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成在中山
【作者】陈锦昌 【文章来源】《中山侨刊》2004年4月1日 第59期 【成文日期】2004-04-01 【点击率】1410次

    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吕文成先生是中山人,尽管他返家乡演出活动的时间很短暂,但他平易近人的作风,对艺术精益求精和热心扶持民间乐社成长的精神在家乡人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返中山

    吕文成曾三次返中山演出。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与何大傻、尹自重、何浪萍等粤乐名家,以“四大天王”为旗号,在石岐高升茶楼(见图)演出。当时许多人都想一睹“四大天王”的风采,但茶楼的座位有限,不少人便围在茶楼墙边听,场面极为“墟冚”。第二次返中山演出是在光复后不久的1947年8月底至9月初。吕文成携大女吕红和歌伶蒋翠云同行,到石岐与当地的白虹乐社拍和,在淇园茶厅(见图)演唱,共演了五天。第三次返中山演出是在1951 年,吕文成携大女吕红和歌星白杨、梁英等一行,再度与石岐白虹乐社拍和,在月园茶厅演出。吕文成这次返中山的时间比较长,在石岐演出之后,还先后到小榄、大涌、港口、三乡等地演出。而且这次带回来演出的曲目也特别多。几次返乡演出的曲目,许多都是吕文成的作品,如“平湖秋月”、“樱花落”、“齐破阵”、“特快列车” 等,其中“樱花落”和“齐破阵”是为宣传抗战而创作演出的。打木琴演奏“特快列车”是吕文成的拿手节目。在演奏时,他为了突出列车行进的节奏,往往是边敲木琴,边脚踏木地板击拍,气氛非常热烈。

削琴转调

    吕文成先生在1947年和1951年返中山演出,都是与石岐白虹乐社拍和,他与民间乐手合作演出,并没有以“名家”身份自居,相反对民间艺人非常尊重,对演出一丝不苟,受到大家的敬重,有一件小事,那些与吕文成共事过的老艺人至今仍没有忘怀。事情是这样:吕文成与白虹乐社拍和演出时,“白虹”的色士手杨峰伴歌伶演唱时是吹D调,而伴吕文成木琴独奏时要转吹C调。老杨常常为转调苦恼,想到吕是音乐名家,不好意思表明自己的心思,只好硬着头皮“顶”下去。但是,老杨的心思终于被吕文成觉察出来了。他走到老杨身边和蔼地说:“杨峰,我将就你,只要我把琴键稍裁削一下便可以了。”结果,吕文成不知花了多少精力,将原来C调的键盘改成D调键盘。杨峰和在场的朋友都深受感动。

“小雅”情缘

    1951年,正在中山演出的吕文成主动提出到三乡演出,他很想看望三乡小雅山房乐社的乐手们。16年前,小雅山房乐社应邀到香港参加英皇银禧大典游行演出,由于演艺出众,荣获冠军。当时吕文成和在港的粤乐名家还联合向 “小雅”赠送锦旗,他本人并向“小雅”送铜锣。小雅山房乐社的乐手们得知吕文成到三乡演出时,更是喜出望外,因为自从在香港分别以来,大家都没有忘记吕文成三番四次提到的“你们不要丢疏技艺,要把技艺传授给后一代”的教诲。如今能再度看到大师的风采,并亲身感悟大师的演奏技巧,有谁不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在吕文成到三乡戏院演出当晚,小雅山房乐社的乐手们认真观摩了吕文成的精彩表演。第二天早上,乐社在三乡圩仔的龙门茶楼举行茶话会,热烈祝贺吕文成演出成功,向吕文成赠送锦旗。乐手们纷纷发表观摩演出的心得。当乐手们表示希望学习吕文成创作的乐曲时,吕文成微笑着从手袋里小心地取出一本厚厚的书,深情地说:“我明白你们的心意,从你们在过去给我的信中,知道你们缺少新曲操练。我集成的这本琴谱,希望能适合你们演奏,就算是这次见面礼吧。”大家都感动到说不出话来。三弦手郑淑良捧着这沉甸甸的礼物,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吕文成先生,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关怀与爱护。”这次激动人心的茶话会结束以后,“小雅”人的确没有让吕文成失望,小雅山房乐社越办越出色,成为岭南地区享有盛名的一支民间音乐队伍。

打赏盲艺人

    1951年,吕文成在小榄演出结束后,与白虹乐社的乐手们一同从小榄乘小客轮返石岐。刚好在客轮上有一位盲眼民间艺人在唱龙舟卖艺。客轮虽不大,但乘客不少。吕文成一行见座仓里的人都很安静地听唱龙舟,便放轻脚步,不动声息地找位置坐好。谁知刚坐下不久,只见那盲艺人熟练而轻快地敲了一阵龙舟鼓之后,唱开了腔:“龙舟鼓响,欢乐声声,欢迎船上来了音乐大师吕文成……”。顿时船上响起了热烈掌声,乘客们交头接耳,不一会,差不多全部目光都集中在吕文成身上。吕文成先生不禁愕然,面对同行们惊奇地说:“他是盲眼的,怎么知道我来了呢?”边说边伸手往口袋里掏钱,快步走到盲艺人前面,将钱放在台上的钱盒子里。不知是哪个乘客对着盲艺人大声喊到:“吕文成先生打赏你呀!”那时又是一阵热烈掌声。盲艺人连声道谢,还高兴地举起龙舟鼓大声说:“今天我们有缘同吕文成先生同坐一条船呀”,随即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吕文成先生谦虚地向乘客答礼。一时间,“二胡王打赏盲眼龙舟艺人”传为佳话。

上一篇: 中法友谊凝画图——介绍中山籍画家李延声和他的《望岳图》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谈吕文成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