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孙希临 【文章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成文日期】2020-10-09 【点击率】1982次 | |||
在中山,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业源远流长。19世纪中叶,缫丝、麻织、藤竹制品加工等手工业发展为县境内城乡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境内开始出现民族资本的近代小型工业,传统、独资的家庭式手工业亦向合资的股份制手工业或小型工业过渡,至30年代间,新技术与机械设备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缫丝业成为从家庭式作坊到规模化工厂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
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
清康熙年间,香山诗人李嶟曾作《村居》一诗描写当时的农家生活,拙朴的环境与悠然自得的情怀共生并存:
村 居 粗拙旧相沿,家家近水田。 地硗桑可植,门小竹常编。 瓜豆翻平野,牛羊卧晚烟。 荒庄无力作,蚕织自年年。 诗人以“地硗桑可植”直言土质坚硬瘠薄,却仍然可以种植桑树;以“荒庄无力作,蚕织自年年”描绘在这荒远偏僻的村庄里,村妇们依然年复一年,自得其乐地养蚕纺织的景象。可见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植桑育蚕纺织是香山农业的重要组成,是农家生活的常见场景。 据《中山市农业志》记载,中山(香山)的桑蚕生产从有人种桑养蚕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以小榄附近为集中产区,缫丝业即兴起于此。到了19世纪中叶,家庭式手工缫丝业已成行成市,农户将收获的蚕茧抽出蚕丝(即缫丝),整理成一捆捆的丝片出售,生产颇旺,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香山、顺德、南海等县为中心的桑蚕生产基地。《中山市志》资料显示,当时香山输往广州再销向海外的生丝值白银百余万两,可谓“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 随着国外市场对生丝需求的日益增加,生丝价格不断上涨,珠江三角洲内经营蚕桑的收入比经营稻田的倍增,19世纪60年代出现“锹田种桑满村南”的景况,香山县内桑蚕种养区也从小榄、古镇扩大到黄圃一带。 19世纪末,南海、顺德、广州等地出现较大型缫丝企业使用较先进的人力缫丝机生产生丝。机器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产丝效率,也使企业对蚕茧的需求量迅速增长,香山所产的蚕茧因此大量售出至上述邻近地区。至20世纪初期,桑蚕业发展鼎盛,《中山市农业志》记述,1925年“投于桑蚕者亦有25万人,盖过农业,为本邑唯一之实业”。 另一方面,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产品也随之增多,缫丝企业对蚕茧的质量要求更高,于是中山在1956年前后推广了尼龙薄膜育蚕技术以调控小气候环境,保持桑叶新鲜,使细蚕饱食,降低后续缫丝选茧时次茧或下茧的比例。 农户利用尼龙薄膜棚育蚕,图为农妇筛除次蚕 (中山市档案馆藏) 位于古镇的养蚕场中,养蚕女收获蚕茧 (中山市档案馆藏) 蚕丝年产创纪录 20世纪40年代初,李少白等人吸纳民间资本,购入辅助设备,在小榄创办了县内首家拥有人力木缫机的中兴丝厂。为了向丝厂输送技术人才投入生产工作,中山县第三区区立中学还在1942年8月开设简易育蚕班,教授育蚕基础学识,培训缫丝技术。 1942年中山县第三区区立初级中学附设简易育蚕班计划书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中山第二家丝厂——南头丝厂于1958年建成投产,与中兴丝厂并驾齐驱,年产桑蚕丝达35.5吨。然而受“以粮为纲”影响,丝厂生产很快陷入停顿。市档案馆馆藏的中兴丝厂1961年生产情况报告显示,由于所产的蚕茧全部计划调往邻县,境内丝厂同时停产。 直到1967年11月广东省轻工业厅投资108万元,在小榄沙口建成厂房建筑面积8209平方米、配设立式缫丝机240台的中山丝厂,中山缫丝业才重获新生。 1950年7月中山实行工商业登记制度后,企业均需进行登记认定。图为留存的中兴丝厂工商登记申请书 (中山市档案馆藏) 在这之后,中山丝厂生产趋向稳定,又增添4组自动缫丝机,年产桑蚕生丝约210吨。缫丝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为重建南头丝厂创造了条件,1980年3月中山县经济委员会决定将中山丝厂的60台缫丝机调往筹备中的南头丝厂,同年5月南头丝厂正式复产。两丝厂年产桑蚕生丝于1982年达到267吨,是中山缫丝业生产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南头丝厂1982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图为产品成本表 (中山市档案馆藏) 技术升级促转型 同一时期中山出现首批与外商通过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和技术改造而兴办起来的纺织企业,包括南朗港侨织造厂、东凤晶苑织造厂、坦洲合兴针织厂等,带动了中山镇村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加之桑蚕种养业收入随时代推进愈显低微,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蚕茧生产逐年萎缩。 据《中山市志》记载,由于本地蚕茧产量不足,中山丝厂从外地购入蚕茧的成本极高,以致1983年亏损近50万元;生丝年产量也从鼎盛期的200多吨缩减至161吨,下降近40%,丝厂被迫改产,逐步转型为针织厂或纺织制衣厂。 中山丝绸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图为公司外景 (中山市档案馆藏) 其中,中山人所熟悉的中山丝绸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即为丝厂转型后的代表企业,主营丝绸、纺织品服装等生产加工及进出口业务,下设中山新兴丝绸时装厂、小榄联兴制衣厂以及中山新宝丝织厂等多家制衣厂和服装贸易公司。亦有改产人造纤维和丝织印染品的企业,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具备综合生产能力。传统的种桑养蚕缫丝业逐渐淡出中山人民的视野。 20世纪90年代末采用先进设备的织造厂生产车间 (中山市档案馆藏) 从家庭式手工作坊到如今的规模化工厂,缫丝业在中山的手工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值得回味的历史印记。尽管“一艇生丝,一艇白银入”的光景再难重现,但转型升级后的新兴产业正“马不停蹄”地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铺就崛起的远航之路。 本文参考资料:《中山市志》《中山市农业志》《清代香山诗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