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联工作(2003)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4 【成文日期】2003-12-04 【点击率】1868次


【理论学习宣传】 年初,做好学习、宣传、研究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工作,转发省社科联《关于在全省级学会、市县社科联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各社科团体兴起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发挥《中山社科》宣传作用,约请市有关领导和省市社科理论界的专家、教授、学者撰写学习十六大精神的相关文章。配合市委宣传部、市业余讲师团至各镇区、市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宣讲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召开多个座谈会和参与多项社科活动。9月5日,召开关于努力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座谈会,组织与会的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中山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协调发展,怎样才能协调发展”展开讨论。11月6日,组织市社科理论工作者代表召开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学习、宣传、研究和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展开讨论,提出符合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的新观点、新思路。10月下旬,派员参加在澳门召开的2003年粤澳关系暨珠江西部旅游发展研讨会,提出中山市与珠江西部四省合作的发展思想与对策。3月,与市妇联、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中山妇女美术书法展。参与中山电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研讨会、中山市企业文化发展论坛、中山市城市定位研究座谈会、中山市建设教育强市理论研讨会等活动,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决策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服务。


【社科理论调研】 2月,联同市委宣传部、中山日报社等单位组织社科理论界的代表召开“抗非典、防抢购”座谈会,教育群众正确认识“非典”,做好防治工作,增强群众应对疾病危机的信心,引导群众及时识破极少数人乘机哄抬物价的用心,对稳定社会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检查组领导的肯定和表扬。11月,组织社会科学工作者召开关于中山市城市定位研究问题的座谈会,结合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论证中山的城市定位,提出意见和建议。2002年完成的9项规划调研课题接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审验收,评得优秀课题3项、良好3项、中等2项、重新调研1项。论证立项2003年市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其中,新立项课题6项,上年延续课题4项,下拨课题调研经费24.5万元到各课题组。做好2003年立项课题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联同市有关部门做好2002年优秀调研课题的推介宣传工作,为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将社科调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年调研的《中山市工业产业链延伸中政府行为研究》、《关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研究》两个课题经市政府印发到有关部门;《关于中山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调查与思考》中总结出的经验经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推广到实际工作中。与中山日报社合作,将2002年的优秀社科调研课题的主要内容分期在《中山日报》理论版刊登,发挥课题的实践指导作用。《中山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研究》和《2001中山市现代化进程及对策研究》入选省社科院《广东现代化进程——2002》蓝皮书系列。


【社科阵地建设】 坚持办好社科理论刊物《中山社科》,通过刊物去探索中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情况、新问题,反映社科信息和理论新动态。继续做好杂志的改革工作,加大《中山社科》发行量,由上年每期发行1000册增加到1300册,增聘省社科界专家、教授、学者为顾问,增加编委、编辑,并申请了省刊号,拓展新内容,开设新栏目,使其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决策。全年,共发表市领导的理论文章10多篇,发表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的文章近20篇。征求读者意见,开展办刊方向、办刊水平、办刊质量等方面的评刊活动,提高杂志的办刊水平和质量。


【自身建设和社团管理】 5月,召开第三届第五次理事会议,变更法人代表,更换秘书长,增补理事和常务理事长及副秘书长多人。张冠华为法人代表,虞天识、卢曙光为秘书长、副秘书长,充实市社科联理事会的队伍。明确市社科联内部人员的职责分工,理顺工作关系。制定《中山市社会科学联会制度汇编》,健全和规范社科管理工作。加强联系、协调和指导各学会工作,派人参加或协助辖属社科学会团体换届选举、举办大型活动,资助社科团体举办各项活动,参与孙中山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中山市人大制度研究会第五次研讨会、市世界语协会年会和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等。做好新会员的吸收工作,吸收市统计学会、市档案学会为团体会员。11月,在全国大中城市第十四次社科联工作会议上被评为2001~2002年度全国先进社科联。(卢曙光)



上一篇: 社科联工作(2002)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社科联工作(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