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骄子——记新中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家卢天骄
【作者】陆梅 【文章来源】《中山日报》2002年11月20日 第2875期 C2版 【成文日期】2002-11-20 【点击率】1259次

○祖籍广东中山 

○先后设计七十余套纪念邮票,近三十套邮资、封、片及大量首日封、邮折、卡、纪念戳等邮品

 在第四届中山同乡恳亲大会期间,市长陈根楷紧紧地握着卢天骄的手亲切地说:“你是中山的骄傲。”是的,卢天骄不仅是中山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辉煌方寸半世纪

祖籍广东中山的卢天骄,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邮票设计家,也是我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家。195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走上专业邮票设计至今已经48年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卢天骄一直辛勤地耕耘在邮票设计岗位这块特殊的园地里,先后设计了70余套各类题材的纪念邮票,近30套邮资封、片及大量的首日封、邮折、卡、纪念戳等集邮品。

她所设计的《唐三彩》、《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欢庆》三套邮票和《牡丹花》、《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两枚小型张,在建国30周年最佳邮票评选中获奖。她也成为当时获设计最佳邮票最多的三位设计家之一。此外,她设计的《宋庆龄同志逝世一周年》、《吴昌硕作品选》等分别获得1982年、1984年最佳邮票设计奖;《宋庆龄逝世一周年》、《女排荣获世界冠军》等首日封被评为最佳首日封,《中国古代钱币》获美国集邮爱好者及钱币收藏家协会颁发给我国邮电部的“1982年国家年度奖”。在1991年,她荣获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组委会颁发的“武术宣传奖”。她(与潘可明合作)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郑板桥作品选》(合作)分别获得1992年度、1993年度邮票评选优秀奖。“吉林雾松”获1995年度优秀邮票奖。据统计,那些年卢天骄获奖作品的数量在全国同行中排名第一。

方寸天地不了情

卢天骄,1934年生于上海。“天骄”父母起名的原意是天随人愿,因为已经有了两个儿子,想该有一个女儿了,她是天赐予娇女,故命名为“天骄”。

父亲卢施福是中山(原香山县)的一位医生,却醉心于美术和摄影,成为著名的摄影家,其作品曾在美、法等一些国影展中展出,并多次获奖。一幅题为Smocking的人像作品被美国芝加哥手工艺博物馆收藏作为永久性展品。
   
卢天骄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在1950年考取了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院前身)学习美术,1953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分配时,有多种选择的她在志愿中一连写了三个“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怀着满腔报效祖国的热情走上了邮票设计之路。

建国初期的邮票设计工作可没有今天这般多姿多彩,没有专门的邮票厂,印刷单一,全国搞邮票设计的一共只有三人,她是惟一的女性。那时,卢天骄才20岁。

搞艺术的姑娘都爱美,而卢天骄却醉心于学习和工作,每月拿出一半的工资购置外国邮票,用于学习和研究;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有比一般行业更多的署名和出名的机会,而邮票设计是其作品不仅进不了美术馆,而且连名字也无处可署的无名工作。但卢天骄并没有因为“邮票不是大艺术品”而轻视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因为邮票设计工作默默无闻而不安心。因为“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中国人民邮政”就是大写的“我”。她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稿一辈子邮票设计。

工作不到三年,她就设计了5套邮票,正当刚刚起步,一场肺部病把她送进了医院,做了肺切除手术。

出院后,卢天骄全然不顾“半日工作,劳逸结合”的医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了赶任务,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干脆住在办公室。“文革”前的8年中,她参与了29套邮票设计工作,完成了104幅图稿,设计了58种首日封和一些纪念邮戳,成为当时的高产设计家。

卢天骄以自己的卓越成就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及一系列荣誉称号。正当她满怀激情,辛勤耕耘在这块方寸之地时,“文革”开始了,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画笔。

待重新回到邮坛时,卢天骄已是人到中年。她痛心失去的太多太多,她要把失去的补回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拿起画笔,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补上去,实现每年发行两套邮票的愿望。

