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9年,中山市农业农村工作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产品质量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收。全市农业总产值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全年蔬菜总产量53.45万吨,产值11.4亿元;水果总产量19.2万吨,现价收入6.82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2.55万亩,总产量7.3万吨,完成粮食生产考评任务。花卉苗木面积8.5万亩,增长25%;产值10.2亿元,增长26%。肉类总产量5.14万吨,生猪饲养量83.56万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288元,增长11%。
【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安全保障,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优质农产品供给。全市有“东裕牌”脆肉鲩和“欧风牌”冻对虾两个中国农业名牌产品,农业类“广东省名牌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产品16个,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98个。建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8个,总面积2.5万亩。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常年存栏1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382个,存栏3000羽以上的家禽养殖场297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全年检测农产品样品57.7万份,合格率97.6%,开展农资打假等6个专项行动。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加强监测强制免疫和疫情,完善疫情应急机制,遏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实施亩产值“以一当十”战略,通过规模经营来提高耕地效益,农业亩产值达1.19万元。整合土地资源,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万亩,成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基地。绿色园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培育小榄棕榈、时花,古镇、东升绿化苗木,横栏袋苗等特色基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迅速,坦洲裕洲橙和珍珠番石榴、三乡岭南果场杨桃、民众裕安贡柑、神湾火龙果等优质水果畅销市场。农业生产方式迈向现代化,农业结构布局转向市场化,经济效益实现大幅提高。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全市投入1.13亿元,建成“硬底化”主干农路200公里,实现农田耕作区与公路网络的“无缝化”连接,有效提高农业资料、农产品的运输能力,效益显著。种养花卉、水产、蔬菜、水果的农地租金每亩提高500~1000元。投入1500万元,建设连片耕地的农田路网,受益面积约3.5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面积达1万亩。
【科技兴农】 以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设施装备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科技支撑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对虾养殖、自动喷淋、农村信息化等3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20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6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7%,农机累计作业面积98万亩次。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发放中央、省和市农机购置补贴1090万元。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进村入户,提供农业信息网、远程教育、农讯通、“12396”热线等服务。
【农业经贸合作】 积极参与区域农业合作,拓展农业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2009年12月30日至2010年1月3日,在古镇镇举办第二届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暨第九届中国锦鲤大赛,主展馆室内展示面积6800平方米,设235个标准展位和41个特装展位,吸引来自西班牙、荷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福建、浙江、广西、湖南、江西等省与省内知名园林绿化企业等共8个协会、235家企业(农户)及市内近300个单位参展或举办苗木、艺术花事大型活动,还在各镇区设有室外园林景区,期间中山与周边市和科研部门签订多项合作协议。组织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博览会以及湖南、泛珠、粤桂、粤湘等经贸洽谈会。港口镇“两岸四地”(即粤、港、澳、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顺利开展。签订《推进珠中江区域海洋与农(渔)业紧密合作协议》,建立重大事项协商机制,加强与珠海、江门在行政执法、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合作。与怀集县合作发展生猪产业,提供400万元启动资金和贷款贴息,支持怀集县建设专供中山的生猪养殖基地。
【深化村级统一核算改革】 基本完成村级统一核算改革,87%的村(居)完成改革。35个经济欠发达村全部实现年纯收入100万元以上。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村经管网络监控分析系统,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推广三角镇、横栏三沙、坦洲裕州和民众群安的成功经验。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38.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60%。
【对口帮扶汕尾市陆河、陆丰、海丰三县】 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帮扶汕尾市陆河、陆丰、海丰3个县共80个贫困村及其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含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落实扶贫开发“两到”(即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实施《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政府成立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扶持开发会议,各帮扶镇区和单位向对口帮扶村派驻帮扶小组,启动建档立卡工作,制订贫困户帮扶措施,为帮扶工作打 基础。
【农村信息“直通车”进村入户】 中山是广东省首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试点市之一。全市镇(区)铺设光纤3000多公里,24个镇(区)全部建成党政内网平台,建立2个省级重点示范点和12个市级示范镇,先后开展触摸屏上网、远程教育、农讯通、12396服务热线等工程,改变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难、市场信息不灵的局面,直接受益的农业人口19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0%,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建立综合强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成包括新闻、政策法规库、名优产品、农业标准、农业专家、价格信息、供求行情、农业科技等20多个栏目的中山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门户网站和面向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特色农业专家系统、农村信息管理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8个农业农村应用系统。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在142个行政村和3个专业协会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站,在农业技术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中发展农村信息员,拥有以团员青年为骨干的2750人的镇村基层信息员队伍和150多人的农业技术专家服务队伍。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共建联盟,由市委组织部、科技局、农业局、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物价局、气象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和镇村涉农部门等有关单位共同结成信息资源共建联盟,实行信息共享。建立农业科技、专家知识、价格信息、供求行情、农业气象、农资企业等20多个专业库,采编入库信息150多万条,制作农村远程教育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10个专辑、共600分钟。(彭颖杰)
附:市农业局领导名录
局 长:陈锦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