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动叫慈善,它从中山这片根须繁茂的土地长出;有一种感动叫博爱,它是中山三十个春秋蓄养的奇迹。三十个春秋,我们与爱同行,用真诚印刷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三十个春秋,我们与感动共舞,用爱心筑起一座入云的精神丰碑!——改编自黄刚诗作《有一种感动叫博爱》
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高举天下为公的博爱大旗,引领中华民族从混沌走向觉醒。从1988年至今,勤劳智慧的中山人民用30年“慈善万人行”的厚重积淀,垒起了一座巍然的博爱丰碑。“万人行”是中山人独创的以“爱”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是中山市民认知度、认同度和参与度最高的新民俗活动;是国内著名的公益品牌,曾被中国红十字总会在红十字国际会议上作专题介绍;被誉为“广东乃至全国红十字运动的一面旗帜”。
30年慈善博爱薪火相传,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汇聚成一道道中山人专属的“爱”的风景。让我们透过一帧帧中山慈善万人行老照片,感受,中山这座城市博爱慈善的独特人文魅力。
缘起敬老,因爱成行
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的创办源于一次敬老活动。1987年年底,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娱乐升平迎太岁,太平盛世敬老人”的号召,文化人率先响应。于是,一群中山文化工作者到福利院探访孤寡老人。本是暖心的探访,慰问组成员出来后却感到了阵阵心酸。残旧的老屋,破败的窗户,部分墙壁还似有裂痕,破旧的福利院在冬日的冷风中也一如脆弱的耄耋老人,摇摇欲坠。老人们见到慰问组成员为他们准备的表演节目和慰问品感动不已,热泪盈眶,更有老人家在寒冬中颤抖着呼叫“毛主席万岁”!这深深地触动了当时的慰问组成员,他们意识到,彼时中山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改革开放的喜悦成果飘然而至,人们逐渐踏上富裕道路,但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还亟需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于是,有人提出举办“敬老万人行”活动,为中山市福利院筹集资金,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提议很快就得到了中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令人惊喜的是,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山市民的热情参与及支持,:寒假返乡的大学生主动申请参与义卖筹款;营运人力三轮车工人主动提出义务搭载;民间舞龙舞狮等艺术队伍也免费为游行活动表演助兴;中山市民纷纷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
1988年2月15日农历年廿八夜晚, “1988中山敬老万人行”巡游在中山石岐岐江桥头起步,全市210个单位,共1万多人参加了游行。当市民代表把64623.54元的善款支票交给中山市福利院代表时,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喜悦、感动。活动结束之后,仍然有人继续捐款。最终,该届活动共筹得善款7.2万元。
中山慈善万人行的序幕由是年拉开!以游行的方式募捐善款,帮助孤寡老人,“1988中山敬老万人行”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慈善事业来说,实属国内首创。从1989年开始,“敬老万人行”改名为“慈善万人行”,至今悠悠三十载,从未间断!这份坚持与爱心源于中山的传统人文底蕴及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博爱精神,慈善博爱已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山人心中。为善而聚、因爱成行,这是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力量!