时间有限,事业无穷。卢天骄把组织上安排的外地休假、四年一次的探亲假都放在了一边,医生多次开的病假条她也悄悄地塞进口袋,她心里记挂的只有邮票设计。
    1984
年,我国体育健儿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这是我国首次重返国际奥委会。邮电部决定我国运动员每获一枚金牌的第三天就发行一枚邮资明信片。虽然卢天骄之前根据国家体委的预测已经准备了三十多种画稿,但对于那些爆冷门的项目就不得不临时设计了。任务紧迫而带有“突发性”,卢天骄整日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说起那套“获金牌”明信片诞生时的紧张,卢天骄至今记忆犹新:听新闻、跑体委、设计图稿,画完效果图上报审批后送到厂里,研究制版印刷。由厂回到办公室已经是晚上八时;画完彩色制版稿已近十点;匆匆吃点剩饭后又搭车到厂,连夜与工作师傅制版,修改彩色稿到次日凌晨三点多钟;和衣在车间里放版子的高桌上睡3个小时,起来后校对修改打样,直到中午回到办公室,早午两餐合二为一;下午又赶到工厂看打样,批样。
   
这套“获金牌”明信片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热烈反响。外电报道称:中国人每获得一块金牌的第3天就发行了一张明信片,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票不惊人誓不休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在这方寸微幅之内各国邮票设计家们都竭力展现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风俗民情,总之,要把一切引以为自豪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好事物都浓缩在这小小的邮票上。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邮票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源泉。作为中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家的卢天骄,在邮票设计生涯中,有许多个“第一”:第一套纪念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的邮票;第一套幼儿、少儿体育邮票;第一套武术邮票;第一套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纪念邮票;第一套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邮票和小型张,“建国15周年”三连票、“建国30周年”欢庆四连票,“武术”对倒票,《吴昌硕作品选》都是首次;《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中,首次设计了菱形孙中山像邮资图。

开拓者的魄力和勤于思考,使她得到了许多争取第一的机遇,也使得她设计的邮票总有突破,总是新鲜的,总是别有特色。也正是由于她对中华民族的挚爱和“票不惊人誓不休”的执著的探索,使得卢天骄的邮票设计总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

卢天骄的设计屡屡成功,自然有她的天赋,但了解她的创作过程的人,无不为她的勤奋和她的一片赤诚所感动。

邮票设计是命题设计,设计者少有挑选题材的余地,卢天骄每接到任务,从不凭个人兴趣出发,她总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请教专家,并经常到生活中体验,收集素材,一张邮票往往要做出十几种设计方案,直到做出自己较为满意的方案为止。

在接到设计《中国古代钱币》任务后,她查阅了有关中国古代货币起源和发展的大量资料,到考古所和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请教古币专家和史学家,在他们的帮助下,卢天骄收集了十六种先秦时代的钱币,以此为素材。那一枚枚被岁月染上斑斑锈迹的古币,虽然价值连城,却其貌不扬,几乎个个都是黑乎乎的。卢天骄认为,如何表现这些珍贵文物是设计好这套邮票的关键。于是她细心地观察,发现这些钱币的锈色不同,她向专家请教各种锈色的特点,在这斑斑点点的锈色中,她以艺术家的慧眼发现了美的所在。在原稿上色时,她有意识地加以夸张,借以强调各枚钱币之间的色彩不同。这套邮票既保持了文物的古朴风格,又显得清新悦目。在美国展出时,获得美国邮票爱好者和钱币收藏会颁发给我国邮电部的“1982年国家年度奖”。

说到这套邮票,卢天骄不无感慨:“当时拍些实物照片当面画也并非不可,但我不。因为我感到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我要通过我的劳动使这些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的古钱币在邮票上重放光华。”就是这种责任感使得她孜孜不倦探索着中国邮票的艺术风格。在邮票《吴昌硕作品选》的设计中,再一次显示出卢天骄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功力。

