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厚环族远祖蔡元昌,原籍福建福州福县上罗坊三山前居住,是宋代的敕授学士,传至第七代迁居南雄府,之后南雄一支蔡族不知所迁,失去流传:另一支于南雄开宗,为南雄第一代,南雄第六代蔡思添迁到香山隆都永厚乡居住,初时在永厚环的罗汉山、龙船地筑室而居,开垦种植,务农为生。传至第十五代蔡孟京分支三房,长房迁居员峰乡,二房、三房留居永厚环,蔡族还有一支在大涌南文,原籍南京风阳府,宋迁南雄,后迁居香山县城南门,从南门分支到南文。
永厚缪族始祖缪于一,在南宋端平年间由南雄珠玑迁居香山县城,传至缪惟琮,支分三房,第一、二房缪观俊、缪帅俊外出无考,第三房缪思俊居永厚环开枝散叶。
大涌南村是伍族和曹族的聚居地,伍族始祖伍焕章明代留居新会,子孙分支南村,后有散居涌头、石井等地。曹族始祖曹裕庵,从南雄保昌县徙韶州(关)曲江县为韶州府学岁贡生,后任广州府新会县儒学教谕,自明代始居香山南村。
婆石村是沙溪下游立村较早的一条自然村,初时只有三四户人家,据说古时这里有一条小河与外边相隔,过往行人必须涉水而过,大雨水涨、寒冬腊月,行人望而生畏。在河边住有一位老太婆,一心想在小河上架桥,就在河边发动人们捐助,经几年功夫架起一座小石桥,该村居民为纪念这位热心的老太婆,将该村易名为“婆石村”,婆石村聚居的是陈族,始祖陈宣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石头村,第九代才从石头村迁至婆石村开族。陈姓第三代分支四房,分居象角、水溪、下泽,隆都的陈族还有两支不同源流的族派,一支是从石岐迁至大兴坊的陈族:另一支是与香山开县有功的士绅陈天觉同源的陈族,其祖先陈文龙由南雄珠玑巷迁居香山县城附近,陈文龙生三子,二子陈天觉是力争香山设县、并亲自主持修建县城的知名人士,,陈天觉后代分居岗背、水溪。
隆都梁氏有两支源流,以坎溪村支派为大族。“坎”是低陷不平的山地,“溪”是山间的小河沟,顾名思义,坎溪开村时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那么好的,在坎溪居住的梁族远祖起自汉朝,山东曲阜人,祖先梁生,字俊之,官拜郎官,奉诏徙安定,故梁族郡望为安定。宋代岭南招讨使梁定,由汴梁来,居于南雄珠玑巷。咸淳年间因苏妃事发大迁徙,居佛山西渭。元初,梁姓族人迁居香山县黄粱都(现斗门县)乾雾村,自号乾雾,后人从乾雾分支到坎溪村。另有一支源流不同的梁族、现居叠石和文田,祖先在明代宣德年间从南雄白沙巷迁居香山文田村,第九代孙梁殿阁,在清乾隆年间由文田徙叠石,分支三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