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在中国铁路线上,几乎所有铁路的终点站、管理站及机车维修工段所在的地区都有中山籍员工的聚居点
■如今,古鹤村还有乡亲分布在唐山、天津、山海关,以及北京、青岛、上海、杭州、汉口、长沙、广州等当时有铁路通达的城市
很多人都知道,近百年来大批中山人侨居外国谋生,中山成为著名的“侨乡”。但在近百年来,大批的中山乡里,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香山籍的买办以及留学外国学业有成的留学生和华侨办实业为引导,从山野乡村聚拢在一起,分批走出家门,远离家乡,学习西方的工业知识、铁路运输管理知识和商业经营知识,以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坚忍不拔、刻苦耐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中国近代工业、铁路运输业、商业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现今,当年的香山人已落籍在各自开拓事业的第二故乡。历经四、五代人。追寻他们的历史,缅怀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支持家乡建设的贡献,与关注华侨历史一样,同样是有意义的。本文谨介绍从事铁路运输的中山人,以作引玉之砖,寄望更多的知情人,追寻各行各业的“海内中山人”。
河北省的唐山市广东路,上海市四川路,是中山人后裔聚居的地方。上海四川路是当年中山人在上海开设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为中山同乡员工兴建的宿舍。而唐山市广东路,在“唐山大地震”前曾有“孙家庄”和“陆家街”,聚居着以南朗左步村孙氏和崖口陆氏村民为主的中山乡里。而在这里为起点,随着唐山向外伸延的铁路站台,以铁路管理和机车维修为主的中山人也落户到各个铁路站台附近。北京的长辛店、丰台站,武汉的徐家棚、湖南郴州的潘家湾,广州南站附近的丛桂路、北站的瑶台村,湖南衡阳的苗圃地,韶关的安全北路,上海的愚园路77弄,重庆市的解放碑码头,贵州的独山县等,五十多年前,曾经都是中山人聚居的地方,至今仍有他们后代在这里生活。

中国最早的铁路 资料图片
唐廷枢与唐胥铁路
中山(香山)人为什么曾在中国兴建铁路初期占主要的地位?那就应从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说起。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分子急于在中国修筑铁路,目的在于利用铁路将中国主要的商业城市联结起来,以利其长驱直入。1876年,英商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长的铁路。不久,清政府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将其拆毁。1876年,以美商怡和洋行为主的英美合资公司在上海组成“吴淞道路公司”建起了“吴淞铁路”,并开始营业,初期乘客盈门,获利甚丰。但因此路是私建铁路,激起民愤,1877年,清政府以二十八万五千两“买断银”收回吴淞铁路并立即将其拆毁。1876年,李鸿章派曾任美商怡和洋行买办的香山人唐廷枢察勘开平煤矿。唐廷枢到任后提出修筑铁路,便利开平煤外运的建议。唐廷枢建议:先在开平矿区建造运煤铁路,然后向北修通山海关,向南与南方各省海港相联结。这一主张与李鸿章曾向清朝廷奏请铺设铁路以振海防而受顽固派反对而未被采纳的建议正合。李鸿章决定借此机会实现其在沿海修筑铁路的主张。听任唐廷枢在自己辖区内修造铁路。不久,1879年清政府亦允许开平矿务局自行出资,修造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当年铁路未得动工。直到1881年,唐廷枢经多方谋划,铁路正式开工。从批准到建造铁路这两年中,顽固派的势力影响参与铁路建设的民工,他们以各种借口阻挠铁路的修建,致令唐廷枢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唐廷枢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派人回香山招聘同乡,聘请懂技术懂管理的香山人做铁路管工。也就在当年五月动工,十一月全线竣工,全长十一公里的唐胥铁路最初是以骡马拖拉车厢,后来采用蒸汽机车。初顽固派官员向朝廷参奏:火车行经清东陵时“震动皇陵”,喷出的烟雾伤害庄稼。清政府下令禁止机动车行驶。后经唐廷枢多方劝说后才将前令取消。唐胥铁路在1882年才正式用上从英国买来的两台机车。

铁路线上的中山乡亲