卢天骄曾多次在小小的邮票上再现了中外名人的风采,如孙中山、白求恩、恩格斯、列宁、杜甫、邹韬奋、周恩来、宋庆龄等。其中表现周恩来、宋庆龄等的纪念邮票分别获得1979年的建国30周年最佳邮票和1982年最佳设计邮票奖。卢天骄力求以不同的艺术形式突出表现人物最有特点的神采: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诗圣杜甫现实主义文学家的神采;《诺尔曼·白求恩》则以木刻版画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枪林弹雨的年代,让人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精神意境由然升起敬意。

在设计《宋庆龄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时,她没有用当时人们习惯了的青松翠柏,而选择了黄色的石竹花,以一张更为接近性格的照片做主图,用细细的金边把人物照片镶嵌在汉白玉的碑石上,下面环绕着一排黄色的石竹花。卢天骄在收看电视时,看到许多人在瞻仰宋庆龄墓地时献上黄色石竹花,特别是廖承志同志轻轻亲吻石竹花的镜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石竹花(即康乃馨)是母亲的象征,宋庆龄生前也最喜欢石竹花,卢天骄的设计方案就是受此启发的。画面上宋庆龄和蔼可亲,在黄色石竹花的辉映下更显出东方女性的魅力。这套邮票被评为“1982年最佳设计邮票奖”。

有人曾经问过卢天骄:在你设计的邮票中,哪套比较容易,哪套最满意。她无可奈何地笑了笑,摇头说:“都不容易。因为我总想设计得好一些,更好一些。我也知道,完美只能追求却不能达到,但我总是力求达到相对的满意,即使当时觉得比较满意。邮票一经发行便无法更改,若有不尽人意之处,便成为遗憾的艺术,当时认为不错,过一段时间就不满意了,总能找到不尽人意的地方。方寸邮票,天地广阔,艺海无涯,吾将上下而求索。”

邮票设计题材广泛,在谈到如何迎接一个一个新的题材时,卢天骄说,厚积薄发,这就要求平时注意积累,收集素材,不断地学习。“我一直在学习,就像一个毕业不了的学生。”“突破过去,超越自己”,这是卢天骄在邮票设计实践中对自己的要求。每当接到设计任务,她总是想方设法避开别人的思路,另辟新径,不断地创新、追求,努力在方寸微幅中表现出更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翻开卢天骄的作品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在扉页上写下的这样一句话:“谨以方寸微幅,献给我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通过她的画笔,回响在无数枚她所设计发行的邮票中,回荡在方寸之内的中华民族的灿烂诗篇里。

方寸之外亦佼佼

邮坛上,卢天骄堪称佼佼者;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卢天骄也是有识有为的。曾是北京宣武区政协特邀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常委的卢天骄,做了许多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1989年初,她在北京市宣武区政协会上提出了“加强对报刊图书发行和管理”的议案。方案列举了报刊图书市场中种种不良的现象,建议把那些凶杀、色情的内容从书刊中清理出去,清洁图书报刊市场。而正是那年冬天,党中央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扫黄活动。
    1994
年,卢天骄被增补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被选为全国妇联常委。对于让贫困地区的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植树造林等各类公益性社会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她资助过好些广西失学儿童。

200161,她每年又为西藏阿里地区10个面临失学的女童提供捐助,由于她长期的大量贡献,在20017月,她的名字被镌刻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20周年时树立的“热爱儿童”的功德碑上。

今年,在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举行的一个“慈善日”活动时,她又捐出10000元,那差不多是她一年的工资。由于她的拳拳爱心,今年她又获得全国妇联颁发的“热爱儿童”荣誉证书。

卢天骄关心公益事业不但表现在出资出力上,而且还用心观察,积极分析。赴延安地区采风时,她听到当地群众对空气污染有议论,她担任政协委员后,马上将此作为一个提案向上反映。平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对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她总能放入到整个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考虑。

