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从涓涓滴水看大海
【作者】刘居上 【文章来源】《中山侨刊》 【成文日期】2004-08-08 【点击率】2127次

在孙文西文化旅游步行街靠近烟墩山一侧,至今矗立着两座带塔楼的民初南洋风格建筑,活像并峙的双峰,俯瞰着脚下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两座被视为标志性建筑的高楼,一座是思豪酒店,另一座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永安公司银行,又名永安侨批局。
   
永安侨批局始办于1918年,那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世界经济复苏,侨汇重又活跃。这时,已于1907年和1917年分别在香港、上海创办永安百货公司和分公司的郭泉、郭乐兄弟入主石岐汇源银号(今孙文西路134号),并在对其实行改组后,投资兴建了钢筋水泥的五层营业楼,办起了“永安侨批局”。楼高五层,加上装饰性的塔楼,在当时一般高只三四层的孙文西路,显出了一枝独秀的不凡气概(按:思豪酒店是直到4 0年代才兴建的)。
   
中山银业并非自“永安”始。据文献记载,大约在清初,中山已有了钱庄。到了20世纪20年代,钱庄有不下数十家之多。但在林立的同业中,“永安”是占了优势的。这不仅是因为它的楼宇傲视同侪,更因为它在香港、上海声名鹊起,从而在海外华侨中赢得了广泛的信誉。因此,在当年汇回中山的侨汇中,经由永安侨批局的竟占了总数的75-80%。“永安”的业务范围颇广,除汇兑外,还有保险、找换等。
   
说到“永安”,不能不对郭氏家族略加介绍。永安的基业,就是由竹秀园旅澳洲华侨郭乐、郭泉、郭葵、郭浩、郭顺五兄弟共同创立的。
   
郭乐(1874-1956年)祖籍中山竹秀园,原在家乡务农,1892年到澳洲后,  当过佣工、小贩、批发商。数年后,与同乡合资开设永安果栏,被推为司理。不久,永安果栏与永生、永泰两果栏合并为生安泰果栏。弟弟郭泉则先到檀香山,不久也转到澳洲,在哥哥的生安泰果栏当经理。
   
生意做大后,眼看同乡马应彪的成功例子,郭乐产生了回国开办百货公司的念头。他在华侨中集股,于1907年在香港创办起“永安”,成为继1900年马应彪的先施公司后,由中山人创办的香港第二家综合性百货公司。随着业务发展,永安公司先后在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开设分行。于是,兼营百货、地产、保险和银行的郭氏永安集团终于形成。1917年,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开业,  同时开业的还有旗下的大东旅社和天韵楼。从此,上海先施公司(1914年)、永安公司,以及稍后的新新公司(1926年)、大新公司(1935年),四家同由中山籍澳洲华侨所创办的百货公司长期称雄上海滩,执掌着中国百货行业的牛耳。1922年,郭氏家族又在上海创办永安纱厂,以后从一厂扩展到五厂,1935又建成了大华印染厂,  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私营纺织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郭氏后人郭棣活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财经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侨联主任等职。1958年调任广东省副省长。此外,他还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直至病逝于广州;另一后人郭琳爽曾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两人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郭氏家族热爱家乡,除开办永安侨批局外,早在1945年,郭顺就倡议并集资为竹秀园修建景春水库、街道和下水道;新中国成立后,郭棣活、郭琳爽多次捐助家乡兴建电动排灌站、华侨中学和竹秀园小学。1981年,郭乐之孙郭志安又资助家乡兴建郭乐楼,用以兴办工厂和福利事业,表现出郭氏后人对家乡的殷切情怀。

上一篇: 亲切的关怀 谆谆的教导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裕成油榨与麦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