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山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港澳台、海外院士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790次
 
 

 

  郑汉钧 1927年5月16日出生于天津,祖籍中山县三乡(今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在天津就读中学、大学,1948年天津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同年6月到香港,任香港郑汉钧顾问工程师有限公司及天津港津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院士、数所香港及英国大学颁授名誉博士、香港注册结构工程师、香港工程师学会金奖章获得者、前任会长及荣誉资深会员、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金奖章获得者、前任副会长及资深会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二届政府选举委员会委员、原行政局、立法局议员、土地及建设咨询委员会主席、交通咨询委员会主席、香港房屋委员会主席、香港天津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1998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授予金紫荆星勋章,是香港太平绅士。政协天津市第九、十、十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天津海外联谊会顾问。1999年受聘为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名誉主席。

 


 

  曹安邦  1929年7月17日出生于中山县(今中山市),英文名Paul O. P. Ts’。美籍华人生物物理化学专家。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51年后到美国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历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高级研究员、美国生物细胞学会领导成员、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80年代末研制“Ampligen”治癌新药获成功,既能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以增强抗癌功能,又能抑制癌细胞繁殖,克服过去癌症药物不但杀死癌细胞,也杀死正常细胞的弊端。该新药在台湾译为安普济,“安”字,是其发明人名字中一字,“普济”则含普济众生的意思。1974年编著《核酸化学的基本原理》(共2卷),1977年编著《哺乳动物遗传器的分子生物学》(共2卷)。1985年应邀回祖国进行学术交流。

 


 

  郑守仪  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女,祖籍中山县三乡(今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海洋原生动物学家,2002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从马尼拉返国,安排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此把一生贡献给对寻找油田很有参考价值的海洋生物现代有孔虫研究,为国内该项研究第一人。1960—1964年,与导师郑执中合作研究,分类点数1700多个站次的样品,积累3万多张文献卡片,绘制3000多个有孔虫类的形态图,制成200多幅图版,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其中个人撰写的论文《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发表50万字的专著《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其获2003年度美国Cushmane 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至此国内外有26人(含中国2人)获得该荣誉。2005年,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授权,其将有孔虫知识产权和一批珍贵的有孔虫展具,无偿赠给家乡三乡镇,支持三乡镇在小琅环公园建起至今世界上独有的有孔虫雕塑园和有孔虫博物馆。历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和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归侨先进工作者。

 


 

  赵梓森 1932年2月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中山县(今中山市)。光纤通信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历任邮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电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通信专业组主任、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开发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光缆和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完成全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140Mb/s光缆等6项国家、邮电部通信重点工程和至今世界上最长距离的架空光缆(京汉广)工程,使光纤通信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研究成果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FEIIOW荣誉称号。获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邮电部特等劳动模范,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阮雪榆 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山县(今中山市)。压力加工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锻压学会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53 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在国内首次研究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获成功,该技术被应用于生产上,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在国内首创黑色金属冷挤压理论,是中国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开拓者。研究成果15次获国家、部、市级奖励,5次获国际奖励。领导的博士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A”级。

 


 

  郑健超 1939年10月出生于广西,祖籍中山县三乡(今中山市三乡镇)。高电压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高级工程师、中美两国科学院、工程院“能源未来”联合专家组成员、广东拉电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第五、六届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65年9月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高电压技术科研工作,主持中国航天工程防雷试验研究,为保障运载火箭和发射场的防雷安全提出重要改进措施。在高电压外绝缘、防雷和高电压测试技术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为超高压交直流线路绝缘子的国产化和质量改进作出重大贡献。是中国第一台6000千伏户外式冲击电压发生器的主要设计者之一。被评为全国水电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郑耀宗 1939年2月9日出生于香港,籍贯中山县三乡(今中山市三乡镇)平岚村。微电子学专家,电子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香港城市大学首任校长、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名誉主席。1963年香港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67年获加拿大卑诗大学博士学位。是较早开展氧化硅技术研究者之一,长期对金属—氧化硅—硅(MOS)系统及其器件物理和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发明掺氯化氢硅氧化技术,解决当时MOS器件和集成电路阈值电压漂移、不能稳定工作的难题,使MOS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可靠性和成品率显著提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MOS反型层载流子表面粗糙度散射理论,在MOS集成电路进入深亚微米阶段后,这一机理成为决定MOS反型层载流子迁移率的主要因素,是对MOS器件物理的一大发展,在深亚微米器件模型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李焯芬 1945年5月4日出生于中山县小榄(今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乡。先后移居香港、加拿大。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专家、岩土工程博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院士、香港大学副校长、香港太平绅士。2001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加拿大,历任安大略省水电局及省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负责水电核电建设、大坝安全评估、核电站及大坝抗震、核废料地质处理等研究课题。对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岩土问题,成就突出。一心为祖国效力,采用数字信息技术,使香港滑坡灾害防治工作达到世界前沿水平。任大亚湾核安全技术委员会成员,参加建设中国第一座大型核电站及三峡水利工程,先后参与建设大小水利工程30个,被誉为“大禹传人”。动员不少香港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国家的重点科研课题。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编写由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编印的《矿山边坡手册》和《高地应力地区隧道设计施工手册》。获加拿大工程院LKLO奖章、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最佳论文奖和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银质紫荆勋章。

 


 

  黄以静 1946年出生于中山县(今中山市),女,英文名Flossie Wong-staal。5岁随父母从中山移居香港,1965年赴美国深造并移居。是美籍华人生物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癌症研究专家,世界艾滋病研究先驱之一、世界病毒学家、世界第一位破解艾滋病HIV病毒DNA结构的科学家、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艾滋病协会会员,被评为美国十大超级女科学家。在美国国家卫生院国家癌症研究院工作,在艾滋病研究中发现引起艾滋病的病毒和一个能导致癌症的相关病毒。为研制艾滋病疫苗开辟新路,运用基因疗法治疗艾滋病。1989年与其他专家共同发明一种测试艾滋病的方法,受美国专利与商标局表彰,获准登记专利。又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及生物学教授,2001年4月返祖国到广州中山大学作题为《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演讲。

 


 

  郑妙勤 1953年1月1日出生于越南,女,祖籍中山县石岐(今中山市石岐区)厚兴村。香港知名商人郑伟权女儿,移居美国。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院士。1996年在美国被授予“IBM卓越工程师”称号,成为获该荣誉的17位卓越工程师之一,同年获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杰出妇女和行业贡献奖。2000年被任命为IBM院士,全球只有62位,是自1962年后首位获此院士的亚洲女性和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在与数据库技术相关的普及运算、XML与互联网等领域,成功研发并推出众多创新的技术与产品。就职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信息小组,为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协会(NIST)提供技术评估。任IBM公司(1911年创立于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副总裁及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二、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与全国先进工作者