唐廷枢主持唐胥铁路的修建,对开平煤矿的开发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也显示了铁路运输的效率。1886年清政府为利于“调兵运械”,将以唐山为起点的唐胥铁路伸延修筑,成立“开平铁路公司”,将铁路修筑至天津,全长一百三十公里,称津沽铁路;1890年后,“继续筹办”唐山至山海关铁路,后再伸延到山海关外六十余里的中后所(绥中)。这样,唐胥铁路从原来长十一公里的铁路区段,发展成为天津到山海关外,全长三百四十八公里的铁路线。这一段铁路,很多香山人参与修建,管理和经营。虽然很少有史料记载,但我们从一些资料可以旁证到他们。
在三乡镇古鹤村采访时,我们看到1922年古鹤村内重修石板路的碑记和捐款芳名录,捐款的古鹤村民分布在唐山、天津、山海关,以及北京、青岛、上海、杭州、汉口、长沙、广州等当时有铁路通达的城市。
一百多年前,唐廷枢从香山招聘乡民参与中国最早的铁路建设,香山籍人士随着铁路的伸延分布在各个站台。解开了我们对古鹤村民早在八十多年前已分布在国内多个城市的谜团。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后让位于袁世凯时相约:十年在国内造铁路二十万公里,“铁路救国”曾成为当时民众的热潮。早已在铁路运行中取得经验、掌握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香山人,在开发铁路干线中起了骨干作用,也带来了香山人参与铁路建设的第二次移民高潮。
欧庚祥,南朗镇左步村人,粤汉铁路修筑时任粤汉铁路总监。陆云青,南朗镇翠亨村人,原是官办上海江南造船厂技术工人,被派往英国学习机器修造技术,成为技术总监。后被唐廷枢聘请到唐山任“唐山铁路机械厂”总监(厂长)。这些香山籍的铁路主管为了便于管理,便大量从家乡招聘适龄青年。据南朗左步欧氏村民忆述:当时欧庚祥派人回乡动员修铁路,左步村的欧氏、孙氏族人及崖口陆氏、谭氏族人参与最多,先聚集在广州铁路南站的前身——黄沙,1917年离开黄沙去唐山,经过两年培训1919年离开唐山前往武汉,揭开了粤汉铁路建设的序幕。
中国铁路史的奇特现象
大批中山人在中国铁路建设初期开拓和管理中起了骨干作用。在中国铁路系统中形成了几个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前。
乡亲聚居集中。在解放前,几乎所有铁路的终点站、管理站及机车维修工段所在的地区都有中山籍员工的聚居点。这些员工大都是中、下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大车司机。
中山籍员工大都有姻亲或本家亲属关系。文化大革命前的铁路中、下级管理层,行政管理的是南朗左步孙家子侄为主,设备技术维修部门骨干以崖口陆氏家族最多,其他也有左步欧家、崖口谭氏家族及其他族人,都是有沾亲带故的关系进入铁路系统。
中山籍员工在解放前大都加入党派,以国民党员为主。中国的铁路从诞生之日起,为了冲破顽固的地方势力,加上流动不定的特点,政府给予特别的权力,铁路设立警察、法院。孙中山以“铁路救国”为口号,初期很多中山人加入铁路,并参加了国民党。也有少部分人参加了共产党。南朗镇麻子西村欧阳强,曾留学苏联参加了共产党,并成为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回国后以中山籍人的身份在铁路工作,在当时东北的南满(辽宁省)首任中国共产党省委书记,后来在广东省韶关搞工人运动时被叛徒出卖,被捕后被秘密杀害。
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山籍铁路员工大都是父业子承。旧中国铁路为保障员工福利及保持后继有人,专门设立铁路小学、铁路中学和铁路学院;并配备有铁路医院及各种福利设施。所以,中山籍员工的后代大都在铁路就业。在计划经济年代,这些中山乡亲为中山的经济建设调运车皮,组织生产资料支援家乡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至今,不少中山籍铁路员工的后代,还与家乡保持密切的联系。
陆锦燕是唐山铁路机械厂总监陆云青的孙女,在唐山出世。据她回忆:陆云青当唐山机械厂总监期间,配合铁路枕木的加工,成立了“信茂”木材厂,大批的陆氏乡亲在此就业,形成了唐山颇负盛名的“陆家街”。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整个城市成为废墟,惟有陆云青建造的陆家大屋和陆家街部分建筑不受破坏,曾成为当时地震救灾中心。可惜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在重建唐山市时被拆毁,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难忘的记忆。
由于中山籍人为中国铁路的开拓而形成的特殊现象历经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冲击,以及时间的消磨,已经不存在,但中山人为中国铁路事业、机械工业和商业经营的开拓历史,有待我们挖掘和宣扬,期待更多的中山乡亲加入这一有意义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