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滕小松 卢德铭 【文章来源】《翰墨飘香:中山美术风采》 【成文日期】1997-11-01 【点击率】780次 | |||
艺术长廊里,有许多大家的名字颇有意味。他们改名更姓多有点像“削发为僧”、“蓄须明志”一般,满怀豪情去作新的抉择。比如,赵树理改赵树礼为赵树理,之所以破“礼”立“理”,是因为他决计以文学来破封建社会的“礼”,立马克思主义的“理”;再比如,沈从文,原本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沈岳焕,《论语·泰伯》中有言“焕乎,其有文章”,他若有所悟,改“岳焕”为“从文”,立志从“边城”走向世界,去追寻文学之梦。 方成,原名孙顺潮,中山市南朗左步头村人,高龄77岁尚能操一口流利的南朗村话。乡音不改,却更名易姓为“方成”。何以改“孙顺潮”为“方成”?虽然他本人并没说出过前因后果,但明眼人看得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方成本是学化学的,最后却成了漫画大师,他的名字似乎诠释着这样的真理:有志者事竟成。方成年幼即喜欢画画,但后来却考进了武汉大学化学系,1942年大学毕业后到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当助理研究员。化学研究并没有减弱他对漫画的浓厚兴趣,业余时间画了很多漫画,影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受到老板的干预和刁难。方成宁可挨饿也不放弃对漫画艺术的追求。1946年他愤而辞工在上海开始了以画漫画为生的生涯。1947年他因精湛的漫画创作能力被任为《观察》杂志漫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1948年,他为逃避国民党的迫害,随国内文化界人士去了香港,加入“人间画会”,从事漫画创作,并在原《大公报》上发表连载漫画《康伯》。1949年9月他回北京担任《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美术编辑。“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受到冲击,但仍然锲而不舍地致力自己选定的漫画艺术。近几年,他又写成《滑稽与幽默》、《笑的艺术》等探讨幽默与笑的美学专著,立论精辟,甚有见地,饱含着丰富的漫画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耕耘必有收获。几十年的漫画艺术耕耘,终于开花结果,在文艺园圃中添一分景色。方成成了盛名天下的漫画大师,现是《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的兼职教授。 有半个世纪的漫画实践经验的 仔细分析,从方成的漫画创作中会发现更多的“化合”的迹象和“方成”的隐喻。 就创作过程而言,漫画艺术造型看似不经意的戏耍,其实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出众的天赋才能,并非信手挥成。漫画常与新闻传播相结合,讲究时间速度,作画用笔力求简捷明快,技法要求熟练精巧,决不是草草成章。方成是在“化合”了高超的艺术修养、过人的天赋才能和熟练精巧的技法后才获得漫画创作的成功。 而就漫画作品而言,方成的漫画具有国画的特点,极富笔墨情趣。《白居易诗意》旨在讽刺现时游客在名胜古迹上乱题字的社会现象,画中题写“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意与国画味都很浓重。他以写意笔法创作的一些水浒游人物和布袋和尚的漫画作品,就更有国画的笔韵墨趣了。它们可以像国画一样挂在厅堂里供人欣赏。方成的另一些漫画又可看作是哲理与诗情画意的交响,这些哲理性的漫画可以精练透辟到一语道破而又意味深远的程度。《立场不同,结论不同》描绘的是几个人同时认一个字,顺立着的人认的是“9”,倒立着的认的是“6”,闭眼不看的说是”什么也没有”,逗人发笑的情景经方成一画就让人轻松愉快地领略“世界观制约人的思想行为”这一哲学问题。深究起来,漫画国画化,是因为方成在漫画中化合了传统书画的笔墨韵味;漫画哲理化,显然是方成善于以漫画的手法寓哲学于形象。正是这种艺术的化合,方成的漫画以其独特的个性饮誉海内外。1980年,他访问日本期间,受到铃木首相的接见,他即席为铃木首相创作的一幅肖像漫画,深受铃木首相喜爱,铃木首相很高兴地与他握手表示感谢,还捧着漫画像与方成一起合影留念。 方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一位驰名海内外的漫画大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