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1》 【成文日期】2010-12-05 【点击率】401次 | |||
【各项改革取得突破】 2010年,中山全面完成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起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不断深化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制定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开展第五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稳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草拟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下放事权目录等政策。深入开展价格综合改革试点,确定益华城市广场作为冰蓄冷电价项目试点,制定供水同网同价方案,逐步放宽部分民办教育、医疗、民政服务等收费管理。项目投资改革成效显著,市中心粮库二期、一中高中部扩建、北京积水潭中山骨科医院、高级技工学校黄圃校区三期等一批财政投资项目相继采用代建模式,实现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进度标准化、工作责任明晰化、质量安全制度化、成本核算精细化。稳步推进城乡金融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农信社向商业银行转制工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及实施方案。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稳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111.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5%。市职教园区等工程进展顺利,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总升学率达93.2%,居全省第一。全面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全市建成292间农家书屋、文化室,所有镇区文化站达省特级标准。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新中医院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博爱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继续完善。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展览、亚运火炬中山站传递工作。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2010年,中山市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城镇职工总参保668.56万人次,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285.2万张。全面开展城镇养老保险工作,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继续完善医保政策体系,提高市、镇两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实现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方基冲廉租房小区二期竣工交付使用,祈安苑保障房一期动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8300多户近2.3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715万元临时补助金。巩固平安中山建设,刑事案件破案率为66.4%,上升0.7个百分点,全市各类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9.4%、4%和6.5%。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010年,中山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和编制规划,启动火炬开发区、小榄镇、南头镇、西区、三乡镇、沙溪镇等6个城乡一体化示范点。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危桥涵闸加固等建设,全年建成“硬底化”农路185公里、高标准基本农田5000亩,内河清淤及支堤加固173公里。“一带两区十基地”(“一带”指古神公路长40公里、两边各宽500米的绿色园艺产业带;“两区”指古镇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港口镇“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园区;“十基地”指横栏镇万亩花卉基地,板芙镇5000亩花木基地、大涌镇1000亩水稻基地、坦洲镇10000亩特色小水果示范基地、三角镇3000亩粉葛间种青皮冬瓜基地、沙溪镇云汉村5000亩花木基地、神湾镇外沙村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民众镇群安村1000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围垦公司1600亩粮食蔬菜基地、南朗镇崖口村3000亩粮食生产基地。)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凸显,全市农业总产值86.82亿元,增长3.2%。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15万人,转移本市农村劳动力1.74万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新成绩,村村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保、民政、医疗保健、计生等“一站式”服务,中山市成为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全覆盖示范单位的地级市。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和村级统一核算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创新,土地流转面积54.4万亩,流转率达85.3%。在全省率先推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4318人取得入学指标,2139人取得入户指标。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10年,中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57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28元,增长14.2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43.7亿元,增长18.3%。扩大就业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6%。有效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企业职工月均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920元。居民收入渠道拓宽,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性收入增长保持良好势头。城乡居民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833元,增长8.14%;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9330元,增长8.9%。 (张金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