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00)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1 【成文日期】2000-12-06 【点击率】388次


【简况】2000年,中山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统揽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工业立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市经济实现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综合实力有所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改革和发展目标。


【工业、建筑业生产迅速增长】大力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实施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工业管理体制,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全市现有工厂企业9400多家,2000年新成立工业企业1096家,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取得新进展。威力集团、精细化工集团、乐百氏集团、固力集团、千叶家用电器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已全面改变了单一化的产品结构,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和系列化。2000年,国内的长虹、TCL、小鸭、杉杉、中海石油等知名大企业落户中山。中山火炬开发区已逐步形成高技术含量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设备、生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群。在全市8000多家乡镇企业中,有企业集团近60家。乡镇企业涉及30多个主要行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饮料、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塑料、金属制品、电子等行业。
  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795.16亿元,增长19.6%;工业税收收入增长26.4,占全市税收收入的57.6%。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民资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76.4%和45.5%。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7.7%,经济主导地位更为显著。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99.78,提高了6.48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品销售率分别提高了0.13、8.52和1.3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5亿元,增长41.4%;税金总额17.69亿元,增长35.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转制及深化改革,三年脱困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企业经营尚未实现效益全面回升,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能力仍不够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还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等深层次问题仍待解决。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35.6%。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673个,其中工程投标承包率、竣工率分别为14.7%和61.1%;实现营业利润0.36亿元。


【农业生产稳步上升】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实施了农业现代化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水产、花果苗木为主的效益农业生产格局。继续把完善土地承包制和搞活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村新一轮改革的主攻方向,推动了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省级和市级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已现雏形。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
  种植业生产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年粮食、糖蔗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11.24万亩和1.1万亩,蔬菜、水果、花卉分别增加1.1万亩、2万亩和0.16万亩。粮食产量22.92万吨,下降18.1%;蔬菜产量42.46万吨,下降8.4%;水果产量24.35万吨,增长26.2%;糖蔗产量4.78万吨,下降50.2%。畜牧业、渔业生产保持增势,全年出栏生猪40.77万头,出售“三鸟”1688.58万只,分别增长18.1%和51.4%。肉类总产量5.28万吨,增长17.6%。禽蛋产量0.52万吨,增长30%。水产品产量18.17万吨,减少9.2%。其中淡水产品16.46万吨,减少11.2%。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2.81万千瓦,增长3.9%;化肥施用量(折纯)3.02万吨,增长28%;农村用电量23.39亿千瓦时,增长18.9%。


【第三产业日益兴旺】努力开拓、建设市场,大力搞活商贸流通,各类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繁荣,如小榄五金、古镇灯饰、东凤小家电、大涌红木家具、沙溪布匹市场以及独具园林风格的沙岗墟农贸市场。同时,“中山货”大举向外进军,产品销售网络延伸到海内外。全市外经贸易出口总值3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外来投资持续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增长12.4%,其中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9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5%。


【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01亿元,下降3.1%;更新改造投资5.12亿元,增长87.9%;房地产开发投资21.17亿元,增长45.8%。基础产业投资继续增加,全年投入到农林牧渔水利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资金达6.83亿元,增长8.4%。非公有经济投资占投资完成额的70.4%。其中,外商投资35.26亿元,增长76.4%;民间投资42.11亿元,增长45.5%。投资效益和效率明显,全年新增固定资产91.40亿元,增长45%。全年竣工房屋面积659.33万平方米,增长38%;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项目建成投产率分别为83.1%、62%和68.2%。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0年,已完成的重点项目有:农村电网一、二期改造,东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民众三宝水闸重建,沙溪休闲服装城,110指挥中心,中山影视城,东苑路和莲塘路改造,安山变电站等3个110KV输变电工程,电信用户接入网络改造。在建重点项目有:中顺大围干堤加固,东河水利枢纽配套工程,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岐江河整治,横门出海航道整治,小榄水道整治,起湾南路隧道工程,银通南路改造,105国道沙朗至人民桥路段改造,浪网220KV输变电工程,富豪变电站等4个110KV输变电工程,岐江公园,数据网建设,市急救中心等。


【交通、邮电、供水、供电迅猛发展】全市有二级以上公路近1000公里,全年新建公路48.41公里、独立公路桥梁457.8延长米,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以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23.27亿吨公里,增长1.7%;旅客周转量32.29亿人公里,增长4.6%;港口吞吐量635万吨,增长8.2%。年末拥有各种民用汽车7.87万辆,机动船1900艘,分别增长17.2%和3.7%。邮电通讯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按1999年价格不变计算)26.38亿元,增长29.3%。全市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3.88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2.81对;移动电话用户49.82万户,互联网络用户11.35万户。市区建成自来水厂2间,日供水量60万吨,及一批镇级自来水厂。全市有发电厂11座,总装机容量77万千瓦。全市拥有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30座,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总容量超过3000万千伏安。全年新增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30公里、11万伏以上变电设备能力59万千伏安。


