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7》 【成文日期】2016-12-31 【点击率】187次 | |||
【妇女工作概况】 2016年,中山市妇女联合会(简称“市妇联”)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有委员51人。全市有村(社区)“妇女之家”277个,新培育儿童友好社区65个,累计创建社区277个,建有率100%。12月19日,市妇联被人力资源保障部、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妇联。市妇联驻东区博爱六路12号市人才发展与研究中心13-14楼。
【妇联改革】 2016年,市妇联落实中山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务,选取10个村(社区)完成妇代会改建妇联试点工作。制定《中山市妇女代表常任制度》,增强妇女代表履行一届职责、联系一方妇女群众的责任和意识。增选市妇联执委会委员14名,提高基层一线女性代表的比例。开发“网上妇女之家”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互通共融,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开展“在线课堂”“微课堂”等活动。“中山妇联”在“全国地市级妇联微信公众号传播指数排行榜”位居14位,获“2016年度中山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微博”。发挥市妇女儿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用,在对313家社会组织、微组织进行备案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公开招标、定向发标、公益创投等方式,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合作共赢的做法在全国县级妇联主席岗位能力建设培训班和全省妇联系统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探索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
【巾帼行动创业创新】 2016年,市妇联号召各行各业女性弘扬行业新风、促进创新发展。张晓玲获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南粤巾帼创新十杰),邱红斌、牛庆利、王晓君、刘玉田4人获省“三八红旗手”,市人民医院妇女工作委员会、市工商局妇委会获省“三八红旗集体”,市公安局警务保障中心等12个岗位创建为省级巾帼文明岗,市国税局直属税务分局办税服务厅等35个岗位创建为市级巾帼文明岗。扶持女性创业致富。继续实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全年发放贴息贷款448万元,是2015年的3倍。支持各类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升级,寻找培育一批新型农业女性创业致富带头人;以港口镇为试点,探索“公司+妇联灵活就业载体+农户”的农村妇女精准扶贫模式;举办100名女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培训班2期;各镇区妇联与人社部门合作开展“春风行动”,促进妇女创业就业。
【家庭家教家风工作】 2016年,市妇联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举办主题演讲、摄影等比赛和“游宗祠·寻家风”活动,开设“家家一点爱”电台栏目,配合市纪委、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开展“廉洁修身 廉洁齐家”家风建设活动,发放“树廉洁家风”倡议书和“廉洁微箴言”海报10万份,协办市家风家训文化图片展。寻找新一批“最美家庭”1100户,板芙镇鞠象峥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三角镇古细娇家庭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并在全国表彰大会上受总书记习近平接见。实施家长素质提升工程,举办“家长修身学堂”活动5200场,培育家长140万人次;实施家庭教育骨干培育工程,分层分批培训工作骨干784人次;实施家庭社会组织培育工程,“雁阵飞”家长互助组织领袖培育计划共培育家长“领头雁”220名,孵化家长互助组织43个,搭建出“家志繁星公益创投”“科技雁阵飞——雁博士带你玩科技”“汇爱父母剧场”等实践平台,凝聚“雁粉”家庭3000多个,带动5万名家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山雁阵飞”南朗翠亨村家长互助组织领袖培育计划被确立为广东省首批“基层妇联社会工作创新示范点”。实施特殊家庭帮扶工程,制定家庭教育公益服务积分制度,开展“家庭教育1+1”、爱“箱”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等公益帮扶活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为主题,举办原创音乐会、文艺书画展演、慈善徒步等活动,获全国少年儿童“双有”主题教育活动优秀集体奖、优秀组织奖;创作《手拉手共筑梦》等3首歌曲,获省级奖项文艺作品6个。
【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 2016年,市妇联印发《关于建立中山市地方法规政策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的实施办法》,成立咨询评估委员会和专家组,对法规政策制定和实施进行评估和咨询。发挥妇女维权站阵地作用,服务妇女群众13.95万人。开展“三八”维权周、妇联主席接听热线活动,全年妇联系统接待处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2338宗,均妥善处理。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全市广大家庭“六防”能力(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防欺诈、防艾滋),努力实现家庭“六无”(无毒品、无赌博、无纠纷、无邪教、无暴力、无犯罪),平安家庭覆盖率99.16%。围绕《反家庭暴力法》开展重点维权,健全家庭暴力警情处置机制、“安全庇护屋”机制,提供警情处理、调解、转介、人身庇护、心理辅导等服务。深化实施婚姻家庭辅导室项目,接受离婚调解的对象有81%放弃离婚。通过普法义演、外展活动、“热点面对面”“周五民声直播室”、网络等多方式全媒体开展“建设法治中山·巾帼在行动”“拒绝家庭暴力”“不让毒品进我家”等主题宣传56场,覆盖61万人次,引导广大妇女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在继续实施“爱心父母大联盟”“爱心捐助卡”等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卓多姿·彩虹女大学生”助学、“推动摇篮之手”、“关爱女童”艺术培训等公益项目。争取各界慈善资源,在春节、中秋节、母亲节、儿童节等重大节日慰问单亲特困家庭、重病妇女儿童、困境儿童2076户(人),慰问款项163万元。开展第四期“家添能量”妇女儿童和家庭发展计划,吸引参加竞投社会组织设计服务方案70个,中标项目27个,直接服务妇女群众10万人次。
