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1989~2003年,市文联一直挂靠市文化局,由市文化局局长兼任文联主席。2003年8月,改为挂靠市委宣传部,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文联主席。正处级建制,内设办公室和文艺创作室,定编6名,其中主席1名、专职副主席1名、主任2名。2008年6月,市文联独立设置,下设办公室、组联部。借独立建制之机遇,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调动文艺家的积极性,开展具导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的文艺活动,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多项工作,在塑造文联“桥梁纽带、团结协作、热情服务、开拓创新、温馨之家”的形象方面进行尝试。首次以“中山市文艺资源抢救与保护”为课题,成功申报课题研究政府专项资金20万元。借成立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之机,系统梳理30年中山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学术成果,编辑出版评论集《艺境的追寻》。利用社会资源,组织编纂《中山装·一个时代的生命符号》一书,填补了国内“中山装”研究的空白。为本系统的艺术家做好服务工作,为体制外的优秀文艺人才提供服务,为镇区、企业的文艺发展和文化事业出谋划策,通过服务寻求社会支持,改善文艺创作和交流等方面的环境条件。8月,成立文化义工队,推动中山大舞台,文化进万家工程,开展文艺下乡、下社区、下基层活动。新农村文艺晚会在各镇区巡回演出25场,春节前,文艺家为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送春联。
【文艺活动】 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文化名城建设、孙中山纪念周等中心工作和应对抗冰救灾、抗震救灾等,克服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的困难,通过市场运作,与企业、高校和镇区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和展演活动。主办广东作家(中山)迎春座谈会,《中山女作家文丛》、《中山文学作品选》、《粤海风·文化中山》和《中山诗人》首发式,迎新春中山原创歌曲演唱会,市第五届青少年书法临展,第二届油画艺术展,纪念吕文成诞辰110周年音乐会,“舞动全城”大赛,孙中山名言书法展,“伟人故里,南朗翠亨——以孙中山的名义”诗歌散文创作大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启动《孙中山伦敦蒙难》剧本创作,参与起草《全国作家写中山——中山市全国招聘作家工作方案》,参与抗冰救灾、抗震救灾等大型赈灾文艺晚会,组织动员文艺家义演、义卖、义捐活动。协助市委宣传部举办端午节、“诗韵三鑫”——中山诗人走进校园诗歌朗诵会、“变革大交响”——中山宣传文化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朗诵晚会、《中山赋》全国征文大赛,编辑《中山潮》一书。与市检察院合作,开展反腐倡廉文艺创作;与市旅游局合作推介中山旅游特色县镇村活动;与市侨务局、南朗镇政府联合举办《环翠楼集》座谈会;与市侨务局联合举办“此心安处是吾家——华侨书画家刘一庄书画展”;与市流动人口办联合举办流动人口才艺大赛;与市委宣传部、机关工委合办市机关干部业余书法培训班;协助市委统战部推荐文艺界无党派人士加入市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协助市委宣传部举行著名作曲家李海鹰故乡行文化座谈会、中国著名作家与中山作家座谈会。与省美协合办全国水彩画名家邀请展,与省侨务办公室、南朗镇政府联合接待著名作家尤今为代表的“华裔作家,感悟岭南”代表团,召开华裔作家与中山作家座谈会,组织参观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孙文西路步行街,赴南朗、小榄等镇采风。
【文艺创作】 市文联与《文艺报》、《诗刊》、《作品》、《粤海风》及电视台、报社等权威媒体合作,开设专版,向外推介中山名人名作、新人佳作。支持外来定居中山的作家韦镇寰创作《名医孙逸仙》、《郑观应》等文学作品,为寄居中山的雷建国举办歌舞剧《望夫归》研讨会,与《粤海风》合作编印《文化中山》。改版中山艺术网,引入三维动画技术和数字展览馆。与企业、高校、社区合作,建立泮庐、詹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三宝斋、华人礼服中山有限公司等5个文艺家创作基地。组织肇庆、潮州市及12个国家的华裔作家到中山采风,创作交流,使中山的文艺爱好者感受于丹、李海鹰、尤今、黄铁山、罗宗海、方成等文艺大师的艺术风采。全年各艺术门类获国家级奖项80多人次,省级奖项50多人次。诗人丘树宏的诗歌《珠海,珠海》获“中山全球通杯·改革开放颂”全国诗歌大赛特别奖,诗集《以生命的名义》获2007年度中国最佳诗集奖。