去年春节她通过商品的豪华包装,发现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做了大量的相关调查后,与其他十名政协委员于全国政协大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产品包装设计优先考虑环保、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提案,提出了“绿色包装设计”的观点,并引用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此后,卢天骄更关注“绿色包装设计”问题。在赴陕西西安、延安,甘肃兰州视察黄河流域的“保护母亲河工程”时,她从西安印刷厂了解到:500张一令的纸,需要用3棵直径约20厘米、至少生长15年的树。另外,她还发现,各种日常包装物是现在许多家庭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由此,卢天骄利用各种场合大声呼吁包装行业的绿色行动应该关注产品包装“优先考虑环保,节约资源,减少生活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国家经贸委对提案做了认真的答复,表示请有关部门在做规划时予以考虑。后来,这份“绿色包装”提案,在全国16000多份提案中,成为200份获奖提案的一份,受到全国政协的表彰。
   
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及建议,卢天骄总是自觉地将社会责任实践在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今年她从北大一位研究生的调查报告中了解到,延安安寨地区有两位70多岁的女农民艺人生活条件极度艰苦时,她再一次通过政协组织为她们呼吁,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让这两位素不相识的艺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为此,她比自己得了大奖还高兴。

生活亦如此多娇

卢天骄是事业上的佼佼者,生活中卢天骄也让人羡慕不已。她中等个子,宽宽的前额,明亮的双眼,乌黑发亮的长发用发卡束在脑后,一幅高度近视镜更是平添了几分文气。说起话来,快人快语,风趣幽默,充满了亲和力。她的神态举止既有知识女性的沉静端庄,亦有艺术家的飘逸洒脱,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高雅的气质和生命的活力。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很难相信她已有68岁了。从不化妆、面色红润的她说自己最大的秘诀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人为善。

卢天骄生活在一个邮票设计家组成的家庭里。她的爱人刘硕仁同是一位著名的邮票设计家。在评选建国30周年最佳邮票设计的前三名作者中,他们夫妇就占了两名。他们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同学校友;毕业后即到邮电部工作,是同事同行;他们志同道合,结为伴侣,在邮票事业上比翼齐飞。40多年来,卢天骄和刘硕仁设计的邮票有140多套,是新中国迄今为止发行的700多套邮票的六分之一,邮品更是多得难以统计。他们的多套(件)作品均在国内外的评奖夺金。

卢天骄属于事业型的人,甚至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邮票设计事业中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与丈夫商定只要一个孩子。在家里,她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她有一个永远充满温馨的家。结婚40多年,他们一直相敬如宾。每天早上,哪怕对方只做了一碗最简单的面条,另一方也会充满深情和感激地说:“谢谢你赐给了我精美的早餐。”

在单位,卢天骄总是热心帮助他人。她的积极、乐观、风趣感染着周围的人。她说知识女性、职业女性也应该是和普通人一样的,家庭事业都不能偏废。事业上要有进取心,在家庭中应有责任感。

中山,一份割不断的情

中山,作为卢天骄遥远的故乡,在她心底始终有一份不同寻常的感情。

1955年,正是她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成为一名专职邮票设计师的第二年,她有幸接受了《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邮票的设计任务。当时,她心中充满了荣誉感,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设计人物邮票,而且是她所崇拜的来自自己故乡的一代伟人。相距近半个世纪后的去年,她又有幸为辛亥革命90周年设计一枚纪念邮资明信片。

作为中山故乡的后代,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此尽力,她觉得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方寸深情。

不仅如此,中山邮协成立以来的这20年里,对中山邮友的关心和帮助,她总是不遗余力的。她从来都是以一个普通乡亲的身份,默默地关心和支持着中山的邮友。中山邮协一有大型活动邀请她时,只要方便,她总是有求必应。每次到中山,整天为中山邮友签名,签到手发酸发麻,她都不叫一声累。因为人们都以能收藏到她亲笔签名的邮品为荣。在中山成千上万的邮友中,几乎人人手中都有卢天骄设计的邮品。

上一篇: 行走在艺术的世界——访黄苗子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卢天骄:情系邮票方寸间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