗莱、富山、迪威、香山衡器、古镇照明、沙溪服装、大涌家具、东凤燃气具等1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挂牌运行,积极抓好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年内通过鉴定验收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共4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15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填补省内空白的6项。小榄汉信现代设计制造中心投入700万元引进模具快速成型设备,为70多家企业开发新产品400多个。实施名牌战略。评出永大牌胶粘产品、嘉华牌彩色电视机、锚牌塑料管等10个2000年度中山十大名牌产品。“樱雪”、“洁柔”、“泰峰”和“凯达”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9个,中山十大名牌产品20个。
促进产、学、研联合,为技术创新寻求更加稳固的智力支撑。全市企业同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年通过鉴定验收的企校(院所)合作成果35个。其中明阳电子与清华大学合作的“1000kw级6kv异频电动机智能变频调整系统”总投资1.5亿元,预计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
【在发展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工业结构,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实施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整体竞争力。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基本完成市属工业企业权产改革工作,加快发展外资工业和民营工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2001年国有企业完成4.99亿元,占0.48%,(增长24.99%);集体企业完成76.78亿元,占7.34%;股份合作企业完成2.8亿元,占0.27%;股份制企业完成97.86亿元,占9.35%;外商及港台商投资企业完成542.86亿元,占51.8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20.97亿元,占30.68%。在生产行业和产品结构方面,一是五大支柱生产行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70.57亿元,增长40.9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09%。其中,电子信息业208.1亿元,增长40.07%,占全市工业19.89%;纺织服装业产值173.23亿元,增长24.49%,占全市工业16.56%;电气机械业产值108.26亿元,增长79.31%,占全市工业10.35%;化学制品业产值49.71亿元,增长35.08%,占全市工业6%;金属制品业产值103.35亿元,增长52.2%,占全市工业9.88%。二是特色行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经济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其中沙溪镇的纺织服装业实现工业产值25.22亿元,增长56.74%;小榄镇的金属制品业实现工业产值42.82亿元,增长56.74%;古镇灯饰、东凤小家电、黄圃食品和大涌红木家具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南头空调、开发区电子信息技术IT生产行业特色经济效益明显凸现。三是包装印刷、医药等新兴产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去年全市包装印刷业实现工业产值57.6亿元,增长51.76%;医药工业产值13.1亿元,增长35.82%。
工业立镇取得明显成效,镇区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01年全市24个镇区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其中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镇区有15个,占62.5%。工业总产值超40亿元的有火炬区(260亿元)、小榄镇(110.5亿元)、东升镇(46.63亿元)、坦洲镇(44.72亿元)、古镇(43.998亿元)、南头镇(43.09亿元)、石岐区(42亿元)、东区(41.45亿元)、沙溪镇(40.11亿元)等9个镇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72.51亿元,占全市的64.28%。工业税收超亿元的镇区有10个,其中超2亿元的有小榄镇(6.75亿元)、火炬区(3.8亿元)和石岐区(2.19亿元)等3个镇区。
【开拓国内外市场】 组织大型会展活动,提升特色行业和优势行业的品位和知名度,为加快经济贸易发展造势。特别是结合中山市特色行业和优势行业而举办的大型会展活动,对于加快相关行业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在3月份举办的“3·28”招商经贸洽谈会上共签约引资项目332宗,其中外资项目221宗,内资项目111宗;合同利用外来资金9.1亿美元,其中境外资金6.4亿美元,境内资金2.7亿美元;完成市政府下达5.6亿美元引资任务的162.38%,比上届洽谈会增长5.95%;到年底,上述项目履约率85%,外来资金到位率60%,当年资金投入基本能按合同或提前到位。在6月份举办的中山(成都)经贸洽谈暨产品博览会上签订外销合同35.65亿元。组织企业参加广东省在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地举行的产品展销(博览)会,达成贸易协议总额分别为1.8亿元、3.5亿元和0.56亿元。在10月举办的2001中山国际休闲服装节暨第二届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共签订投资项目249件,总投资额12.13亿元,签定贸易成交合同596件,成交额30亿元。在11月举办的广东(中山)科技合作暨成果交流洽谈会。签订企校(院所)合作项目54个,投入科研经费4.9亿元。在12月举办的2001中国(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总项目投资和贸易成交额达52亿元;在12月6日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木家具发展研讨会暨大涌红木家具精品展览会上达成贸易协议总额为4.6亿元。
