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孙中山与精武会
【作者】黄巧波 【文章来源】中山日报 【成文日期】2007-08-19 【点击率】999次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首次在内地上映时即引起了轰动。当时,有湖南新闻媒体报道,每晚黄金时段演播《霍元甲》时,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没有什么人走了,出现罕见的万人空巷现象。一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唱得人们热血沸腾,内地人不但被剧中激烈精彩的武打所吸引,更被霍元甲、陈真等人物的爱国主义热情所感染。然而,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及其创办的精武会却与香山人及一代伟人孙中山有着不解之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史海钩沉

    从来就没有“精武门”一说。1910年成立时,它就是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宗旨的体育教习所,欢迎一切武术门类加入,没有派别之分。精武会把武术分为长江、黄河、珠江流域派,拳、手、枪、刀、剑、鞭、空手入白刃都有人教授,在繁荣时期甚至还包括田径、球类、骑马、举重、溜冰、书法、绘画、雄辩、旅游、医学、弦乐、京剧等一切能想到的娱乐。“我们为国家队输送了很多队员。”上海精武会副会长贾瑞宝说,李富荣、张燮林都曾经在这里练过球。
   
精武会的经费来自会员的会费和董事的捐赠,根据一份在公共租界警务处的“团体登记申请书”上的记载:精武会创始初期有3458人,一年会费18鹰洋,维持会员50元,12岁以下12元,女会员6元,永久会员150元,永久赞助一次性交纳300元,永久维持会员500元,永久董事1000元。精武会员大都家境不错,董事更是商界名流,也成为精武会的挡箭牌。
   
陈公哲和现在的副会长贾瑞宝都矢口否认精武会有任何政治倾向。1922年陈炯明兵变后,陈公哲曾在船上与孙中山长谈,阐述精武会为何不介入政治并求得谅解。但是精武会的成员复杂也是事实,陈其美是国民党元老,陈铁笙是同盟会会员,有位别名虚吾的会友,因为他加入了虚无党。另一些主力是商界名流,如称作“精武三公司”的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都各有实业,上海最红的是永安、先施、新新公司,所以他们三人也叫三公司。这些爱好武术的富人为精武会出钱出力,陈公哲为精武会捐献了一幢4层小楼作为办公场所,他还举例说:“精武会建会花费8000元,地段值2000元,50年后翻了10倍;友人为雏妓赎身,花费10万金,50年后雏妓鸡皮鹤发,而精武活动无已,无时不在少年时。”深为自得。霍元甲只是精武会的缘起,而精武会能够延续壮大,完全依靠这些怕惹事的商人。1912年,袁世凯解散社团,精武会因为不问政治,奇迹般地未被取缔;上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国术院想把精武体育会合并,变为国立,会员不同意。贾瑞宝说:“如果当时变成国立,就不会再有精武会了。”精武体操会在1916年改为体育会,以陈公哲捐出私宅为分水岭,开始壮大繁荣。
   
精武体育会的事业能得到长足发展是与孙中山先生的关怀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孙中山先生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伟大的革命家,他从革命的高度看待精武体育会,他认为精武事业完全有利于民主革命。这与当年陈其美积极策划建立精武体操会是一致的。孙中山先生首次出现在精武体育会全体会员面前,是民国五年十一月五日,当时精武体育会假座十六铺新舞台旧址之凤鸣茶楼,举行技击高级学员毕业典礼,他应邀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技击有益于身体,即使长枪大炮也有失恃之日,他勉励国人必须致力于技击。
    1919
年孙中山先生为《精武本纪》作序:“自人类日进于大明,能以种种经验资用器具而抵抗自然。至于今日,人智所发明者几为古人梦想拟议所不到。盖云:盛矣!然以利用种种器具之故,渐举其本体器官固有之作用,循用进退之公例而不免于淘汰。此近来有识者所深虑也。慨自大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驯至社会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国人襄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未,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我国民族平和之民族也,吾人初入以黩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且吾观近代战争之起,恒以弱国为问题,倘以平和之民族善于自卫,则斯世初无弱肉强食之说。而自国之问题不待他人之解决,因以促进世界人类之平和,我民族之责任不綦大哉!易曰: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此皆为不知自卫者警也。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识者称为体魄修养术专门研究之学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则民族所以致力于世界平和之一基础!会中诸子为《精武本纪》既成索序于余,余嘉诸子之有先知毅力不同于流俗也。故书此与之。”
   
