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201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334次

【市委工作概况】 2018年,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简称“市委”)召开第三次、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及市委常委(扩大)会议53次,传达学习各项重要讲话及文件精神,推进中山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包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指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行动)、开展市领导“深调研”工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推进全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的实施、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等。市委办公室(简称“市委办”)驻东区松苑路1号。

 

【中共中山市委全体会议】 2018年1月12日,中共中山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在市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总结2017年工作,分析研判形势,部署2018年工作。会议听取市委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和市长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审议市委常委会抓党建工作情况报告。提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以及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重点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创新中山、法治中山、文明中山、平安中山、美丽中山。

    2018年6月21—22日,中共中山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在市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省委书记李希在中山调研时讲话精神,立足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总结运用“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成果,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山重点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山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会议听取市委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讲话,审议通过《中共中山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交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优异中山答卷的决定》和《中共中山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的实施意见》。讨论审议《中山市关于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行动方案(2018—2022年)》,就市委统筹安排市直有关部门分别牵头起草的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4个行动方案征求意见。

 

【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暨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2018年8月21日,中共中山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暨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市委三楼会议室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精神,听取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专项研究,以发展新思路、工作新举措,赢得湾区建设主动权;要加快推进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山作为大湾区A字型交通走廊关键一横的枢纽节点功能;要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发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临海医疗器械装备园区、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瑞(欧)工业园等园区集聚效应,谋划建设大湾区医疗中心;要加快建设大湾区青年创新合作平台、翠亨新区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港澳互利合作,为三地居民谋福祉;要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城市错位竞争的独特优势;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在国家、省协调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总体框架下,建立完善市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日常运作协调机制,成立专责小组,压实各部门、镇区工作责任;要重点强化机制“软联通”,推进建立中山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重点合作城市联席会议机制和定期互访机制,统筹谋划重大合作平台、重大合作项目、重大合作事项;要争取更多大湾区机制创新试点落地中山,完善中山市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要加快制定有中山特色的大湾区建设方案,靠前站位、紧密衔接,推动更多项目和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

 

【市委重要决策和重要部署】 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行动 2018年4月2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到中山调研指导,要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标准谋划推动新时代中山发展。提出中山市要做好“东承”文章,主动对接深圳、香港的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强化“西接”功能,进一步密切与粤西地区的经济联系,完善向西的交通通道,统筹考虑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和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强枢纽城市功能,增强对粤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高水平的发展平台,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7月19日,中山市制定贯彻落实省委赋予中山新战略定位的《关于奋力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行动行动方案(2018—2022年)》,对中山未来发展作出部署。

    市领导“深调研”工作 2017年12月21日至2018年2月28日,中山市开展市领导“深调研”工作,课题主要围绕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梳理出的“十大问题”展开,内容涵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或工作方案。3月中下旬,市委常委会会议分批听取课题调研情况汇报,审议相关行动方案,并在市委全会上进行部署。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方案,中山市将实施百亿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打造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精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若干现代农业“航母”企业。实施百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创建,形成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各展所长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百个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程,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等重要载体,创建百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和美丽休闲乡村。实施百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增加村庄的文化厚度和文化沉淀,彰显村庄的文明特质,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实施百村乡村善治示范引领工程,实施“头雁”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实施百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公路、通讯网络、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 2018年,中山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0月8日,中共中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推进全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 2018年12月25日,中山市制定《中山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该办法遵循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开展考核1次;适用于各镇区党政领导班子、各镇区分管环境保护工作负责人员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考核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组成的考核组负责,监察机关及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职能配合做好考核结果应用相关工作。

    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的实施 2018年5月7日,中共中山市委办公室制定《关于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要从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请示报告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涉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时按规定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2018年8月21日,中共中山市委提出关于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加强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两个机关”建设。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保障中山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018年6月22日,中共中山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山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交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优异中山答卷的决定》,要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以更广视野、更大格局、更高标准开创新时代中山发展新局面,交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优异的中山答卷。

 

【市委重要活动】 前往香港、澳门考察、调研 2018年2月26—28日,中共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率中山代表团前往香港、澳门,拜访特区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简称“香港中联办”),考察有关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创基地、文化地标等,与港澳中山乡亲座谈,密切中山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出访以色列、越南两国 2018年,中共中山市委开展重要出访活动。11月13—15日,市委书记率中山代表团到以色列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推进中山与以色列国在创新、产业、人才、人文、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对接高端科研技术,引进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1月17—20日,市委书记率中山代表团一行到越南国开展经贸交流,旨在拓展产业合作新途径、新空间,助力企业“走出去”。

