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作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山市人物志》 【成文日期】2011-03-17 【点击率】8527次

 


孙中山(1866—1925)
 
    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后遂以中山名,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南蓢翠亨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11月12日诞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先祖祖籍广东省东莞县长沙乡,五世祖礼赞公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南蓢涌口村,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孙中山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从小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仅3年就成为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员。当时与从上海回乡的陆皓东相识,并成莫逆之交。1878年,得长兄孙眉帮助,到檀香山就学达5年之久。回国后曾偕陆皓东到村庙,见病者求神服食香灰,两人不满巫医骗人,遂分头将神像捣坏,因而出走香港。到香港后洗礼入基督教,并继续读书,不久转学到广州博济医学院,结识三合会首领郑仕良。后又闻香港西医书院招生,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学期间,除学习本科外,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至天文地理知识,无不涉猎,被友人称之为“通天晓”。当时因深感清廷政治腐败,经常与同乡杨鹤龄以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是,抨击朝政,时人认为此举大为不敬,称之为“四大寇”。其间曾致书濠头乡退休官吏郑藻如,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每逢假期回乡,都帮助农民选种施肥,改良水利,扩宽道路,并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制订预防盗贼的措施。有意以一村作示范,冀能做出成绩推广全国。
    1892年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每天定时义诊赠药,其医馆门庭若市。此外还在石岐开设药房,返乡省亲时亦为乡人诊病,特别是得知一妇女逆产将死的消息,便不顾婶母认为男人不应为女人接生的劝阻,急上门施救,使母子平安,一时传为佳话。其不仅医术高明,建筑设计也非同凡响,富有特色的翠亨孙中山故居就是其当年参与设计的。1894年春在翠亨家中草拟《上李鸿章书》,并偕同陆皓东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李接纳其 “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的宏图伟略。但不获接见,上书提出革新政治主张,遭拒绝。遂赴檀香山,在孙眉帮助下,几经艰辛,发动广大华侨,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该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誓词鲜明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并且即时筹集资金伺机起义。1895年2月,返回香港,和以杨衢云为首的辅仁文社合并,成立兴中会总部,总部设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公开以“乾亨行”为掩护进行活动,策划于当年重阳节在广州起义。后返回香山,在石门、南蓢、沙溪等地组织会党人员参加起义。又与同乡青年杨心如(杨与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后来被村人并称为“翠亨四杰”)共商起义计划。准备起义未成,孙中山从广州脱险避返香山,在乡人掩护下,经澳门到香港,知受通缉,即偕郑仕良、陈少白等转赴日本,在日本筹组兴中会分会。不久又离开日本去檀香山,见母、妻、子、女皆得兴中会会员陆灿之助,离开翠亨,一家团聚。不久又转赴美洲各国奔走革命,发展兴中会会员。1896年,从美国旧金山前往英国伦敦时,不慎被诱骗囚禁于清驻英使馆,后幸得业师康德黎和梁诚等奔走援救才免于难。其获释后不久撰写《伦敦被难记》一文,宣传革命,揭露清廷的阴谋,扩大兴中会影响力。在居留伦敦期间,研究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等理论,考察英国社会,设想用民生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1897年再赴日本,结识不少日本政要,公开支持菲律宾人民独立运动。1900年,派遣郑仕良赴惠州策动三洲田起义,其则往台湾策应。当时义军虽发展到2万多人,但由于弹尽援绝而失败。此后几年领导革命派同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掀起一场革命与“保皇”的大论战。1905年8月,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会后于11月将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在《发刊词》中首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主义。继续与康有为等改良主义者开展论战,广泛宣传革命主张。同时连续组织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于12月25日从欧洲回到上海,21日途经香港时曾接见故乡香山辛亥起义的领导人林君复、林警魂等,并指示迅即统率香军拔队北伐。到上海4天后,被在南京开会的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同年2月13日,由于有些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提请辞职。3月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参议院通过公布,颁发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4月1日,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月下旬,返回故乡香山县探亲体察民情数天。民国元年(1912)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继派兵南下进攻革命党人。孙中山愤而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但由于党内意见分歧,仓促应战而失败,被迫于8月避到日本。1914年7月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重举资产阶级革命旗帜,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5年9月,孙中山与夫人卢慕贞协议离婚,但要求她不要离开孙家。10月25日在日本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因段祺瑞解散国会,9月其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宣告与北京袁世凯政府对立,誓师北伐。1918年5月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职,至上海。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1920年回广东,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民国11年(1922)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屡经失败,陷入困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其以新的希望。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同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在哲学上,提出“知难行易”说,批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当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受到北京各界群众10万人热烈欢迎,发表《入京宣言》。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寓所不幸逝世,终年59岁。同年4月17日,香山县正式改名中山县,以志纪念。1926年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举行奉安大典,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遗著编有《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国父全集》、《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孙文选集》等版本发行于世。
 

 

上一篇: 孙康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程奎光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