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市档案馆民间史料征集工作便迎来了第一批捐赠人。1月4日下午,“后生仔”(粤语,男青年)刘先生和郑辉豪先生亲临市档案馆,捐赠了各自家中珍藏的史料。 邂逅兰台 多次捐赠 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山90后,刘先生已是市档案馆的老朋友。2017年,大学刚毕业的他义务协助自己村沙溪隆圩村编写村史,经常到市档案馆查档案,从此与档案馆结缘。在对市档案馆史料征集工作进一步了解后,他主动将自家收藏的一些与中山民俗和华侨相关的史料捐赠给市档案馆,此后多次向市档案馆捐赠民间史料,至今超过1800件,其中,既有自己保存的家族史料,还有从村里一些著名华侨家庭中抢救回来的珍贵史料。 此次,刘先生又将在姨妈家收集到20世纪40年代沙溪镇的名牌腊味店“永昌腊味”的木质招牌、宣传单张木拓以及瓷盆摆件捐赠给市档案馆。 刘先生捐赠的20世纪40年代沙溪镇知名腊味店“永昌腊味”木质招牌(蓝子键 / 摄) 刘先生捐赠的20世纪40年代沙溪“永昌腊味”宣传单张木拓(蓝子键 / 摄) 刘先生捐赠的20世纪40年代经过锔瓷工艺修补的瓷盆摆件(锔瓷工艺为“非遗”技艺)(蓝子键 / 摄) 牵线搭桥 保存历史 刘先生除了身体力行多次捐赠,还不忘为市档案馆牵线搭桥。当他得知同村发小郑辉豪先生家中珍藏了其爷爷抗美援朝老兵郑玉波先生20世纪40-80年代的照片时,他鼓励郑先生把这些史料无偿捐赠给市档案馆,为它们找到最合适的“归宿”。 郑辉豪先生向市档案馆捐赠的史料包括其爷爷郑玉波先生在海南省当兵时的相关照片、20世纪50-80年代在沙溪农耕及生活的一批老照片,以及家中保存的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郑先生表示“爷爷过世后,这些照片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保存,不如交给专业机构保存更为妥当”。 郑辉豪先生(右二)向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其捐赠的老照片(蓝子键 / 摄) 郑辉豪先生(左一)向市档案馆捐赠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蓝子键 / 摄) 这一张张记录着抗美援朝老兵与战友们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与深厚情谊的老照片、这一件件反映中山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的旧物件,经由“后生仔”捐给我馆,让我们欣然窥见,越来越多的中山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家乡历史文化的队伍,他们不仅是新时代的探索者、创造者、亲历者、见证者,还是中山历史的记录者、守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