黎柱成的国画《清气图》获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银奖,刘春潮的国画《爱莲说之四》获全国首届小幅工笔重彩画优秀奖,梁欣基的油画《城市空间》获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崔英美创作的双人舞《悠悠水乡情》获广东省第四届音乐舞蹈花会比赛金奖,朱东黎创作的舞蹈《选村官》获第二届广东省教育厅大学生艺术节金奖,崔臻和作曲的《海峡之梦》歌曲获海峡西部放歌优秀作品奖第一名,赵幼云的小品《窗》获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小戏小品优秀入围奖,伍志强的书法作品获第三届中国榜书大展三等奖,梁厚祥的摄影作品《刀耕火种》获广东省第22届摄影艺术展银奖等。鼓励乡土创作,评选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山十大乡土文艺家荣誉奖和十大乡土文艺家贡献奖。将专业人士吸引到文艺队伍来,鼓励和推介文艺工作者加入市、省和国家级会员。全年吸收市级会员287人,新增省级会员101人,国家级会员12人。
【文联组织建设】 市文联完成9个协会和3个分会的换届选举。推动西区、五桂山、古镇、大涌、南头、港口、南朗、东升、石岐区等镇区和市教育局、总工会等行业成立文联分会,已成立基层文联5个和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初步形成12个市一级协会、16个文联分会和5个文艺家创作基地的文联网络。三乡镇文联下属协会23个、会员600多人,黄圃镇文联有民间协会13个,小榄镇文联以美术协会等15个团体为依托,开展大型文艺活动70多场次。三角镇文联下属协会增至13个,会员500多人。三角镇党委政府拨出30万元作为文联的年度活动经费,还划拨20多亩地作为镇盆艺协会的盆景艺术作品展示中心。
【热心公益】 年初,南方部分省市遭受50年难遇的冰雪灾害和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山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到赈灾救灾工作,参与举办《你我是一家》、《山川相连》大型赈灾义演,文艺家登台献艺,捐钱捐物,市作协20多名作家签名义卖书籍筹款5000多元,一批艺术家现场挥毫义卖,筹得10多万元支援灾区。两次灾难期间创作文艺作品100多篇,市诗歌学会将抗震救灾的诗篇快速刊登在《中山诗人》上。油画家徐明与广东130多位知名油画家连续奋斗18个昼夜,创作巨幅史诗油画《地恸·重生》。市诗歌学会马丁林、龙威是全省最早深入灾区第一线的诗人志愿者,其作品入编由中国诗歌学会主编的全国唯一一部由诗人志愿者在四川抗震救灾前线撰写的诗歌集《以诗人的名义——八位诗人志愿者的七天八夜》。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市文联与体育局联合举办“和谐中山·情系奥运·祝福北京”创基尼斯新纪录大型公益活动,来自2008个家庭的6024人绘制2008米长的奥运长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经理王以卓当场颁发证书给主办单位,奥运冠军陈伟强、劳丽诗,世界冠军卢裕富、冯强标、胡小新前来助阵,将亲笔签名的奥运T恤衫送给50个幸运家庭。
【文企联姻】 突破传统的“等、靠、要”思维模式,运用社团独立法人优势,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谋求市场化运作,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目的。在无任何专项拨款,通过社会运作解决经费,成功举办孙中山名言书法展。编印《中山装》一书启动经费少,依靠发行书解决经费,该书出版后,中山掀起中山装热,推动中山装的“申遗”工作和拉动中山装的文化产业。举办“伟人故里·南朗翠亨——以孙中山的名义”诗歌散文创作大赛,与南朗镇合作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美协举办当代中国名家水彩画邀请展,企业出资50多万元。舞协举办“舞动全城”大赛,各镇区共300支队伍1200多人参赛,年龄4~80多岁。有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街舞、国标舞,经初赛、复赛和决赛,历时近半年,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最佳人气奖各1名及优胜奖、优秀奖各10名,是全市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舞蹈比赛,利用社会资金达25万元。市摄影家协会与各部门、行业、企业等联合举办影展(赛)30多场,承办沙溪休闲服装博览会摄影等比赛。利用社会资源20多万元,民间艺术家协会与大涌镇联合举办全省木料家具雕刻工艺大赛。音协、曲协利用社会资源举办吕文成诞辰110周年音乐会和纪念改革30周年原创戏曲汇演。文联系统全年利用社会资金300多万元。
【中山文联改革开放30年】 1989~2003年,中山市文联挂靠市文化局。2003年8月,改为挂靠市委宣传部。2008年6月,文联独立设置。
