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古籍整理 助力文化兴城——中山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公室)举行《嘉靖香山县志校注》赠书座谈会
【作者】蔡婉婷、楚秀红 【文章来源】中山市地方志办 【成文日期】2023-08-28 【点击率】906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档案地方志资源助力中山文化兴城、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8月25日,中山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市档案信息中心举行“典籍里的中山”——《嘉靖<香山县志>校注》赠书座谈会。澳门档案馆代馆长卢鸿伟、珠海市档案馆馆长拜燕、珠海市史志办、中山市情专家及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委党校、市社科联、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等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代表30余人应邀参加。

图1:中山市档案馆馆长、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岚致开幕辞(摄影:蓝子键)副本.jpg

中山市档案馆馆长、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岚致开幕辞(摄影:蓝子键)

市档案馆馆长、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岚,市档案馆副馆长、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士东、严荫庭向与会专家学者、单位代表分别赠送《嘉靖<香山县志>校注》。市档案馆馆长、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岚致辞表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香山设县870多年中,有文字记载的《香山县志》共有九部,现存七部,成为今天澳门、珠海、中山等大香山文化圈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2022年,适逢香山设县870周年,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公室选取现存最早、由香山知县邓迁主修、乡贤黄佐等人编纂的明嘉靖《香山县志》,委托市情专家开展校注整理工作。校注稿经史学专家严格审读,志在打造一本识读明白、校勘精细、考证有据的旧志整理成果,为探寻香山历史、岭南文化提供可读可鉴之据。

图2: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公室向澳门档案馆、珠海市档案馆、珠海市史志办赠送《嘉靖香山县志校注》(摄影:蓝子键)副本.jpg

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公室向澳门档案馆、珠海市档案馆、珠海市史志办赠送《嘉靖<香山县志>校注》(摄影:蓝子键)

图3:与会代表参观“记忆中山”固定主题展(摄影:蓝子键)副本.jpg

与会代表参观“记忆中山”固定主题展(摄影:蓝子键)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古籍文献保护和整理、地情资源开发利用、香山文化研究等主题展开多角度、多层面交流。一致认为,古籍整理是一项需要情怀和学识兼备的基础性工作,要对地域历史文化有足够的理解和把握。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黄健敏研究馆员校注的《嘉靖<香山县志>校注》,是中山市旧志整理工作的重要突破,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他们为中山乃至整个大香山文化圈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推动读志、用志,助力中山高质量发展。

澳门档案馆代馆长卢鸿伟(左)作交流发言(摄影:蓝子键)

珠海市档案馆馆长拜燕作交流发言(摄影:蓝子键)

广东省作协理事、原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郑集思表示,《嘉靖<香山县志>校注》的出版,对老香山地区是一个重要贡献,提出对待中山的历史文化应该严肃、慎重、严谨。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资政价值,建议档案、地方志等文化机构要收藏和研究并重,建立档案征集的有效机制,进一步盘活档案、地方志资源,促进老档案变成新资源,通过开展讲座、展览、活动等方式,让地情资源惠及更多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情专家、中山市社科联原主席胡波表示,今日喜见《嘉靖<香山县志>校注》的出版,了却了自己二十年前的一大心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注本为今后中山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又一基础性文献。要进一步用活、活用历史资料,切实做好档案地方志资源积累、累积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做好资料分类整理,联通共享澳门、珠海、中山三地档案地情资源,深化和拓展香山文化研究。广东省情专家、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吴冉彬建议,坚持和加强党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深度挖掘弘扬大香山历史文化,促进档案、地方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开创新时代档案、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山市情专家、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春华表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底蕴,档案连通历史与现实,历史研究工作者既要做好档案、地方志第一手基础性资料的收集整合留存工作,又要深入挖掘其内涵,通过挖掘香山文化,出版更多历史读物,助力文化兴城战略,提升中山文化名城吸引力。中山市情专家、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哲学和文化部主任党西民教授表示,香山文化源远流长,应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挖掘探索、开发利用。

图6:座谈会现场(摄影:蓝子键)副本.jpg

座谈会现场(摄影:蓝子键)

中山、珠海、澳门三地历史同根、文化同源,共同孕育的香山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特别是岭南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座谈会上,三地档案、地方志部门代表还分享各自在不同版本《香山县志》等古籍文献和档案地情资料的征集保护、开发利用上取得的成绩,并呼吁三地进一步加强交流融合与协同联动,努力搭建大香山文化圈全方位合作桥梁,共同推动香山文化研究,讲好香山故事、湾区故事和中国故事,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会后,澳门档案馆代馆长卢鸿伟一行在市档案馆馆长、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岚,三乡镇党委委员艾立强、雍陌村党委书记郑志辉等人陪同下实地走访三乡镇雍陌村,参观郑观应故居及郑观应生平史迹展,调研了解名人文化资源挖掘、档案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

图7:澳门档案馆代馆长卢鸿伟(右二)一行参观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生平史迹展(摄影:蓝子键)副本.jpg

澳门档案馆代馆长卢鸿伟(右二)一行参观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生平史迹展(摄影:蓝子键)


《嘉靖<香山县志>校注》资料链接: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中山市的前身香山县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立县以来,于明清两代修志八次。明永乐年间乡贤容悌与编著首部县志,明成化年间乡贤黄经在其基础上编撰新志,可惜两志均已佚。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香山知县邓迁主修、乡贤黄佐等编纂的《香山县志》为现存最早的县志。该志在前志“详于鸟兽草木,而名宦人物则略”的基础上“补其未备”,设八卷六十九目,包括风土志、民物志、政事志、教化志、官师志、黎献志、艺文志、杂志等。因体例严格、内容赅备、文字典雅,历来受到方志界、史学界重视,被誉为香山历史的“百科全书”。

直笔著史,鉴古知今。早在1999年,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就着手开展现存七部《香山县志》的扫描、繁简字体转换等前期整理工作,并全文辑录省内首个地方志书多媒体电子光盘——《中山百科》,为今天《嘉靖<香山县志>校注》的整理出版打下扎实基础。2022年,适逢香山设县870周年,市地方志办公室、市档案馆选取现存最早的明嘉靖《香山县志》开展校注工作,力求打造一本高质量旧志整理读物。2022年12月,《嘉靖<香山县志>校注》正式出版发行。2023年5月,该成果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二等奖。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