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1》 【成文日期】2010-12-03 【点击率】354次 | |||
【依法治市】 2010年,中山市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镇区创建活动,确定石岐区、东升镇、市交警支队为法治城市、法治镇区创建活动试点单位。8月,在东升镇召开法治镇区创建活动观摩会,向全市推广东升镇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与法同行—电影下乡”活动,共放映138场。组织全市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共近5万人参与,五桂山学校获一等奖,市一中、神湾中学获二等奖,东凤中学、东区中学等获三等奖。开展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与省依法治省办公室联合举办孙中山法治思想研讨会,收到论文179篇,出版《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一书,在全省率先打造中山独有的法治文化品牌。开展第二个法治宣传教育周系列活动,在全市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加强专题法治调研和工作检查,开展依法打击非法营运调研,推动交通市场的整治。12月29日,召开中山市法治城市、法治镇区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妇联、中山海关、市工商局、石岐区、东区、黄圃镇、南头镇、东凤镇、三角镇、三乡镇、坦州镇等16个先进单位和梁润明、周朝阳、李影清、康穗明、区艳钊、冯海垣、周灿轩、朱伟初、李桂山、吴华国等10位先进个人。至年底,法治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已基本完成。 【政务公开】 2010年,中山市完善行政服务在线平台功能,全面实现审批政务网上公开,上网部门实行办事指南公开制度,各审批机关将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监督方式等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政务大厅公示栏、办事手册、便民卡、触摸屏、声讯电话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确保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全面推行审批过程网上流转,把原来分散于各个部门审批事项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平台办理、网上流转和实时公布。在线平台由市政府统一开发,审批事项按“精简资料、简化流程”原则组织上网,同时实现审批流程的优化再造,形成集咨询、申请、审批三位一体的网络审批系统。推进审批资源信息共享,完成41个部门350个数据库的共享定制,形成行政审批许可、核准、资质认定等信息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执法、办事效率。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办公,简化重大项目审批环节,强化部门协同办公能力,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协同办公系统,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优势,提升网上审批效率。全面实施网上审批电子监察,依托行政服务在线平台,建立集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投诉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监察系统,把各部门已上网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范畴,确保网上审批全过程实时监控,改变过去权力运行监督上“人盯人管不住”的被动局面。不断提升政民互动服务能力,建立咨询与投诉的回复督查制度,确保各部门有专责机构、专责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回复申请人,方便群众办理审批业务。 【行政复议】 2010年,中山市被列为省“创新行政复议体制机制示范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立市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统一负责市政府及市属部门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审查、议决等工作,原作出行政决定的机关不再参与案件审理,复议从单纯由部门办案向行政复议委员会独立审查、集中议决转变。转变受理模式,在市委、市政府信访接待大厅设置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窗口,在全市20个镇区分别设置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点,并开通网上受理行政复议申请渠道。转变审查方式,从书面审查为主向公开听证转变,采取公开办案、阳光办案和专家委员、群众代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行政复议案件举行听证,充分听取当事人及专家委员的意见。对社会影响大、争议大的疑难案件,举行公开听证,确保案件处理依法、公开、公正。对有调解和解条件的案件,积极构建调解平台,化解干群矛盾。2010年,受理、审查行政复议案件240宗,整体纠错率23.5%。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城乡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市委组织部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全市“五个好”(即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体制、好制度)示范村书记到延安干部学院培训。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排查整治和民主评议“两委”干部工作。向社会公开选聘120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举办大学生“村官”专题培训班。实施“百村双挂”工程,全市112名村书记异村挂职或到镇区机关挂职锻炼。拨款1000万元补贴农村(社区)1216名困难党员和12121名老党员。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建立中山市食品水产进出口公司铺锦养殖场和横栏镇三沙花木基地2个农村党员教育基地,开辟百年风云(南朗镇、三乡镇)、翠亨红棉(南朗镇翠亨村)、战地黄花(南朗镇白企村)、自强不息(南朗镇左步村、崖口村)以及红色五桂山(五桂山槟榔山村、石莹桥村、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等5条中山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线路。12月,举办第十八届全市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加大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力度,对130个终端站点发放设备更新补贴78万元。开展“机关服务基层,推动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和“千个机关支部帮扶千户困难家庭”活动。全市机关与镇区开展共建项目278个,投入资金3145万元,为各镇区创造经济效益7554万元。 【“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 加大党组织组建和发展新党员工作力度,新组建党组织261个,发展新党员1249名。印发《关于推行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群工作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广东明阳风电集团公司党委等8个工作试点,召开现场会全面铺开党群一体化建设。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于4月、11月组织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和8个试点单位“两新”组织党群一体化建设负责人以及24个镇区、32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党务工作者分别赴珠海、肇庆、湖南岳阳等市进行专题培训学习、调研和考察。创新实行“三推一示一选”(即党员推荐、业主推荐、群众推荐、选前公示、党内选举)办法,顺利完成全市1126个“两新”组织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举工作。完善和规范经费使用管理等制度,理顺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在全市“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争当先锋加快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开展“百名先锋”评选活动。组织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摄影比赛、摄影作品展和迎亚运“钜豪杯”第三届男子篮球赛。 【干部激励监督】 2010年,全面完成2009年市直单位、镇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结合中组部的有关规定精神和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考核评价办法、指标体系及奖励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开展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选拔任用干部“一报告两评议”(即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和对市管干部选拔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对年内新提拔的市直单位和镇区党政正职进行民主测评)工作。整治用人工作不正之风,对镇区和市直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一轮全面的集中检查,在中山组工网开设“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专栏,开通“12380”网上举报,印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览图》。开展“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专题谈心谈话活动。8月27日至9月16日,在全市举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有奖知识问答,全市3753人参加,140人获奖。开展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情况集中报告工作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对当年离任的12名“一把手”进行离任审计。 (程金华 何志玲 张爱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