参加“1988敬老万人行”义卖活动的学生志愿者清点募集善款

“1998敬老万人行”的中山民间舞龙舞狮艺术队伍义务为游行活动表演助兴

“1988敬老万人行”巡游活动上善款支票移交仪式

义工探访老人
初心不忘,传承不止
在1991年慈善万人行起步仪式上,两位可爱的小朋友与该届慈善万人行总指挥、时任中山市副市长吕伟雄先生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三人面带微笑,脸上充满了自信和满足。吕伟雄副市长左手手臂上的红袖章是总指挥的标志,两位小朋友胸前的飘带是出席活动的小嘉宾的标识。吕副市长左手拿着用于现场指挥的“大哥大”电话,两位小朋友手持1991年慈善万人行的“吉祥物”——幸运星。
照片中年龄较小那位小朋友名叫周卓颖,用现在的话说,他可是当时的“小红人”。从1990年起,慈善万人行筹款活动就开始有电视、电台现场直播义卖筹款、电话认捐等新鲜有趣的形式。在1991年慈善万人行的“与民同乐”慈善演唱会上,时年八十四岁高龄的中山著名书画家余鞠庵老先生在现场即席挥毫,写下《为善最乐》四个苍劲浑厚的大字用于慈善拍卖。没想到,首先认拍的并非现场嘉宾,而是通过电话“举拍”的七岁小朋友周卓颖。
“我出十元钱!”稚嫩的童音透过电视直播至中山的千家万户,引来晚会现场一片笑声,小家伙的诚恳积极得到了余鞠庵老先生的赞赏。原来,周卓颖小朋友看到电视直播,得知慈善拍卖筹得的款项是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便大胆地拨打了热线电话,却不识余公大名。虽然现场一时哄笑,然而,谁也不敢小瞧这颗幼小的善心,更多的是感动与赞赏。也许被周卓颖小朋友这么一“搅和”,当晚余公的这幅《为善最乐》拍出了十万元高价,把这场慈善演唱会推上了最高潮。
照片中的另一位小朋友叫肖家豪,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木匠。肖家豪的父母热心公益,也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慈善观念。从1988年敬老万人行开始,肖家豪便跟着爸爸参加巡游活动。也许是被现场的热烈气氛和父母乐善好施的精神所感染,1990年“万人行”活动举办时,肖家豪小朋友向父亲主动提出把过年收到的红包全部捐出去,一共90元。时隔一年,1991年慈善万人行巡游举行前,肖家豪又赶在前面,把积攒下来的300元“利是钱”全数捐给市红十字会。
1991年慈善万人行主办方邀请这两位小朋友作为游行起步仪式的小嘉宾。起步仪式结束后,肖家豪的父亲为鼓励儿子继续力行慈善,便带着两位小朋友在人头攒动的万人行队伍中找到了当时的总指挥吕伟雄副市长合影,于是便有这幅照片。
二十多年后,已经退休的吕伟雄先生再翻看这张旧照时,萌生了寻找这两位当年的小朋友的想法。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张照片,不久就收到了其中一位“小朋友”肖家豪的回复:“当年的万人行,就像一场嘉年华,一转眼已经过了二十多个年头,现在已经身为人父了。我们要将这颗善心向下一代灌输,继续发扬博爱精神,让他们懂得种善恩,得善果,要常怀感恩之心。”“慈善万人行”播撒的“爱”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博爱公益精神已经在几代中山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肖家豪(前排左)、周卓颖(前排右)与1991年中山慈善万人行总指挥吕伟雄副市长(中)在1991年中山慈善万人行巡游活动现场合影

1991年慈善万人行之“与民同乐”慈善演唱会上余菊庵老先生义卖即席挥毫书法作品《为善最乐》
为筹款吃两斤肥猪肉
从1991年中山慈善万人行开始,每届均有一台专门为中山市领导而设的“特备节目”——一场由万人行总指挥部精心策划和筹备的别开生面的大型慈善义演晚会,这是中山市领导“与民同乐”的舞台,万人行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会上,中山市 “五套班子”的领导登台义演,献艺、献力,为筹集善款不遗余力。晚会还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官民同乐。
1993年的“与民同乐”慈善义演晚会于1月17日在中山市老干活动中心歌舞厅举行,出席的中山市领导卖力演出,各“款爷”倾力支持。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节目非“吃肥猪肉筹款”莫属。
据该节目的主角、担任1993年慈善万人行总指挥的时任副市长吕伟雄先生忆述,慈善晚会前夕,他的一些朋友放言,如果他在义演晚会上吃肥猪肉,就一定捐款捧场。吕伟雄副市长深知群众喜欢看一些“接地气”的节目,于是二话不说上台“应战”。大家商定,吕副市长吃一块肥猪肉,台下的捐款人就捐出3000元。第一轮,他一口气吃了五块肥猪肉,筹得1.5万元善款。紧接着一轮又一轮,他一共吞下了30多块肥猪肉,出乎意料地把朋友们准备的用两斤肥猪肉制作的中山沙溪传统美食炖扣肉全部“扫光”!品尝过沙溪扣肉的朋友都有体会:肥肉虽然美味,但非常油腻和难以消化,一般人一次吃三数块就会有饱滞感。谁知,肥猪肉吃完了,台下的捐款人异常兴奋,要吕副市长继续吃芋头,而且提高捐款额,每吃一块就捐5000元。于是,他又一口气干咽下6块芋头。结果,吕伟雄副市长以吃两斤肥猪肉的“特异功能表演”为当晚的慈善义演筹得超过9万元的善款。他还拍拍肚皮,连说:“值得!值得!”但他也付出了“非一般”的代价——整个晚上拉肚子拉到腿软。
吃肥猪肉筹款的方式虽然有点“粗鲁”,但十分有趣难忘,既筹得了善款,又体现官民齐心、为慈善公益共献爱心。
(故事取材自吕伟雄著《我生命中的夏天——中山改革腾飞亲历者口述回忆》)

1993年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之“与民同乐”慈善义演晚会上吕伟雄副市长为筹款吃两斤肥猪肉块肥猪肉

