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纯(1890—1973),出生于石岐,祖籍香山县南蓢(今中山市南朗镇),“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妻子,从祖父开始搬到石岐居住,父亲是跌打医生。她童年时只读过3年私塾,日后成就主要靠自学。1910年与杨仙逸结婚,婚后随夫到檀香山,杨仙逸任革命军航空局长后又随夫居住广州。1923年9月20日,杨仙逸在博罗县梅湖前线检查鱼雷试验时不幸牺牲,办完丈夫丧事,携子女从广州回到家乡石岐,为纪念丈夫,开始筹办仙逸学校。杨仙逸父亲杨著昆牵挂媳妇和孙子孙女,多次催促他们回檀香山。但她在给家翁的回信中表示立志开办学校,培育英才以继承丈夫遗志,决定留在家乡,杨著昆接信后深受感动,支持她办校。她聘请教师,1925年在石岐龙母庙街徐家祠办起仙逸学校,最初只有6个班,1928年学校扩大后迁到民生路杨家祠,同时保留徐家祠分校。为解决办校经费不足,她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经宋庆龄奔走相助,由香山籍乡亲唐绍仪、张惠长、陈庆云和国民党元老孙科、吴铁城、胡汉民、蒋介石、宋子文、何香凝、陈友仁、李济深及商界马应彪、蔡昌等100余人联名发起,要求政府在烈士家乡建立杨仙逸中学,推举孙科为董事长,其为董事兼校长,由孙科亲自为劝捐册撰写前言,最后取得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支持,拨出办学款数万元,杨著昆也汇来2万元,校址选在石岐西林山麓,建起杨仙逸中学。中山沦陷期间,杨仙逸中学所有设施被破坏,日军投降后,她筹集资金复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担任中山县妇女委员会理事,协助妇女会会长苏仲英在竹秀园建立儿童新村,配备大礼堂、教室、图书馆、教职员宿舍等整套设施,收养孤儿315人,经常抽空到新村检查儿童的卫生和学习情况。支持开办妇女识字班、烹饪训练班和营养食堂等妇女儿童福利事业。几十年如一日致力办学,热心为国家培养新人。1949年中山解放前夕移居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仙逸中学改名石岐二中。1973年弥留之际她仍不忘恢复仙逸中学校名,叮嘱儿子杨添霭完成此心愿,并回祖国寻根,探望先父故友和宋庆龄。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其儿子杨添蔼回中山表达母亲的遗愿,得中山市人民政府支持,1981年恢复杨仙逸中学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