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 中山市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口处,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陆域面积1780.99平方千米。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千米,东南至澳门特别行政区65千米,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特别行政区52海里。 【地质地貌】 中山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凹陷,中山位于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由低山与丘陵组成的主要山岭有五桂山山脉、竹嵩岭山脉,其中五桂山山脉为主要山脉,位于市境中南部,北面宽26千米,南面宽15千米,面积300平方千米,包括卓旗山列、旂山山列、长腰龙山列、大尖山列、南台山列、周东坑山列、白云迳山列、五桂山列与飞云洞山列,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与海滩组成。 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境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经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河口区特色。 【自然资源】 中山市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太阳能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动物和植物资源5类。 太阳能资源 中山市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45155.4焦耳每平方厘米,是广东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水资源 中山市位于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出海口均经市境入海。市域范围内有外江13条,内河涌1041条,内河涌总长约2016.35千米,河网密布,流域宽广。全市1041条河涌划分为15个流域,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流域有6个,分别为岐江河流域、前山河流域、民三联围流域、小隐涌流域、五乡大南联围流域和南朗流域。2021年,中山市降水量1695.4毫米(1991—202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927.9毫米)。 矿产资源 中山市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矿产种类不多,金属矿产短缺,优势矿产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地下热水、砂料和耐火黏土。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有花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矿泉水、地下热水。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地下热水含氟、氡,具有医疗价值,可用于温泉浴,主要分布在三乡、坦洲、南朗等地;矿泉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属花岗岩裂隙水,为偏硅酸低矿化度天然矿泉水,主要分布于五桂山至神湾一带的山区;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动物资源 中山市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全市有脊椎动物230种,其中鸟类15目45科159种,兽类6目13科31种,两栖类1目5科11种,爬行类1目7科2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1种,即蟒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20种,分别是中国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斑林狸、黑翅鸢、黑耳鸢、白腹海雕、蛇雕、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普通鵟、白腹隼雕、红隼、褐翅鸦鹃、小鸦鹃、领角鸮、鹰鸮、雕鸮、虎纹蛙;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 植物资源 植被代表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2004—2005年中山市较全面的植物调查,全市有维管植物217科912属1771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86科646属1235种,种类占广东省总数的六分之一。2018年,中山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23.13%。市内唯一山区—五桂山有维管植物209科844属1539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78科573属1003种,分别占全市维管植物科、属、种总量的96.3%、92.5%、86.9%,占全市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总量的95.7%、88.7%、81.2%;有野生沉香超过1万株,五桂山石井坑有国内已知最大的野生种群;五桂山人工栽植沉香400万株。因拥有优质的沉香资源和深厚的沉香文化底蕴,中山市于2011年被中国林业部产业协会评为“中国沉香之乡”。 (市自然资源局)
2021年,中山市年平均气温23.9℃,气温显著偏高,其中春季气温显著偏高,冬季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春季气温值分别是历史第二高值和最高值。3月、5月和9月平均气温值均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年降水量正常,冬季和春季降水量均显著偏少,其中春季降水量是历史同期第二小值。5月降水量是历史同期的第三小值,10月降水量打破历史最多的纪录。年平均风速接近常年值,东南风出现频率最高。年平均相对湿度略低于常年。年日照时数正常。2021年,影响中山的台风有5个,分别是“查帕卡”“卢碧”“狮子山”“圆规”以及“雷伊”,其中“狮子山”带来连续性的强降水,影响明显;“雷伊”成为历史上最晚影响中山市的台风。暴雨日数接近常年值,暴雨时空分布不均。高温日数多,5月高温日数打破同期最多的纪录,年最高气温37.4℃。阶段性冷空气活跃,年最低气温3.7℃。汛期气温异常偏高(前汛期气温显著偏高,后汛期气温偏高);汛期降水偏少(前汛期降水偏少,后汛期降水偏少)。雾日减少,霾日较去年减少。阶段性干旱特征明显,冬春干旱特征突出。 2021年中山市全年气象要素实测值及与常年值对比表
(容宇璐) 【大气环境】 城市空气 2021年,中山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3.01,比上年上升0.7%。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数328天。其中,优190天,良138天,轻度污染30天,中度污染7天。全年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为5微克每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均值为25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为39微克每立方米,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为0.9毫克每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为154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为20微克每立方米。与上年相比,SO2、NO2、PM2.5年均值、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位百分数持平,PM10年均值上升3微克每立方米,CO日均值第95位百分数下降0.1毫克每立方米。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臭氧(O3-8h),其次是NO2,污染物指数分别为:PO3(0.96)﹥PNO2(0.62)﹥PPM2.5(0.57)﹥PPM10(0.56)﹥PCO(0.22)﹥PSO2(0.08)。 城市降水 2021年,中山市共采集降水样品90个,其中酸雨样品3个,酸雨频率为3.3%,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降水pH范围在5.46~6.83之间,全年降水pH均值6.10,高于5.6的酸雨界限,比上年增加0.11个pH单位。酸雨pH均值为5.49,增加0.05个pH单位。 【水环境】 饮用水源 2021年,中山市2个市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全禄水厂、马大丰水厂)水质每月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5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类别均值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河流 2021年,中山市岐江河、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东海水道、洪奇沥水道、海洲水道、前山河水道、兰溪河、中心河等参加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洪奇沥水道、东海水道、黄沙沥水道水质类别均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前山河水道、中心河、海洲水道水质类别为Ⅲ类,水质状况为良好。兰溪河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泮沙排洪渠水质类别为Ⅴ类,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超标污染物为氨氮。石岐河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超标污染物为氨氮。长江水库水质为Ⅱ类标准,营养状况处于中等营养级别,水质状况为优。与上年相比,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洪奇沥水道、东海水道、黄沙沥水道、前山河水道、中心河、海洲水道、石岐河水质均无明显变化,兰溪河、泮沙排洪渠水质变差。 地下水 2021年,中山市有3个“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时期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目标为IV类,其中2个点位存在pH值超标现象。 近岸海域 2021年,中山市近岸海域的监测点位有GDN20001、ZZ01、ZZ02、ZZ03、ZZ04、ZZ05 6个。其中GDN20001为国控点位,其余5个为省控点位。水质评价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均为劣四类,水质状况极差。 【城市噪声环境】 区域环境噪声 2021年,中山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58.9dB(A),较上年上升0.6dB(A),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标准,在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划分中属三级,声环境质量一般。 道路交通噪声 2021年,中山市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67.9dB(A),较上年上升3.5dB(A),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4a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标准,在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划分中属一级,声环境质量为好。 功能区噪声 2021年,中山市功能区噪声环境质量,整体情况都良好;4a类区昼间与夜间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昼间超标量为0.8dB(A),夜间超标量为11.5dB(A)。与上年相比,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4a类区昼夜间和4b类区昼夜间有所上升,其余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袁泳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