【进出口贸易明显增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60.89亿美元,首次突破60亿美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6.2%。其中进口总额24.12亿美元,增长20.3%;出口总额36.77亿美元,增长30.4%。与中山市对外经济关系密切的主要贸易伙伴有香港、美国、日本、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合同5773宗,合同利用外资7.46亿美元,增长64.1%;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增长12.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6亿美元,增长10.1%。


【旅游业发展加快】加强旅游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要素。2000年,中山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孙中山故居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72.42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61.85万人次,国内游客310.58万人次。组织出境游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3.1%;国内游21.86万人次,增长6.2%。全年实现旅游业收入38.98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6亿美元,分别增长21.7%和39%。


【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4.07亿元,比年初增加58.50亿元,增长11.8%;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125.78亿元和354.6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和8.7%。各项贷款余额360.35亿元,比年初增长2.8%,剔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10.2%。贷款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消费性贷款在新增贷款总额中占40%。证券业务迅速发展,全年新增证券投资者近4万户,累计投资者17.96万户,证券交易金额421.51亿元,增长95%。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73亿元,增长1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57亿元,分别增长9.4%和14.7%。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1.66亿元,下降0.5%;其中财产险赔款1.47亿元,人身险赔款1900万元。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农村市场销售增长快于城市,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0.16亿元,乡镇零售额56.61亿元,分别增长10.4%和13.8%。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7.24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9.73亿元,分别增长17.5%和11%。集市贸易平稳发展。全年新增各类市场17个,面积16.3万平方米。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4.89亿元,实际增长3.4%。


【通货紧缩得到有效控制】与上年相比,大部分服务及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升或降幅明显收窄。其中,医疗保健价格上升5.7%,居住价格上升15.9%,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3.3%,食品价格下降0.7%,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3%,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8.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0.1%。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2049万元,大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10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3.6%。建立了以金科信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服务体系,以科技培训中心为代表的科技培训与教育体系及专利事务、科联资产评估、技术市场、技术合同登记、技术贸易监证、地震监测等专业服务体系。培育出一批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200多家。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性和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开展国内外企业项目嫁接和技术合作。加强科技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
  全市企事业单位(不计个体工商户)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8万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1.99万人。全市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6家,全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一、二、三等奖分别为8项、19项和32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全年经中国知识产权局广州代办处受理的专利申请1372件,其中1079件获得专利授权。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取得新成绩】全市有各类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近1000所,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考录取率居全省前列。2000年末,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270人,比上年增长9.9%;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0.33万人,增长9.6%;小学在校学生17.51万人,增长1.1%。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达99.8%、85.9%和70.8%。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6200人,增长14.3%;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3400人,减少39.1%。全年新增中小学校学生席位800个。
  全市有文化事业机构36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广播电视机构24个。图书馆、博物馆、中山日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一批市级宣传机构的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各镇区都建立了文化站、有线广播电视台(站),其中有9个为特级文化站。注意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艺术,高雅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文化精品。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播送转播广播、电视节目30套,出版报纸1734万份,举办文艺演出1033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2000年成功地承办了1项国际级、4项省级少年体育项目比赛。中山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累计获得金牌113枚、银牌87枚、铜牌66枚,1人1次超1项世界纪录,3人3次破3项全国纪录,获得全国冠军8个。全市有业余体校15所,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5所,全年有20.87万人参加《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达标率为97.4%。
  年末拥有医院35所、医务人员5761人、病床4055张,新增医院病床50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30.5张和43.4人。全面铺开创建省卫生镇、村活动,创建了一批广东省卫生先进镇和卫生村。形成了三级医疗网络,配备了健全的防疫、环境卫生专业队伍,订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成果得到巩固】2000年重点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进一步巩固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的达标成果。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个,总投资3100万元。全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达18.9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达标面积达28.06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量为3145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8.6%。工业废水排放和废物产生得到有效控制,废气排放正加紧治理。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按照1992~2010年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地搞好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高效能地抓好城乡建设的管理工作,城市化水平达到57%。2000年启动和实施了岐江河“一河两岸”整治、105国道改造、莲塘路扩建、机动车尾气整治、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岐江公园建设、“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东线、中线、西线公路)森林改造、内河整治、村村通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及环境生态工程。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据城市、农村经济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28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1.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8平方米和31.18平方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179元,增长12.5%,实际增长9.7%。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共有51.96万人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其中31.49万人次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25.84万人次参加了失业保险,44.45万人次参加了工伤保险,5.68万人次参加了生育保险,12.5万人次参加了医疗保险。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61个,全年救济贫困人员16542人次,安排“四残”人员就业597人。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开支3080万元,比上年增长75.2%。


【企业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386户市属公有企业完成转制,其中由公有制转为非公有制的企业282户,关闭74户,其他30户,基本落实了属地管理及人员的分流处理,市属公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市属公有企业转制分流职工3119人,下岗人员分流安置率达66%;为11万人次提供就业介绍服务,促使2.64万人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4%的较低水平。


【存在问题】经济总体效益回升基础不够牢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仍然明显。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效果不够显著,部分基层领导和企业经营者对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面临的挑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邓中生)

上一篇: 行政区划(2000)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区域经济建设概况(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