    对口支援帮扶工作 2018年,中山市继续开展系列对口支援工作。6月4—5日,市委书记率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到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7月31日,市委书记会见由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市委副书记许典辉带队的西藏林芝市代表团一行,就拓展两地招商投资合作、深化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会商。11月,市委书记率中山代表团分别到肇庆市、潮州市,深入调研对口帮扶和精准脱贫工作,并分别与两市共商合作发展计划。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团交流座谈会 2018年9月10日,中山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团交流座谈会在中山市召开。市委书记,市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出席会议。

    “敢为天下先——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2018年12月11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承办的“敢为天下先——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中山博览中心揭幕。展览以图片、文字以及声光电、历史实物等展陈形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山经济社会的巨变。

 

【中山市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  1976年下半年,中山县板芙公社里溪大队率先探索试行“联产到劳”责任制,开创农村改革,打破农业生产“大锅饭”大集体模式,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1979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县召开,全省掀起向板芙学习取经的热潮。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山县委同步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发展旅游业,催生中国第一家合作旅游企业——中山温泉宾馆、中国大陆第一个大型器械游乐园——中山市长江乐园等多个引领全国“第一”的项目,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到访中山。1979年起,中山改革开放求发展,大胆引进外资,在乡村兴办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来一补”企业及与外商合资办企业,中山一批生产传统农机、建材的县属国营和集体企业纷纷转型,生产市场需求大的轻工产品。1983年中山撤县建市后,市委制定系列政策引导工业和外经贸加速发展,“中山货”声名鹊起,外向型经济稳步上行,中山成为南海市、东莞市、中山市、顺德市的“广东四小虎”之一。在此期间,中山县委(市委)落实侨务政策,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支援家乡建设的热情迅速高涨,仅1978—1984年间,中山市获捐家乡建设资金1.8亿元,全县(特别是镇区、乡村)的教育、医疗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1984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共中山市委发挥国有、集体企业原有基础,寻商机、扩产能、促技改,打造一批名优产品,组建市属工业企业“十大舰队”;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产值与市属板块各踞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为日后中山工业发展格局的演变铺平道路。1992年,中山的出口创汇额是1983年的10.6倍,实际利用外资是1979—1983年五年总和的3.66倍。在出口和投资两大马车的拉动下,中山的经济空前喜人。高产量、高质量、高经济效益的“三高”农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飞跃发展。1987年底,中山市提前13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89年,中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800美元,成为全国36个率先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着手探索和谐社会的构建,关注、扶持弱势群体,培育市民的博爱、慈善精神。1988年起,中山市每年举办慈善万人行活动,筹集善款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至1997年,中山仅用10年时间就先后让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和8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住上新房,为此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1998年起,中山市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2000年,全市98.6%的公有企业实现转制,盘活资产56亿元,转制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达到“止血、盘活、发展”的目的。1999—2003年间,中山市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发展,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并同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早进行“供给侧改革”“预演”;支柱产业开始形成,产业集群加速集聚,民营企业迎来大发展机遇,各镇区的特色经济也随之发展。5年间,中山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1%,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1999年增加3倍。2001年起,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跃升至全省第五位,增长速度在全省经济特区和珠三角10个城市中位列第一。2003年,中山工业产值增速达31.3%,成为“九五”规划时期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中山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

    2003年后,中山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起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2005年,中山市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中山市委通过全面实施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改善民生、社会善治、绿色发展、文化引领,走出一条“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的科学发展之路;同年,中山市获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2006年,中山市基本建成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2007年入选十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1年起,中山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由专业镇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一镇一品”经济与“总部经济”,由招商引资升级为招才引智,创新能力由“中山制造”转型为“中山创造”与“中山智造”。2011年,中山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部署、转型升级与特色小镇建设,古镇镇成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古一村灯饰),大涌镇成为中国红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东升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小镇(高沙村棒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12元,首达4万元大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市委积极适应和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筑新型比较优势,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两个重要窗口”交出中山优异答卷。中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头并进”,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委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实施系列政策措施,对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不断提速,推进英才计划、优才工程,新旧动能转换让中山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综合能力持续提升。中山市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承载力,按照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奋力将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漆雄鹰)

上一篇: 老干部工作(201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宣传工作(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