孙中山先生在序文中对重火器而轻视技击的批评,其实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目的就是要唤起人民重视技击术,参加技击运动,以达到强国强种。孙中山先生在序文中还表彰了精武事业的成就,说明精武体育会以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大力弘扬中华武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在精武体育会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还亲笔为精武会题写“尚武精神”的横匾。孙中山所阐述的技击有益身体,技击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观点,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也是对全国人民、对精武体育会的殷切期望。这是精武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动力。

霍元甲其人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天津静海小南河村(现天津西郊)人,出身武术之家,排行第四,因自幼体弱多病,其父不许他练武,也不让他跨入习武房,求艺心切的霍元甲无奈只能偷看其父与诸兄练武,到了夜深人静,独自一人在枣园里依样练习,从不间断,后经其父与诸兄指点渐入艺境,经十余年披星戴月的刻苦磨炼,练就一身高超本领,却深藏不露,无人知晓。
   
关于霍元甲的形象,精武会创始人之一的陈公哲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发辫盘束顶上,灰土布短衣、布靴,北方土佬装束,高五尺八寸,腰围横阔,面色赭黄,熊腰虎步,约二百磅”。霍元甲自幼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为人谦虚,待人恭谨,说话诚恳,衣着俭朴,受人尊重。年轻时代以挑担卖柴谋生,当地地痞恶棍经常寻事挑衅。一次霍元甲以武力教训,打败了几十个人,从此,霍元甲在整个天津城名声大增。以后,霍在天津先当码头装卸工,后到淮庆药栈帮工,与药栈掌拒农劲荪成为知友,逐步开阔了爱国修身的视野。
    1901
年,一名俄国大力士在天津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并说“第二是英国人”,“第三是德国人”,霍元甲闻知后,愤然说“我国竟无一人吗?” 便挺身而出,前往较量。俄国力士被他的大无畏气概所慑,知非霍的对手,便老老实实登报更正后逃去,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1909
年冬,西洋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52号阿波罗影戏院表演健美时口出狂言,要与华人较量,并以轻蔑的口吻称华人为“东亚病夫”,引起了沪上以同盟会骨干陈其美及农劲荪、陈铁生、陈公哲等爱国人士的极大义愤。经商议,决定邀请霍元甲到上海与奥皮音比试。
    1909
12月下旬,霍元甲偕弟子刘振声抵沪与奥皮音比武。据当时《时报》刊登张园主人设擂比武广告说:“中国大力士霍元甲君为北省拳术之冠,去年在敝园演技三日无不称赞。”奥皮音闻讯托辞要去外埠,故相约于次年春比高低。

创办精武体操会

  19104月,霍元甲偕其徒刘振声第二次抵沪,经数度商洽,订立生死条款,再一次约奥皮音在张园搭架擂台比武。但奥皮音害怕霍元甲的高强武艺,仍失约未到,不战而遁。发起人失望之余,提议众宾可以登台比武,由霍元甲和其徒弟刘振声接招,霍元甲与海门张姓拳师的比武中,“右手执张臂,出左手揽其腰间,轻轻抱起,张某两足离地,霍将其置于地上”。这个比武只有一个回合,远不是影视中血肉四溅的厮杀,但霍元甲还是凭此役名声大噪。
   
此时,同盟会成员陈其美考虑到武装起义推翻帝制需要军事人才,顺势提出:“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革命组织为了不引起当局注意,经商议,决定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上海精武体育会前身),由农劲荪任会长,霍元甲主持武术技击训练并习军事。19106月以霍元甲的名义在《时报》上刊登上述消息。我国第一个民间体育组织诞生了。
   
精武会的体育标语是“体育万能”,高级学员的会服上缀有三星,代表“体、智、德”,黄、蓝、红三色为服装主色,原因是这三色加起来是黑色,代表社会这个大染缸,三色相除为白色,表示在精武会学习后出污泥而不染。那时学员的会服是天蓝对襟短衣,二分黑线,黑色扣纽。这和民初的累赘运动服区别颇大,当时女子运动时要穿白布长袖大襟中长衫,黑色长裤,20年代后才改成白短袖、黑裙裤;男子穿白布对襟长袖上装,白布下装,20年代时背心裤衩连在一起,号称是“天下一统”。
   
在精武会的资料图片中,运动员都是背心短裤,以尽量展现肌肉为美。

上一篇: 高峡平湖慰先生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林卓夫与抗战殉难烈士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