1986年,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协广东分会联合举办“全国首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与会代表260多人。与中国科学院近代文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中国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91人,中山文联的代表作《一代奇才——苏曼殊大师》学术报告。与佛山话剧团等合作摄制中山第一个电视故事小品。1991年,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第五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50多名学者、作家出席。
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展演、比赛、培训、观摩、讲座和研讨会,组织文艺家深入生活,采风交流,推动文艺创作。1990年4月,首次创立市最高级别的综合性文艺奖项“孙中山文艺奖”,分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八个类别进行评比。
市文联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组织文艺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采风,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1996年5月,举行“百名文艺家,中山千里采风行”壮行式,中山知名文艺家100多人,分批到10多个村、镇区和厂企采访,体验生活,写出各种文艺作品。2000年,举办岭南水乡采风,采写专题诗歌、散文作品20多件,10多名作家应市电台“书影迷情”节目组邀请作访谈,市电视台《生活2000》节目采访市作协。
从1999年起,文联系统每年举办活动200多项,文化下乡、下社区超200场次,观众10万人次。20世纪80年代,会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展览、电台和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上发表的作品每年超100件,获奖作品超20件。90年代后期,每年发表作品超300件,获奖作品超100件,获省级、国家级奖项每年超20件,出版书集超300部。
1996年11月,创刊《中山》文艺杂志,填补中山文艺期刊的空白,编印10多期。2004年,创办内刊《文化中山》,至2007年8月共出版14期。2007年10月,《文化中山》与省文联刊物《粤海风》合作,改版为《粤海风·文化中山》,成为中山第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文化刊物,共编印6期。编印《中山谜苑》、《菊花诗情》、《纸厂文艺》、《中山画报》,现编辑出版《文联通讯》、《中山文艺》(原《中山作家》)、《中山音乐》、《中山美术》、《中山收藏》、《民众文艺》等期刊。2005年,“中山艺术网”正式开通。
1985~1990年,市文联与市教委连续6年举办中学生文学夏令营。支持成立41个中学生文学社,组成全市性少年文学队伍网。1987~1990年,每周派出美术专职人员下小榄镇辅导艺术苗子,邀请廖冰兄、汤小铭、苏华、陈永锵、杨尧等20多位名家授课40多课时。小榄镇青少年画会作品获1986年和1987年佛山市新绿大赛美术奖金牌。市戏剧家协会创办戏剧沙龙,2002年,创作小品20件。市作家协会在《香山报》、《中山日报》开设会员作品专版。中山合唱团以老带新,将一批歌唱爱好者培养成具有正规声乐知识和训练水平的新人,成为基层音乐骨干。1981年,会员登记数约为400人,1986年,会社成员数发展到31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人、省级会员44人。至2008年,协会个人会员17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1人,省级会员354人,会社成员5000人。
1981年起,发展和扶持群众文艺会社。至1986年,与中山文联挂钩的会社有75个。此时,实行个人会员制和以会社为单位的团体会员制并存。1986年,逐步向以全市性协会为单位的团体会员制过渡,先后成立7个市一级文艺家协会。至2008年,市文联下属有市作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曲艺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收藏协会、市诗歌学会、市文艺批评家协会。成立小榄、黄圃、横栏、火炬开发区、沙溪、民众、东凤、三乡、南区、西区、古镇、五桂山、大涌、南头等14个镇区文联和行业文联市公安文联,协会及镇区文联下属社团147个。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市文联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文化交流频繁,与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国内各省、市文艺界也有广泛的交往。至2008年底,文联系统组织对外交流230次,参与人数超4000人次。(宁 全)
附:2008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领导名单
主 席:胡 波
专职副主席:陈小禾
副主席:陈巧章 李正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