1993年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之“与民同乐”慈善义演晚会上吕伟雄副市长为筹款吃两斤肥猪肉块肥猪肉
慈善博爱造就苗圃育栋梁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1996年中山慈善万人行以“倾情教育,作育英才”为主题,目标是扩建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中山市第一中学建于1908年,是中山(香山)第一所中学,这所百年历史的名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山市城区当时仍然没有一所上规模的中学,甚至没有一所中学拥有400米运动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山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该届慈善万人行以中山一中为龙头,将慈善公益活动与中山市教育发展大计相连,带动中山市的中学建设,促进中山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倾情教育,作育英才”得到了中山各界的广泛支持,许多老师、学生、学生家长、一中校友、各单位以及各镇区都踊跃认捐。从1996年1月3日“万人行”正式公开接受捐款,到1月14日短短十余天内,就筹得善款超过1000万元,这也是以往历届从未有过的事情。中山一中的师生热情高涨,纷纷利用休息日走上街头义卖“万人行”小旗子,又积极参与各种义演筹款活动;在农历正月初七晚上慈善万人行活动中组成了阵容庞大的彩旗队、锣鼓队等方队参加游行。
由于中山全社会鼎力支持教育事业,该届慈善万人行募集善款金额高达2630万元,全部用于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中部的建设。同年5月26日,中山一中高中部奠基;1998年8月,占地13.6公顷的中山一中高中部竣工启用,中山一中的高中部大规模扩招,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人才,践行了“慈善博爱造就苗圃育栋梁,春雨暖风滋润香山红桃李”的构想。

以“倾情教育作育英才”为主题的1996年中山慈善万人行游行队伍

以“倾情教育作育英才”为主题的1996年中山慈善万人行游行队伍表演

1998年建成的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大门
从参与者到记录者
1988年,时任中山市供水公司水表厂厂长的刘善弼先生参加了首届中山慈善万人行(“敬老万人行”)。一开始,刘先生对“万人行”的认识只在于“这样的大游行既能做善事又能热热闹闹的过个年,好玩也有意义。”之后,他连续参加了几年的慈善万人行,就发现这个活动似乎有着一种魔力,乐善好施、和谐敬老、慈善博爱的精神已经感染了每一个中山人。无论是活动的规模还是市民参与的热情都一年比一年旺盛,几届下来,整个中山的慈善氛围似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刘善弼意识到,“慈善万人行”将发展成影响中山人的大事,也会成为中山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他开始收集每届慈善万人行的相关资料和物品。为了收集这些物品,刘老先生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精力,有时甚至不惜金钱,经常穿街走巷,逛遍了中山的老墟旧市。对于慈善万人行物品的收藏,刘善弼还有着一种可爱的执着。如果实在没有找到,那怎么办呢?那就自己做出一个来吧!在刘善弼老先生收藏的历届慈善万人行纪念封中,有一个特别吸睛——手绘的老虎栩栩如生,虽画笔简单,却威风不减。由于从首届万人行起,相关部门一直每年都发行纪念封,唯独1998年没有发行,刘善弼不甘心,于是就请当时中山市美术家协会的会长帮忙设计,亲自画了一个。面对旁人的不解,他只笑笑说:“收藏是可以有遗憾的,但是对于慈善万人行来说,我不想有这个遗憾!”
2017年2月,已经年过七旬的刘善弼先生把近三十年收藏的450多件历届“中山慈善万人行”史料无偿捐赠给中山市档案馆,包括中山慈善万人行的起步证、捐款证、指挥袖章、臂章、大锦旗、小旗子等旗帜徽标,工作证、记者证、通行证、晚会入场券等证件门券,纪念封、实寄封、明信片等邮品,《万人行快讯》、纪念特刊等专题刊物以及照片、纪念品等,几乎涵盖了三十年来“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对外发布的史料。刘善弼先生把这些见证着中山慈善事业发展的史料交给中山市档案馆保存,为的是让更多的中山市民了解慈善万人行的历史,以回馈社会。
从参与者到记录者,刘善弼先生对慈善万人行的情感何止是爱好收藏那么简单?三十年光华,他以时间为轴,以物为载体,以爱作装饰,组成了一幅中山人30年博爱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卷轴,让“万人行”慈善博爱的精神成为永久的记载。

刘善弼在慈善万人行活动上(摄于2002年)
时间的巨轮不断向前,中山慈善万人行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关于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大的、小的,让人喜悦的、感动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而正是这些故事的交织、缠绕,让慈善万人行连成了茁壮的藤蔓,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让“爱”的慈善之光更加明亮。 □(中山市档案局(馆) 曾楚燕 郑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