【儿童工作】 2016年,中山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增创儿童友好社区65个,提前4年完成创建目标,带动全市儿童权利与保护观念普遍增强,儿童活动阵地不断扩展,全市新增村(社区、小区)儿童活动场所超280个,发展互助组织超300个。小榄镇永宁社区、沙溪镇龙瑞村、三乡镇墟仔社区创建为省级儿童友好示范社区。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契机,举办民办学校师生书画作品展。常态化开展评选“百名自强好儿童”“和美中山家家乐”亲子游、“阳光课室”艺术素养提升项目等活动5项,受惠30万人次。提交并推动“关于加快规划建设儿童公园的建议”提案落实,组织前往广州等周边市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形成专项调研报告,推动市政府立项建设首个儿童公园。《中山市儿童生活休憩场所及设施建设研究》纳入政府重点调研课题。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2016年,市妇女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迎接实施《全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评估督导和省“回头看”工作,考察走访基层单位50多个,总结“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最强措施”,规划实施指标提前达标率为80.8%,居全省第二。市妇儿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市教体局获“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承接全国《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手册》编写工作和专题研讨会,推动性别平等教育向全市推广,培训42所学校的2000多名教师开发教学课程185个,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社会性别意识显著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培育行动”被认定为市“特色修身项目”。9月,中山市成为全国性别平等教育试点。推进妇女儿童健康工程,实施儿童体质健康提升行动,围绕防治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等问题举办公益讲座113场,制作播放“儿童保健知多D”电台节目,受益10万人次。开展妇女“两癌”检查长效化服务,全年妇女“两癌”检查3.02万人。
【群众性活动】 2016年,市妇联创新工作方式,以“妇联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唱戏”的模式开展节日活动,由妇联定主题、出平台、广发动,向社会组织筹创意、筹资源、筹人手。在“3·8”妇女节,举办“唱响中国梦”合唱比赛、“我本来就很美”文艺展演等系列纪念活动12项,带动部门、镇区、村居、企业广泛参与。在“6·1”儿童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开展慰问,市妇儿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各镇区妇联开展庆祝活动20多项。举办“我爱我家亲子共欢乐”活动,19项优质公益活动从70多家社会组织、企业提供的方案中,入选市妇联总体方案,2万名家长儿童参与。在“5·15”国际家庭日,举办“家和万事兴”家庭文化节暨亲子嘉年华活动,市镇联动开展活动38项,20个社会团体参与组织,1万户家庭乐在其中。结合节日契机,加强与市镇女企业家协会沟通,支持开展会员活动;广泛联系全国各地及海外妇女组织,先后接待8个省(市、自治区)的多地妇联考察交流,与港澳台妇女团体开展联谊活动19次。
【中山妇联获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 2016年12月19日,市妇联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妇联先进集体”,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妇联。2012年以来,市妇联以“阵地共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联动”的模式,将镇区“妇女之家”全部嵌入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等政府服务平台。打造“妇工+社工+义工”的“三工”队伍,配备专、兼职社工104人,建立“家庭探访队”等巾帼志愿队伍320支,到村居“妇女之家”开展小组活动、入户探访、个案、外展、咨询等服务,2014-2016年间受益680万人次。在社区成立大嫂工作坊、农业工作坊、电商工作坊等灵活就业载体170多个,帮助4400多名农村“4050”妇女月增收500-3000元。关注妇女健康,实现妇女“两癌”检查长效化,2011-2016年间投入2800多万元为21万名适龄妇女免费检查。设立11个婚姻家庭辅导室,购买专业社工服务,进行婚姻家庭调解。联合市两级人民法院建立家事审判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联合市住房保障办公室设立“安全庇护屋”,设立家庭暴力警情处置示范试点。建立市、镇两级婚姻家庭辅导室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婚姻家庭辅导室与妇联、婚姻登记机构、法院之间的转介关系。
市妇联牵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市工作,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十件民生实事,实现“六个全国率先”,即率先将家庭教育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覆盖户籍和流动人口家庭;率先设立家庭教育公益性事业单位;率先设立以生均7元为标准的家长学校经费;率先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和教师继续教育积分;率先将家庭教育纳入流动人口积分入户入学管理;培育家庭教育指导师600多名,率先成立专业社会组织“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2015年受邀在国务院参事室“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专家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市妇联推动“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镇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促进流动儿童享受公共服务。在全国率先推行“十六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登记制度,办卡15万张,把流动儿童纳入常规人口管理,推动各级各部门资源投入。探索“高校+中小学校”“社工+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的流动儿童关爱“三模式”,每年受益35万人次。开展“家添能量”妇女、儿童和家庭发展计划项目,吸引社会组织申报项目100多个,征集公益项目160个,通过评审并获资助项目58个。打造“爱心父母大联盟”“爱心捐助卡”“阳光伙伴同成长”“粉红力量”等8大慈善品牌,2014-2016年间筹款486.8万元,慰问单亲特困家庭、重病妇女儿童、困境儿童等5200多户(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