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陈琳琳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16-10-25 【点击率】1843次 | |||
珠三角中山地区有句谚语“天红红,出禾虫”,说的是农历八月份傍晚,天边出现红色霞光时,就到了出禾虫的季节。禾虫是一种沙蚕科水生动物,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通体绿褐色带红色,生长于咸淡水交界的滩涂或稻田,对水质要求极高,广东唯中山、佛山、江门以及番禺一带才有。对于吃尽“海陆空三界”的广东人来说,禾虫乃至上的食材,是不可多得的美味珍馐。 早在清初,岭南著名诗人、学者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对禾虫已有详细记载:“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霜降前禾熟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醯酱,则贫者之食也。” 霜降时分,禾虫季即将过去。当我们在吃禾虫时,我们想到了什么?吃很重要,做个有文化的吃货更重要,让我们从档案中了解一些与禾虫有关的中山民国往事吧!
禾虫收益:撑起教育事业 民国时期,自35年(1946年)始,中山县撤销9个区的建制,缩编为67个乡镇(1948年增至71个),设公所,辖1746保。当时,县内各地禾虫埠为所属乡镇所有,所得收益分配,亦由乡镇公所决定,且大都用于教育文化事业,中山市档案馆馆藏多份档案均有体现。 一份是黄杨乡小赤坎第五保耆老余远章,上呈给时任县长孙乾的一封函,内容大概如下:因第五保未设立国民学校,导致文盲遍地,恳请饬令黄杨乡小赤坎联保办公处,将洪圣庙禾更鸭埠、禾虫埠等收益划拨四分之一,作为第五保办学经费。 另有两份,分别是民国36年(1947年)和37年(1948年)小榄镇中心国民学校致镇公所的两封函。从内容可知,当时小榄镇禾虫收益所得,均划拨给该校作为教学经费。民国37年(1948年)那封函称:“本校经费万分支绌,积欠员役谷津已逾两月,尚未清发,自应将本年份禾虫市佣金提前开投,以资支应。” 黄杨乡禾更鸭埠、禾虫埠四分之一的收益可以办一所容纳两百多位学生的学校,而小榄镇禾虫收益则可以维持该镇中心学校教员津贴等基本费用,可见禾虫买卖颇为丰厚,且为当时的教育事业贡献不小。
经营方式:招商投承 小榄镇中心国民学校致镇公所的两封函,还反映了另一个史实,即各乡镇公所不直接经营禾虫的买卖,而是“招商投承”,即每年通过竞投的方式,把禾虫埠承包给出价高的商家,公所收取投价和佣金,承商负责接下来一年禾虫的捕捞、加工、出售等,并承担买卖盈亏。 以小榄镇禾虫交易为例。由上文可知,小榄镇公所将禾虫收益划拨给镇中心国民学校,每年的禾虫交易竞投活动也由该校组织开展。两封函均附有当年小榄镇禾虫市开投佣金章程,内容详细。如《小榄镇中心国民学校开投榄镇禾虫市三十六年份佣金章程》第十、十一项规定了商家的经营:“该商投得后,得在榄镇区域内择地设市,专司禾虫经纪买卖,……禾虫市所有棚厂地租、员什工资及一切营业费用概由承商自理,生意盈亏概与本校无涉。”
关于禾虫收益分配的纠纷 正所谓,有利益的地方便有纷争。上文提到黄杨乡小赤坎第五保耆老余远章给县长写了一封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老人会给县长大人写信呢?其实,第五保有不得已的苦衷。信中提到:“年中禾更鸭埠、禾虫埠等收益为数甚巨,亦概为赤坎乡公所把持……现投得之谷二万七千七百余斤……移作迎神赛会,导人于迷信之举。”后提到第五保有识之人见此,即呈请黄杨乡公所划拨禾虫收益建校,谁知却被反咬一口,遭控诉“妄涉乡政,妨碍推进”。因此,第五保才不得不求诉到县长孙乾那里。 小榄镇禾虫收益亦有纠纷。民国37年(1948年),小榄镇禾虫交易“招商投承”后,镇公所、镇中心国民小学均收到下基慈悲堂消防队的函,这可是一封“催债”函。函中提到,清朝时,每年禾虫栏佣银会拨出二十两给慈悲堂,作为香油费。到了民国,慈悲堂改为消防队,银子同样照拨,作为购置消防器具费用。1948年,物价上涨严重,禾虫交易竞投多用稻谷等物资取代银票,因此,慈悲堂消防队想把白银二十两换成稻谷壹拾担。对此,镇中心国民小学回函有另外的说法:“应缴下基慈悲堂消防经费,经于开投章程内声明‘由该商径与该坊值理妥订交纳,不得在投价内扣除。’……(往年)所缴消防费用仅为投价二十分之一,今消防队请拨经费竟达土谷十担,计约占本年份投价三分之一,似有未当。”意思就是,消防队要银子和稻谷,按规定得找承包商去,而且也没十担那么多。
民国时期,中山的禾虫收益足以成为区域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珠三角地区禾虫船一次捕捞可获数百斤;八十年代,禾虫滩每年亩产可达一至二百斤;近年来,禾虫亩产已降至20~50斤。据媒体报道,今年中山神湾地区餐馆的新鲜晚造禾虫,价格已超过了两百元一斤,早已从屈大均笔下的“贫者之食”,演变为食客们竞相追逐的名贵菜肴。禾虫产量日益减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水质的污染。当美味禾虫在齿颊留香时,是否会唤起我们对自然生态的些许敬畏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