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615次 | |||
![]() 李旭 1941年5月出生,中山石岐人。中共党员。1965年7月湖北省中医学院毕业。中山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多年,临床上尤其擅长急性虚证、心脑血管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使用以中草药为主的独特验方,治疗各种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息肉、顽固性便秘等肛肠疑难疾病,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28项,其中获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论文《急性虚症患者甲状腺机能动态及临床意义》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中医学术会上交流。1990年获中山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993年、1997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一期、第二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1999年被评为中山市十杰市民,2000年被评为中山市劳动模范、广东省劳动模范,获省人民政府授予“名中医”称号。 ![]() 刘幔芸 1941年8月出生,女,中山人。1964年华南工学院本科毕业。中山市燃气具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产品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开发热水器、炉具两大类40个规格品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其中JSYZ5-B型全自动燃气快速热水器,在国内首次将自动控制技术、电子电路技术应用在家用燃气热水器中,1990年获国家专利产品、第二届全国燃气具评比银奖、中山市1991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JSYZ-89NX型琴键脉冲安全炉,属国内首创新产品。其获中山市科技突出贡献奖和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三等奖,1993年、1997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一期、第二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何训昌 1942年10月出生,中山三角和平村人。1968年广州中医学院本科毕业。中山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内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治疗率各项主要医疗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对蛇伤引起的急、危并发症,以及其他疑难病症有较高的治疗水平。发表学术论文38篇。医学研究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5项编入《全国技术成果大全》。1991年获中山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992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三等奖和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被中山市政府记功1次,记大功3次。1993年、1997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一期、第二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张柱林 1942年11月出生,广东开平人。1965年中山医学院佛山分院毕业。中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市博爱医院院长、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副教授(兼职)。从医30多年,主要从事胸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成功施行食道纵膈肿瘤、心脏二尖瓣扩张、动脉导管未闭、心包疾病、法鲁氏四联症等复杂型心脏病防治,先天和后天心脏瓣膜进行单瓣和双瓣膜置换手术,抢救成功20多例危重心脏病人。危重病例手术多次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在省、市专业杂志发表临床经验和论文18篇。1995年获中山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997年、2000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二期、第三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刘树川 1942年11月出生,湖北省人。中共党员。1965年8月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5年应聘任中山大桥化工厂厂长,白手兴家,在荒地上建起一座现代化工厂,1989年产值由1986年的161万元提高到3300万元,增长19倍,人均劳动生产率达36万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主持试制PO500塑料漆成功,为国家节约大笔外汇,全厂生产实现50%原材料国产化。该项目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获中山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993年、1997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一期、第二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冯秀琼 1944年10月出生,女,中山人。1968年12月武汉工学院本科毕业。中山市凯达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分厂厂长、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6年从湖北省调回中山工作,带领职工开展TQC活动,使部分原材料实现国产化,1990年节约外汇69.4万美元,降低生产成本136万元。主持研制气雾罐(含喷嘴),获1990年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山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降低气雾罐(含喷嘴)材料获1990年广东省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1994年被评为全国化工系统劳动模范和中山市劳动模范。1993年、1997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一期、第二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翟汉球 1945年3月出生,中山三角居安村人,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中山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16年。获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和学术论文奖全国(含系统)奖项18个,省级奖项73个。出版专著《广西行》与《声屏行踪》共50多万字,主编书籍3本共近百万字。1997年被评为中山市劳动模范、广东省劳动模范。1998年获第三届广东省新闻“金枪奖”,为广东新闻界最高奖项,同年被评为中山市十杰市民。1997年、2000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二期、第三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刘慧林 1951年4月出生,女,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天津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市规划局副局长、高级规划师、总工程师。1992年从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调到中山工作,主持编制《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山市总体规划》,塑造中山的城市个性和特色。参与设计的岐江公园规划,获2002年美国景观设计协会年度设计奖。设计雍景园、阳光花地住宅小区2个项目,获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建设奖。在国家级杂志《规划师》发表论文5篇。2000年、2003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三期、第四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全观友 1952年3月出生,广东廉江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山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带领企业快速发展,2003年末有用户141万户,比1998年独立运营时增加53万户;业务收入13.6亿元。主持开发在全国领先的“超级寻呼”、“一键通”等业务项目,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优质服务。这些项目分别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业务服务创新奖二等奖、广东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超级寻呼”业务每年为中山移动创造1000万元增量话务收入,为广东移动带来净利润5.69亿元,为中国移动集团带来经济效益10亿元;“校讯通”系统为中山移动每年带来3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其获中山市科技突出贡献奖,当选广东省十届人大代表,被评为广东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业务和管理多面手”和“技术、经营、管理皆优秀的复合型专家”。1993—2003年连续4次被评为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003年被评为中山市劳动模范和广东省劳动模范,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和2005年2次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 叶小舟 1953年4月出生,广东河源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政协中山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山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武汉钢铁学院冶金机械专业毕业到中山威力集团公司工作,致力家电新产品研究,获中山市科技突出贡献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三等奖,被评为广东省质监局专利工作先进个人、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科协系统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2000年5月任中山市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建立公司技术创新体制,组建1个省级、4个市级技术中心及工程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平台、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引进更多高级技术人才。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3项,发明可节水30%的全自动波轮洗衣机节水技术。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1993年、1997年、2003年共3次评为中山市第一期、第二期、第四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苏培基 1954年8月出生,中山港口人,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山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中山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以中西医结合,提高闭合治疗骨折和脱位的临床效果。治疗骨折脱位技术独到,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主持创建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治疗中心及中山市骨伤科研究所,使市中医院创伤骨科的救治能力在市内起主导地位。主持改良DICK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等临床医疗新项目10多项,科研成果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58篇,出版医学著作5部。2001年被评为中山市十杰市民。2000年、2003年连续2次评为中山市第三期、第四期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