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克服世界经济趋缓以及美国“9·11”事件的影响,千方百计促进外贸出口保持高位增长,全市累计外贸出口总值4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产值315.16亿元,增长3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超10亿元的镇区28个,超亿元的工业企业56家;其中火炬开发区全年出口创汇10亿美元,增长53%,坦洲镇出口创汇3.49亿美元,增长40.37%。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有关部门牵头成立了5个专项整治专责组,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安全生产整治工作,整顿金融秩序、重塑社会信用,整顿建设市场和土地市场秩序,打击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5个专项整治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99万人次,车辆2000多台次,查处案件3436件,严厉打击了各种扰乱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使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其中,查处有问题的冷冻畜禽肉类产品7宗共2460公斤;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6240件,罚没款1265万元;以实物抵债形式清收财政欠款7170万元;查处各类涉税违法案件492件,补税款5480万元,罚款1930.4万元。
【落实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大力度监管安全生产,多次召开防范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和安全生产现场会议,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落实安全生产法律规章。2001年11月2日,成立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完善镇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取得9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明显效果,初步建立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普查、评估、建档和监督整改的工作制度。全年组织全市性安全生产大检查3次,共出动检查人员3250人次,检查企业(场所)1.08万间(次),发出整改通知书2280份,整改安全隐患2600多处,消除了一大批事故隐患。在12月组织考核火炬区等12个镇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2000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履职情况,有效促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国“安全生产周”期间派发安全书籍2.2万本,发放宣传单张15万份,组织16万名企业职工和群众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培训了660多名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培训考核各类特种作业人员5万多人次。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在企业和员工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连续多年杜绝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存在问题】 全市各镇区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还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没有改变,现代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快。
中山市工业企业荣获2001年度省优秀新产品项目和获奖人员名单
获奖项目
|
获奖单位
|
获奖人员
|
备注
|
电镀铬薄钢板
|
中山中粤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
|
蒋新国、戴杭杰、王兴平、
袁济民、朱大苏、陈楚强
|
二等奖
|
粒粒果AD钙奶饮料
|
广东乐百氏集团有限公司
|
王 广、陈玉铭、王学兵、
江作煜、李永民
|
二等奖
|
额定电压450/750W及聚氯乙烯绝缘尼龙护套电线(电缆)
|
中山市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吴梁章、朱革、阮觉、秦翰光、凌秀萍、徐金明、何咏莲
|
三等奖
|
S9-R-30-500/10卷铁心配电变压器
|
中山市和泰机电厂
|
何见光、朱俊龙、何泽坚
|
三等奖
|
润肠宁神膏
|
中山市沙溪制药厂
|
翁明翰、陈珠、胡卓平、陈再智、刘健雄、方乐尧、黄天珍
|
三等奖
|
3R系统生活垃圾处理设备
|
中山市鸿丰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
黄鸿照、李里鹏、李忠明、
林君凯
|
三等奖
|
威力牌XQB45-4503微电脑全自动洗衣机
|
中山威力洗衣机有限公司
|
徐有泉、王长安、林卫文、
支海宏、何冠宏
|
三等奖
|
2001年度中山十大名牌产品
单位名称
|
名牌产品名称
|
中山中粤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
|
“GDTP”电镀锡薄钢板
|
中山乐美达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
“ROAD MATE”婴儿手推车
|
永一胶粘(中山)有限公司
|
“永一”压敏胶粘制品
|
中山市伟来灯饰有限公司
|
“WIDE LOYAL”幻彩灯
|
中山建华管桩有限公司
|
“建华”混凝土管桩
|
中山市美日洁宝有限公司
|
“樱雪”沐浴露
|
中山市剑龙有限公司
|
“剑龙”牛仔服装
|
中山市龙的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
“龙的”家用吸尘器
|
中山大洋电机有限公司
|
“大洋”分马力电动机
|
中山市三角纸品制造有限公司
|
“三角”卫生纸
|
注:中山嘉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的“KAWA(嘉华)组合音响、中山华帝燃具有限公司的“华帝”燃气热水器和“华帝”吸油烟机被确认为2001年度中山十大名牌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