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话说蒂峰公园
【作者】孙帝乔 【文章来源】《中山文史》 【成文日期】2005-09-09 【点击率】2136次

蒂峰公园座落在中山城区东南面的南朗镇大车村。她以其苍翠葱茏、古朴幽深、巍峨多姿、潇洒淡雅而闻名遐尔,成为周边区镇成千上万各界人士九月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相传今日蒂峰公园前面的碓坑山一带古代是一片内海,靠海的碓坑山树木繁茂,散居在海边的渔民常常把鱼挑到这里出卖,后来这一片林地被人们叫为卖鱼林。宋朝时代,有一位读书人,名字叫袁匡庐,由外地乘木船经过这里到广州府应考。忽然海上刮起台风,暴雨倾盆,木船被风吹浪打而沉没。幸好这位书生双手紧抱住一块船板漂到岸边才不致淹没大海。于是他只身刀耕火种,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他死了之后,后人给他修了一穴简陋的坟墓,并立了一个石碑。后来由粤北南迁的居民就住在碓坑山附近,这就是后来的大车村。
   
自碓坑山附近的卖渔林立下袁氏石碑后,这儿便成为后来住在周围的渔民、村民求神问卜的地方。不久,有人用大小石头砌成一个神庙,叫袁大仙庙,不少人前往供奉,从此这个地方叫做石仔庙。
   
清代咸丰年间,大车村有位乡贤叫做林谦的,与当时四大都骚人墨客常到幽深谧静、雅而不僻的石仔仃庙展卷细读,吟诗作对,不久还成立了“八子吟社”。据说,光绪已丑年间,由四大都人士、大车村林氏后裔林献庭和林介禧等多位热心人筹划兴建庙堂。庙堂建成,庙门左右写上“碓舂珠瀑琴无谱,坑泻濂泉画有声”的对联。庙内壁—卜也写上“蓬炉日月天同寿,蒂岭烟霞地不尘”。
   
自袁大仙庙建成之后,每年重阳节,四人都周围村民前来游览的络绎不绝,正所谓香火鼎盛,热闹异常直到民国,当时任中山县长的杨广毅,授意当时的第四区区长孙海筹重修石仔庙。孙区长与当时大车村归侨林蓬洲商议,由林主持重修工作。除粉饰原建的庙堂、客堂、静堂和厨房等建筑物外,还于庙前加建凉亭、石台、石凳、石级、围栏、闸门、泉井,以及栽花植树,俨然是个山间公园。尔后又修建了林谦公家庙,红墙绿瓦,古色占乔。当时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亲自挥毫的“林乡贤公家庙”挂在门楣上。庙内柱上“洁清静穆之地,肃齐恪恭其容”是前国民党监察院长、书画家于佑任写的。石仔庙重修后,改为蒂峰公园,碓坑山叫做蒂峰山。
   
“山入画图天乍晓,景推诗句月三更”①,蒂峰公园风光绮丽,冬暖夏凉,是个避暑的好地方,而且历史悠久,自宋朝以来,设置了多处历史文物景点,更有一些传奇事迹,可谓地灵人杰,对当地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名扬内外。近年来,为了改善蒂峰山的环境,市农林局出资修筑厂一条466级的水泥结构登山石径,山顶及毗邻山峰开僻了防火无草行人道;山下修建了烧烤场和停车场,还增设了防火设施和订下了护林管理制度。此外,大车村居民亦纷纷乐捐赞助,尤其突出的是石岐人士、旅港乡亲萧耀坤先生慷慨捐资人民币200万元作为修建费。如今蒂峰公园增建了巍峨扎观的牌楼,山腰处增进了两个刈致的凉亭。拆除了原来山边的旧庙,修建了两幢琉璃黄瓦的大殿堂,整治了园内山泉自流井周围环境,登山道两旁安装了电灯。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山顶最高处建起了一座环形扶梯的观景亭。站在高高的观景亭上,放眼望去,山下村庄的幢幢楼舍、厂房,碧绿的田园,似镜的山塘,如带的公路,历历在目。远眺碧波浩淼的珠汀口,水天苍苍,浩气长空,让人心胸开朗,身置美景之中,的确有几许陶醉。
   
今日蒂峰山,以她绚丽悦目的光彩显现在眼前,为古朴的南朗增添秀色,是人们登高游玩饱览胜景的好地方。
   
注:①蒂峰公园庙内一对联。

上一篇: 仁山的变迁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古寺红棉话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